古代中国、古代东方的钱币文化和古代希腊罗马、古代西方的钱币文化之间, 除了采用原材料不同外, 还有两个明显区别:一是钱币的修饰手段不同, 西方是以写生写实的图案作为钱币的主要修饰, 东方则是以文字的书法作为主要修饰;二是钱币的制造工艺不同, 西方是以打制工艺为主, 东方则是以浇铸工艺为主。正是有了这两条, 所以中国的古钱, 东方的古钱便和书法篆刻艺术有了不解之缘。 关于币面的纹饰, 对于设计者有几点要求:一是美观, 给人以美的享受, 使人乐于接受, 美不胜收。钱币本身是一种财富的象征, 又是物物交换的媒介, 而钱币的美感可以增添人们求索的欲望;二是清晰明了, 使人们一目了然, 一望便知;三是时代感和地域性, 以区别于其它钱币;四是防伪, 使伪造者不易仿制, 人们容易辩识。西方钱币上的图纹和东方钱币上的书法, 都具有这样的效果, 它们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因此分别被选作为钱币币面的主要修饰。在中国书画诞生的时候, 书和画之间本来没有明显的区别,它们本是同根, 出于同宗, 现在我们看到的早期的象形文字, 如:日书作“○”、贝书作“ 中国书法蕴涵着东方神韵的艺术魅力,书法给人以美的享受。方孔圆形的钱型, 加上简单明了的钱文, 使人一目了然, 即可断定它是中国的钱币、东方的钱币。不同时期的不同书体, 不同作者的不同手法, 既有强烈的时代感, 又充满着变幻莫测的个性特征。每一个钱文的神韵气息, 使伪造者犯难, 无法完全做到形似, 更难以真正做到神似, 从而, 为人们的有效识别, 为钱币的防伪, 提供了必要的保障。正是因为这些缘故, 书法艺术伴随着中国古钱的发展足迹, 形影不离,钱文书法成为古钱文化最突出的代表。同时,古钱上钱文书法的变化, 也成为中国书法艺术演变和发展的一个缩影。 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以前), 钱币上的文字是当时流行的大篆书体, 它们既保留着商周甲骨文、钟鼎文的遗风, 还更多地反映了当时民间的实用书体。特别是战国钱币上的文字, 又体现了战国七雄, 不同地区的不同书写方法。 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21 年)后,又统一文字的书法为小篆书体(即秦篆, 亦称李篆)。随即又统一了货币, 不仅统一了钱文的内容, 还统一了钱文的书法, 即以小篆书体来书写钱文。 汉(公元前206年)继秦制, 钱文仍为篆书。新莽时期(公元9— 24年), 王莽对钱币的铸造非常重视,钱文的书法更为考究, 钱文采用铁线篆, 亦称悬针篆, 是小篆的一种特别的书体, 笔道上粗下细, 用笔刚劲有力, 艺术性、装饰性极强。 南北朝时期, 钱文的篆法多有创新。南朝刘宋(420— 479年)铸钱钱文采用薤叶篆, 如“孝建四铢”、“永光” 等; 北朝后周(557— 581年)铸钱钱文则用玉箸篆, 如“五行大布”、“布泉” 等。 隶书在钱币上出现, 最早是东晋十六国时期, 成汉李寿汉兴年间(338— 343年)铸的汉兴钱, 钱文“汉兴” 两字有两种排列方式, 两种不同的书体。一种是传统的左右横列篆书书体, 一种是上下竖列的隶书书体。 但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隶书钱文, 则是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铸行“开元通宝” 钱(图8)以后的事情。 宋朝(960— 1279年)是中国古钱铸造的顶峰时期。由于铸造技术的成熟, 可以保证书法艺术在钱币上的充分反映, 宋钱上的钱文几乎包括了真、草、行、隶、篆各类书体。 尤其是在推行“对钱” 制度(日本泉界称之为符合钱)的时期(990—1180年), 每一种钱都会采用两种以上不同书体的钱文同时铸造。宋朝的皇帝有不少是书法家, 他们亲自书写钱文, 被称之为御书钱, 也在客观上推动了书法艺术在钱币上的应用和再创造。各种书体在宋钱钱文上争奇斗艳, 甚至出现了九叠篆的钱文。九叠篆书体一般用于官方的印玺,由于篆文复杂难读, 民间很少使用, 把它用来书写钱文成为宋钱的一个特例。 南宋淳熙七年(1180年)以后, 宋钱钱文的书法逐步统一为宋体字, 此后的钱文书法比较注重实用性, 一般都采用楷书书体。 元、清两朝, 钱币上的文字除了汉字外, 还出现了蒙文、满文、维吾尔文等民族文字, 体现了多民族国家多种文字并存的特色。 中国古钱上的钱文, 多数是出自书法名家之手。现在我们已经知道的, 诸如:唐欧阳询书写隶书“开元通宝”, 南唐徐弦书写篆书“开元通宝” (图14), ![]() 宋太宗赵光义书写真、行、草三体“淳化元宝”、“至道元宝”, 宋徽宗赵佶书写瘦金体“崇宁通宝”、“大观通宝”, 金党怀英书写篆书“泰和重宝” (图15), 元周伯琦书写楷书“至正之宝” , ![]() 清戴熙书写“咸丰通宝”、“咸丰重宝” 等等。 ![]() 其实, 秦汉以降, 钱币上的文字应该都是书法家的作品,西汉的“五铢” 钱, 王莽的六泉十布, 钱文都非常考究, 自然都是由书法家所书, 只是我们不知道他们是谁而已。先秦的钱币, 因为铸造工艺原始, 只能“一范一钱” 铸造,所以先秦钱币上的钱文变化无常, 几乎找不到书写完全一致的文字, 因此我们可以知道,先秦钱币上的钱文不是由专门的书法家所为,但它们也是由长于刀笔文字, 或者说工于刀笔文字的专门的匠人所作, 其笔锋之犀利,运刀之娴熟, 钱文疏密繁简之布局, 决不是随心所欲的随意之作。 中国古钱的铸造, 采用浇铸工艺。这种工艺需要先刻制模具, 早期称之为“钱范”,即用刻有钱币外型的阴纹范模来浇铸钱币。 ![]() ![]() 钱范分有陶范、石范、铜范等等,就性质而言又可分为母范、子范。铸造钱币时, 钱币的模型和钱币上的文字, 都直接刻制在由土坯或石板制作的原范上, 或者是刻在最初制作的母范上。唐宋以后, 改为翻砂法铸钱, 钱模被称之为母钱, 即用母钱为模在沙盘上印制钱腔, 浇铸钱币。最初的母钱又被称为“雕母” (图19), 是用铜、木(硬质杂木)等材料直接雕制而成的。无论是钱范的雕刻, 还是母钱的雕刻, 都和篆刻技术有着不解之缘。更有甚者, 在钱币制造过程中, 也曾经直接使用过印戳。 ![]() 早在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前221年), 楚国金版上的文字, 如“郢爯(爰)”、“陈爯(爰)”、“ ” 等, 便是在金版浇铸成型后, 趁尚未完全冷却时, 由专门的字戳钤印上去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当时的中国历史博物馆)在1960年曾经购得一枚“郢爯” 戳印, 戳印呈圆槌形, 长106mm, 戳印方框的边长为13.5mm, 尾端圆形的直径约为42.5mm, 据说是在安徽寿县出土的。所以旧时古钱界也称楚金版为“印子金” 。 ![]() 后来在方孔圆钱的制造过程中, 偶尔也会借用钤印技术,如唐朝的会昌(841— 846 年)开元钱, 并没有雕制专门的母钱, 而是以盛唐时期标准的开元通宝钱为模, 在沙盘上印制,其钱背的文字, 则是由专门的单字印戳, 加盖到沙盘上的。这样的情况, 虽然不是普遍现象, 但也不是孤证。 ![]() 总之, 中国古钱的铸造, 和篆刻的关系密切, 古钱质量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受篆刻技术高低的制约。正是因为这个缘故, 元(1279— 1368 年)、明(1368— 1644年)以后, 篆刻家在研究篆刻技术, 篆刻历史的时候, 都十分注重“印外求印”, 其中自然会包括有关古钱和书法、篆刻的关系。篆刻家邓散木在他的《篆刻学》一书中, 提出了泉文(即钱文) “足为治印之助” 的主张, 并把王莽钱币的拓本收入书中作为证明。方孔圆钱, 外圆内方, 文字布置其间, 如何布局, 确有值得研究的地方,程邃(1605— 1691 年)、赵之谦(1829—1884年)等篆刻家都曾治过古钱形的印章,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效果。 ![]() 中国古钱文化, 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因为中国的古钱诞生于青铜时代, 是青铜铸造技术的产物, 自然是中国青铜文化的一个结晶;因为古钱是中国历史上曾经使用过的货币, 自然会是中国货币文化的一个载体;因为古钱中除了正式作为货币铸造发行的“正用品” 外, 还有大量的“非正用品”, 诸如吉语钱、镇库钱、打马格钱、人物故事钱、庙宇钱(佛藏钱)、信钱、秘戏钱(春钱)、瘗钱等等(图23), 因此古钱还包容了大量的民俗文化。 ![]() 自秦始皇以后, 中国的古钱统一为方孔圆形, 它包容了天圆地方的哲理思想。因为有了中间的方孔, 钱文分列在穿孔的上下左右, 对称平衡, 规矩端正, 朴实大方, 它又体现了东方人的审美观点, 东方人的美学思想, 是东方文化的集中反映。然而,书法艺术是古钱文化的精华, 古钱的美, 古钱的艺术魅力, 主要集中在书法艺术上, 集中于书法艺术在古钱上的再创造。因为上面所列的众多文化, 众多思想和艺术, 最后留给人们最直接的感受是钱文的书法。我们在鉴定古钱真伪的时候, 最重要的依据, 在于其神韵气质是否符合当时的时代气息, 是否符合它铸行区域的地方特征, 是否符合它自身创作过程中带来的个性特征, 这些特征集中起来, 最突出的反映, 就在于钱文的书法艺术, 而钱文的书法艺术, 又是通过篆刻技术再生到古钱上的。因此古钱文化无法脱离书法和篆刻艺术, 书法和篆刻艺术是古钱文化的精华所在。 这样的情况, 不只是体现在中国古钱上,而是体现在整个东方的古代钱币上。日本著名的皇朝十二钱(708 ~ 958年), 就十分注重钱币的文字书法, 它们和中国古钱上的钱文一样, 也都是由著名的书法家、遣唐使者、名僧、重臣, 甚至是由天皇亲自御书的。 ![]() 附录: 日本皇朝十二钱皇朝十二钱是日本早期铸钱的统称, 亦称和朝十二文钱。它们始铸于元明天皇和铜元年(708 年), 止于村上天皇天德二年(958年), 历时250年, 相当于中国的唐五代十国时期。 ① 和同开珍(宝):藤原鱼养书, 钱文隶体,元明天皇和铜元年(708)铸。 ② 万年通宝:吉备真备书, 钱文隶体, 淳仁天皇天平宝字四年(760年)铸。 ③ 神功开宝:吉备真备书, 钱文隶体, 称德天皇(武则天式的女皇)天平神护元年(765)铸。 ④ 隆平永宝:御书, 钱文隶体, 桓武延历十五年(796)铸。 ⑤ 富寿神宝:御书, 或说弘法大师书, 钱文隶体, 嵯峨天皇弘仁九年(818)铸。 ⑥ 承和昌宝:菅原清公书, 或说藤原绪嗣,钱文楷体, 仁明天皇承和二年(835)铸。 ⑦ 长年大宝:御书, 或说藤原良房书, 钱文楷体, 仁明天皇嘉祥元年(848)铸。 ⑧ 饶益神宝:眷日继雄书, 钱文楷体, 清和天皇贞观元年(859)铸。 ⑨ 贞观永宝:藤原氏宗书, 钱文楷体, 清和天皇贞观十二年(870)铸。 ⑩ 宽平大宝:御书, 或说菅原道真书, 钱文楷体, 宇多天皇宽平二年(890)铸。 11 延喜通宝:御书, 钱文楷体, 醍醐天皇延喜七年(907)铸。 12 乾元大宝:阿保怀之书, 钱文楷体, 村上天皇天德二年(958)铸。 (本文刊于《中国钱币》2009年2期) |
|
来自: 昵称73575260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