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库区消落带治理 “沧海桑田”通过国家专家组验收

 文明世界拼图 2018-12-26

  华龙网讯 (记者 戴娟 实习生栗园园)“秋冬水盈则海,春夏水退则桑”——梦幻般的沧海桑田景象将在三峡库区变为现实。近日,由国内一批老专家在开县潜心研究近5年、专门针对库区消落带生态治理这一世界级难题展开的“沧海桑田”项目,顺利通过了国务院三峡办组织的专家组验收。

  三峡工程建成运行后,库区形成了30米高落差的消落带,面积达302平方公里,冬水夏陆。每年4-9月构成一个生长季的大片土地,或由农民无序耕种,或杂草丛长,水淹后植物残体成为库区水体污染之源。三峡库区消落带的治理以及百万移民的生计,成为亟待解决的环境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都十分关注。

  自2009年起,知名林业专家任荣荣和全国农林界的老专家、老教授,受命在开县启动了“前无古人”的全新研究——在长江三峡水库消落带上实施“饲料桑种植与草食动物养殖适用技术试验研究”。即把优质木本饲料树种饲料桑引进三峡库区,广植于消落带和生态屏障区库岸山地,呈现出秋冬水盈则海、春夏水退则桑的“沧海桑田”景象,以取代无序耕种造成的面源污染和杂草腐烂造成的水体污染,防治库岸山地水土流失造成的水库泥沙淤积。同时,利用桑树做饲料,发展优质、无公害、特色畜牧业,拉动库区经济,带动移民增收致富,促进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同步发展。

  近5年来,课题组先后在开县渠口镇渠口村和铺溪村划拨征用了小河、渠口坝、大浪坝三片消落带土地近10公顷,租用了渠口村移民50亩线上土地,建设了饲料桑耐淹试验区、库岸山地水土流失测定区、桑饲料加工区、小型畜禽养殖试验场、有机肥实验工厂、桑基鱼塘等,进行了一系列科学研究实验。

  6月8日到9日,由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沈国舫院士率领的国务院三峡办验收专家组,对项目进行了验收。经过现场查验、听取汇报以及质询讨论,验收专家组同意通过验收,并建议进一步巩固现有成果,在适宜区域组织推广。

  沈国舫院士认为,从实用技术研究上来说,课题组对消落带的生态治理模式,已经创造了很好成绩,在国内是独一份,甚至在世界上也是独一份。

  年逾七旬的老专家: “沧海桑田的梦想就要成真了”

春夏水枯则桑 项目组提供图片

  核心提示

  2010年8月20日,重庆日报曾以《全国顶尖专家聚渝 导演“沧海桑田”大戏》为题,对来自全国的老专家在库区开展“沧海桑田生态经济建设工程”作了深度报道。

  “桑树在没顶水淹三四个月后还能存活?天方夜谭!”面对质疑,老专家们用一组组试验数据证实了饲料桑的耐淹性,还构建了饲料桑示范性产业链的循环发展模式,为库区消落带找到了变身“金腰带”的现实路径。

  今年6月,国务院三峡办对老专家们在库区开展的课题进行了验收,认为课题组按计划完成了全部研究任务,取得了重要成果。

  2013年6月,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从库区开县传来—— 一项由国内一批老专家在开县试验研究的“长江三峡水库消落带饲料桑种植与草食动物养殖适用技术试验研究”课题,通过了国务院三峡办专家组的验收。

  这意味着,这批老专家经过近5年的考察研究和试验,终于在破解库区消落带生态治理这一世界级难题的研究上,迈出了成功的一步。不仅如此,课题组还将消落带的治理与生态农业发展相结合,为库区消落带找到了变身“金腰带”的现实路径。

  “秋冬水盈则海,春夏水退则桑!”此时,项目组主要负责人、年逾七旬的老专家任荣荣掩饰不住内心的兴奋,激动地说:“沧海桑田的梦想就要成真了!”

秋冬水盈则海 项目组提供图片

  受命 破解消落带生态治理这一世界级难题

  任荣荣与三峡库区消落带的不解之缘,源于全国政协原副主席钱正英的重托。

  作为原三峡工程论证领导小组组长,共和国水利事业开创者之一,钱正英一直念念不忘库区的后续事业,而消落带治理问题最令她关注,她为此先后4次到重庆调研。

  消落带,是指因季节性水位涨落,使水库周边被淹没土地露出水面的一片特殊区域。

  三峡工程建成运行后,水库的水位在145-175米之间变化,库区形成30米高落差的消落带。消落带冬水夏陆,每年4—9月便迎来一个新的生长季,由农民无序耕种,或杂草茂密生长。涨水后,植物残体成为库区水体污染之源。

  “水库消落带的治理是一个世界级难题。”在库区调研时,钱正英曾多次强调,凡是水库,只要有调节库容,就会有消落带。此前没有哪个国家成功解决过这一难题,而且都认为这是水库建设必须付出的代价。

  “但是三峡水库建成后,因为周边都是城市,消落带治理不当将对人居环境带来严重影响。”钱正英对此十分牵挂。

  就在库区消落带问题备受各方关注之时,任荣荣在我国西北、东北、北京大兴等地探索的沙地桑产业化研究正风生水起。作为一位老林业工作者,任荣荣早年师从中科院学部委员吴中伦教授,专门研究中国沙地桑产业,在沙地上种饲料桑,开辟了防沙治沙的新思路。

  任荣荣的沙地桑产业化研究,引起了钱正英的关注。2009年4月,任荣荣接到了钱正英的约请。

  任荣荣至今仍能清晰地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在钱正英家,钱老谈到了长江三峡消落带治理与百万移民的生计大事,她说:“三峡库区消落带问题,原来没有意识到它的重要性,现在看来,必须要高度重视,这个问题我要负责到底!”她希望任荣荣邀集国内农林专家组团考察库区,并开展试验,提出合理化建议。

  站在桑林中,任荣荣说,退水后,饲料桑萌发高度明显上升了。 记者 戴娟 摄

  此时任荣荣退休已近十年。而且想到库区问题责任重大,他有些犹豫,担心自己年近七旬,恐无力胜任。

  “你今年66岁,我86岁,我比你大20岁!”钱正英的回答令任荣荣一怔。

  钱正英接着说,对三峡工程的后续问题,她将继续认真研究,尽全力协助解决。

  被钱正英所感动和激励,任荣荣没有再推辞,郑重地接下了这项沉甸甸的任务。

  发现 在158米水位线上的桑树根部依然存活

  与桑树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任荣荣没想到,在库区,他对桑树有了全新的认识。

  2009年5月,受钱正英和中国工程院委托,以任荣荣为组长,国内二十余位农、林、气象、水利、畜牧等专业的专家组成的中国老教授协会长江三峡消落带考察团成立。当月7日,考察团进入库区,历时6个月,足迹涉及二十余县。

  有数据显示:三峡库区正常运行后,水库消落带面积349平方公里,重庆库区消落带面积306.28平方公里,其中原来适宜耕种的平坝土地达40万亩。

  “三峡库区消落带是宝贵的土地资源,同时也是三峡水库的污染之源。”考察组发现,由于三峡库区耕地资源十分匮乏,大量的后靠移民迫于生计,在退水后,自发在消落带种植以及毁山耕山,这种做法已成蔓延之势。在秋冬季节,水位上升,有近百万吨鲜生物量进入水体,化肥、农药残留对水库水质构成极大的威胁,也加剧了库岸山地水土流失。

  专家们主张以生态方式治理环境问题。中国林科院原副院长宋闯说,要保护消落带的环境,治理污染当然重要,但这是治标不治本。用生物治理的方式使消落带问题资源化、洁净化,才是解决消落带问题的最终途径。

  为此,寻找适种的两栖植物是关键。事实上,三峡水库蓄水后,许多针、阔叶树都被淹而死亡。沿175米水线,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线上一片葱茏,线下十分荒凉。有的树只要不没顶尚能存活,而柏树、竹子等只要淹没了根部即会死亡。

  专家们欣喜地发现,消落带内农户种植的多年生桑树经2008年和2009年两次没顶水淹之后,在158米水位线上的桑树枝干部分枯死或全部枯死,但根部却依然存活,洪水退后,从根茎处仍能重新萌发新的枝叶,而且很快就生长旺盛。

  “科学无止境,尽管我是研究桑树的,但我仍然承认对它的认识还很肤浅。”此后,任荣荣和课题组开始进行饲料桑种植试验。

蛋鸡养殖场工人将鸡蛋装箱。记者 戴娟 摄

  试验 在消落带科学规划桑林代替无序耕种

  最终,专家组将试验基地放在开县,先后在开县渠口镇渠口村和铺溪村划拨征用了小河、渠口坝、大浪坝3片消落带土地,共计近10公顷,建起了饲料桑耐淹试验区。

  之所以选择开县,任荣荣解释说,因为开县范围内消落带面积达42.78平方公里,是三峡库区消落带面积最大且集中分布的县,占全库区消落带总面积的12.3%,占重庆库区13.97%,主要集中分布于人口稠密的开县新城周围的河谷平坝区,连片面积达24平方公里。

  2009年8月23日,专家组从北京发了1万株饲料桑树苗,在开县渠口镇铺溪村白夹溪老土地试栽。此时已错过最佳种植季节,这批饲料桑生长了52天,在根系还没有生长好的状态下,被淹没了108天。

  “到次年1月水退之后,一看,成了一片白色的荒漠,全死了。但几天后再看,在162—167.5米水位线上,发现了桑树根部颜色变绿了,这意味着桑树有生命迹象,真的能存活!”这一现象,令任荣荣惊喜不已。

  初步试验结果证明,饲料桑在167.5米以上具有很强的耐水淹性,存活率达到56.8%,不过还需2-3年的深入观察和研究。

  为此,考察组主张,在三峡水库消落带实施“沧海桑田生态经济建设工程”,即:选择优良的饲料桑,在消落带及库岸山地营造生态经济兼用的饲料桑林。以人工桑林取代无序种植,消除无序种植施肥用药和秸秆腐烂造成的污染,消除因自然生长的杂草腐烂对水体的污染。

  考察团的意见得到了中国工程院、国务院三峡办、重庆市人民政府的高度认同。2010年1月,国务院三峡办批复同意了“长江三峡水库消落带饲料桑种植与草食动物养殖适用技术试验研究”立项,决定由专家组开展试验,做出样板,然后再扩大推广。

  经过3年试验,开县大浪坝示范基地调查结果为:2011年栽植的饲料桑,经过两次没顶水淹,水位线上171-173米全部存活,170-171米萌发率为98.9%,169-170米为82.4%,168-169米为81.4%。169米以下至166米的萌发率在70%上下。通过3年试验情况对比可见,2013年与前两年相比,萌发高度明显上升,水退后就开始整株萌发。

  任荣荣称,饲料桑的耐淹试验证明,在三峡水库消落带169米以上种植饲料桑,已经成功了。

  今年6月,国务院三峡办课题验收专家组认为,在三峡库区170-175米高程消落带可用科学规划的桑林培育代替无序耕作,其中,172.5米高程以上可以开展桑树乔林作业,170-172.5米高程范围可以开展桑树矮林作业。验收组提出,在进一步巩固现有成果基础上,可在适宜区域组织推广。

  梦想 将库区消落带真正打造成为“金腰带”

  如今,在任荣荣心中,还有一个更大的梦想,那就是打造饲料桑种植—饲料生产—畜牧养殖—畜产品加工—畜产品营销的产业链,培植具有三峡特色的品牌,拉动地方经济,解决三峡库区生态、经济、民生三大难题,将库区消落带真正打造成为“金腰带”。

  和桑树打了一辈子交道的任荣荣清楚地知道,有“东方神树”之称的桑树药食同源,是抗逆性较强的树种。而且,他历经近20年选育出的饲料桑1号和2号,是不可多得的优质饲料,营养成分全面,其嫩枝叶的粗蛋白含量高达12—20%,一亩饲料桑生产的蛋白质相当于几亩大豆的产量。若作为精饲料喂饲牛、羊、猪、兔等家禽和草食动物,不仅能够提高畜禽的免疫能力,还能生产有机功能型畜产品。

  为了进行饲料桑畜牧业的示范推广,以课题组专家骨干组建的重庆海田林业科技有限公司,在渠口镇三星寨山顶建设了规模为4万只的蛋鸡养殖场。

  6月下旬,记者探访了这个养殖场。和很多养殖场截然不同的是,这里没有一点异味,养殖场内外环境清爽整洁。

  任荣荣告诉记者,这个养殖场利用饲料桑自配饲料养蛋鸡。经2012年8月以来的试验结果显示,用饲料桑饲喂蛋鸡,可显著增加鸡蛋产量,产蛋率连续8个月保持在90%以上。在整个饲喂过程中不用兽药,更不用任何激素类添加剂,而鸡蛋的品质却能达到富硒、高钙、富VE、低胆固醇的优质蛋品。

  任荣荣算了一笔账:预计养殖场年产鸡蛋100万斤,平均售价6元/斤,年产值600万元,扣去成本,可望实现年利润100万元,利润率为16.7%,是传统蛋鸡养殖业的两倍。

  “养殖场没有异味,缘于实现了零污染排放。”任荣荣解释说,蛋鸡养殖场对鸡粪实行固液分离,固形物经发酵后加工成有机肥,液体经多级沉淀后引入桑林,回归田地,从而实现了农、林、牧三业之间的生态、经济系统的大循环。

  与此同时,用饲料桑饲喂猪、牛等试验结果也表明,畜禽免疫力明显提升,且肉类产品质量提升。尤其是用饲料桑喂鱼,可以有效排除鱼类体内的重金属等有害物质,消除土腥味。因此,以“三峡圣桑”品牌命名的畜产品,不仅比市价平均高出1到2元,而且销路良好。

  年过七旬的任荣荣没有想到,自己的晚年生活会在开县扎下根。他把自己在北京公司的事务交由其他人打理,还在开县买了房,把夫人也接了过来,倾其前半生积累的专业知识、实践经验和科技成果,一门心思扑在“沧海桑田”科研项目中。

  “我们已经老了,但我们希望下一代,都吃上健康安全放心的食品。”采访中,任荣荣发自肺腑道。

  新闻链接

  验收组专家评价

  验收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沈国舫院士:

  这个项目在生态和经济结合方面做了很多工作,这是我比较欣赏的。一般科研人员下去做一做弄一弄,有点成果后把报告、论文一写就完了,但他们没这样,他们比过去的很多试验研究都深入,真正做到了解决问题。老教授们在这里多年,本来他们可以在老家休养,和儿孙享受天伦之乐,但他们抽出时间来这里坚持做这件对当地老百姓很有意义的事情,我很钦佩。

  验收专家组副组长、国务院三峡办原副主任雷加富:

  项目探索了优质桑饲料利用的办法和途径,这一点很了不得,这对我们试点示范,和将来推广都有重要价值和意义。特别难能可贵的是,项目最终求得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当初我们说的消落带以生态效益为主,但光有生态效益、没有经济效益,就没有动力和活力。该项目探索了生态产业化,将生态和经济有机结合,形成了产业链,实现了双赢。虽然产业链目前只是雏形,但是我觉得非常好,非常有推广价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