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自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以来,收获了60年的春华秋实,南宁也从当初的一方小小的天地,不断扩展翻身,成为一座八桂最为瞩目的国际化都市。那些年那个陪伴着自己长大成人的小南宁,是否还在你的记忆中存在一席之地呢? 点:百货大楼的一枝独秀 20世纪50年代的南宁尚且只是一座小小的城市,“直城三里七,横城七里三”,人口不过10万。城市的规模也比较单一,总体布局限于沿江而建的市区,而所谓市中心,不外乎朝阳一圈以兴宁路、民生路、解放路、金狮巷和银狮巷为代表的古老的“三街两巷”。 1950年1月17日,南宁市第一间国营零售商店——广西百货公司第一门市部在解放路26号腾空出世,百货大楼至此成为市中心商圈的一枝独秀,成为当时南宁最城市化的地标,引领了后来南宁的一代摩登风潮。 尽管可供娱乐消费的场所与如今相比集中而有限,但也无法阻挡市民们对城市化的向往,百货大楼对当时的南宁人来说,是朝圣一般的存在。每逢人们空闲,百货大楼都聚集了一大波从中心之外赶来的市民。也由于城市版图的袖珍和街道网络的稀疏,公交车所到之处红绿灯极少,站点数量不同今日,所以只需要半个小时就能从十几公里外的市郊一路颠簸到城市的中心区域。 也许提到南宁市中心,很多老南宁的记忆还停留在曾经那个朝阳商圈。 “当时南宁真的很小,出了朝阳那圈就什么都没有了,很多地方都是农村。”曾阿姨年轻时也见证了百货大楼一枝独秀的时代。“大家都没有什么钱,不过只要一放假,就都跑去百货大楼那边逛,就只是看看热闹,也不买东西。”曾阿姨对当时那个小南宁的印象随着时间越冲越淡,当年只是简单看个热闹也能开心一整天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而曾经小而慢的南宁,依靠着一枝独秀的百货大楼,聚拢了当时南宁所有的人气,也勾勒出了一个模糊的城市版图。 线:主城区轮廓的逐渐定型 1978年,南宁对1960年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了全面调整。 1987年5月1日,民族大道邕江桥至园湖路的路段修通,南宁至此有了一条标杆性的城市大道。民族大道尚未通及城市东端时,南湖就已经是城市的边缘地区,凤岭、琅东乃至如今人口密布的仙葫片区,还只是一片无人问津的荒凉田地。 随着城市建设不断向前推进,民族大道也在维护升级与延长中被进一步充实,渐渐成为“广西第一街”。千禧年后,民族大道延长线竣工,南湖周边逐渐成为生活区,市民开始在此处聚集。城市版图开始扩张之后,环城路也提上了城市建设的日程。2006年,民族大道东段的住宅越来越密集,大道沿线两旁的区域也早已从荒地成为繁华的闹市区。同时,随着城市外延的扩张,待建区域也开始明显增多,城东邕江两岸蓄势待发,人气飙涨。 南宁市民的日常活动的范围,也随着民族大道的延伸扩展逐渐扩大,沿线商圈和功能性的地标得到挖掘,朝阳、民族广场、南湖广场、金湖广场、会展中心、航洋国际城、万象城、东盟商务区,民族大道所到之处串连起了这个城市若干重大的功能区域,南宁城市版图中最亮眼的纵贯线。 而民族大道三十多年来的嬗变,也只是整个南宁城市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 20世纪90年代期间,南宁为了解决城市布局中的道路问题,划拨大量资金重点修建城市道路。除了民族大道,还新建了白沙大道、南建路等10条主干道和白沙大桥、清川大桥、南湖大桥等重要跨江桥梁。 2016年后,南宁东、南宁南、安吉东、玉洞西四个高速公路收费站正式开通。四大方位的收费站向外延伸,让南宁市的城区面积增加了500多平方公里。 “每天在南宁的大街小巷跑,它的变化都看在眼里了。”张生是典型的南宁“土著”,从年轻起就开始跑出租,对南宁交通路线了如指掌,可谓行走的“南宁导航”,张生的足迹也在城市的拉伸中渐渐向外延展,偏僻的正在开发的地方每位的哥都没少跑。 “道路确实变化很大,以前市中心只有朝阳,现在城市扩建,路多起来商圈也跟着发展起来,谁也不知道明天哪个商场哪栋大楼又冒出来了。” 南宁的城市道路也终于从老城区辐射铺开,一张交通网将南宁的城市版图升级到了2.0时代。 面:肉眼可见的新城蓝图 时至今日,南宁城市版图的面积已经实现跨越式的增长。从改革开放至今,南宁建成区面积由1978年的30.2平方千米扩大到2017年的315.22平方千米,拉开了10倍之多的差距,而城市版图的急速扩张与大力建设新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城东·邕宁2005年,随着行政区域的调整,紧连着南宁东南部的邕宁撤县设区,为南宁城市版图扩张掀起了新的发展历程。 邕宁区地理位置的优势显而易见,与后来的“东南宁”和五象新区相邻,各界资源近在咫尺。同时,由于邕宁区占据了邕江相当部分的流域面积,在水利交通上给南宁带来了一系列重要发展机遇,如邕江一桥下游的南宁港,正推动着南宁港口物流业务以及临港产业园区的发展。 2016年,南宁市争取到第十二届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的承办权,最终选址邕宁顶蛳山,并在2018年12月建成开园。园博园的落成和园林博览会成功举办,让南宁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和旅游发展等方面又迈进了一个新的台阶。 如今,虽然邕宁区的城区建设无法与南宁的大速度相提并论,但很多在城市发展中不小心被人们所遗失的老城元素,人们都还能在邕宁找回。 城东南·龙岗在邕宁并入南宁城区版图后,龙岗新区又在这片土地上强势崛起。在未来一个时期,南宁城市发展的重心将向东、向南延伸,而龙岗新区正好镶嵌在东与南之间,也被新一代计划安家落户的南宁人视为香饽饽。 龙岗新区是邕宁区近年来重点开发的核心区域,位于邕江与八尺江汇合处的龟山半岛,与仙葫开发区隔河相对。按照邕宁区“一港两江三区三带”城区发展规划,龙岗将被建设为未来南宁市东南部的商贸中心,集行政、文教、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宜居水岸魅力新区,南宁也终于在新的版图中挖掘出继柳沙半岛之后的又一个依山傍水的城市半岛。 城南·五象“五象”曾为金湖广场所用名,如今又被用作新城区之名,可见五象新区在南宁版图中的重要意义。 其实“五象”本是关于南宁的一个传说,演变至今,“五象”已成为保护南宁的吉祥形象。古老的“五象”传说自然并不能够支撑南宁未来的走向与发展,而邕江之南的175平方公里的热土,却可以承载南宁人对未来的期待。 2006年,南宁市提出了“以邕江为轴线、西建东扩、完善江北、提升江南、重点向南”的城市建设重点发展战略,决定开发建设五象新区,再造一个新南宁。经过十多年的漫长建设,五象新区的发展成果逐步显现,即将成为南宁的城市新名片。 如今,广西体育中心、广西美术馆、南宁市图书馆、南宁博物馆等一批文体项目已经建成投入使用,南宁三中五象校区、广西国际壮医医院等一系列优质的教育、医疗资源也将牵引至此,30多栋大厦已经落成,蓄势待发。 有人说,五象新区之于南宁就像陆家嘴之于上海、珠江新城之于广州、钱江新城之于杭州,每个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都会通过建设新的中心城区来释放城市的张力。待五象新区的城区建设完成后,这里将集行政、文体、商业等城市功能于一体,展现新南宁国际化的城市风貌,承担新南宁的发展重任。 城北·武鸣与邕宁区的行政沿革相仿一样,2016年,武鸣由县改区,成为南宁一个新的城区,给南宁的教育、旅游等城市功能带来了新的空间。 武鸣区让市民最为的关注的建设项目,当属广西-东盟经开区、南宁北站和建设期长达14年的南宁教育园区。其中,南宁教育园区预计将引入16至19所学校,如广西医科大学、广西师范学院、广西工商学院等,未来可容纳近20万学生,预计到2030年,整个园区将可投入使用。教育园区的落成,将为南宁在教育领域的发展提供完善的物质基础,同时,大量学生的涌入,也将全面带动该片区的经济发展。 同时,随着武鸣区的出现,城市公交也做出的相应的延伸,如今K5和115路公交车已直达武鸣城区,让市民终于告别了在安吉客运站买票进站坐大巴的繁琐方式,而在未来,武鸣区还将连通地铁,与南宁的主城区的联系更为紧密。 城西·相思湖 对于在西大周边念书的南宁学子来说,相思湖并不陌生,早在武鸣的南宁教育园区还没有落地之前,很多院校都选择在相思湖周边筹建新校区。如今的相思湖新区,围绕一方相思湖水,聚拢了商业、文教等多方面优势,自地铁1号线开通后,相思湖新区的价值也得到了实现。 从2004年《南宁市相思湖新区分区规划》的审批通过至今,相思湖引来了众多房地产商的抢滩。西乡塘区作为一个人口庞大的老城区,城区发展的能量需要新的释放空间,相思湖新区的建设将西乡塘乃至其他片区的热度引入,更充实了南宁在城西的版图。 “南宁作为‘绿城’确实不是浪得虚名,城市建设越来越高大上,一些商务区甚至和广州深圳这样的大都市没太大差别。”“新南宁”小朱来南宁工作了好几年,小朱在金湖周边的一处写字楼上班,每天地铁直达,平时中午下楼吃饭也在这一片区,这里的高楼大厦对她来说就是南宁给她的第一印象。 “第一次来南宁的时候,司机师傅把我兜到了民族大道,我觉得这个城市真的很漂亮,就下定决心留下来了。”每逢空闲,小朱就往其他没去过的片区探索,南宁日益扩大的新版图刷新了她的对这座城市的认知。听说最近南宁图书馆新馆落成,小朱很是期待:“最近打算去一趟南宁新建的图书馆,感受一下未来的南宁市中心。” 南宁市的繁华中心从朝阳迁移到金湖,在不远的将来,可能也会从金湖迁移到五象新区,城市中心的迁移对应的正是城市版图的不断延伸与扩张。当初那个只有一栋百货大楼的小南宁,经过半个世纪的锤炼,如今它已经长大,并且还将继续长大,让人来不及把握它极速成长的节奏,仿佛一个回眸南宁的边界就又向外挪动了一步:这个我们从小逛到大的小南宁,每分每秒都在被更大的南宁所取代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