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保暖“穿”越到时尚

 城北十五里666 2018-12-26

改革开放40年· “我(家)的岁月故事”征文作品

作品编号:007


  时光回溯到40年前,彼时的七零后正当年少。渴望穿上新衣服,是七零后在那个年代共同的心愿。


  七零后出生在改革开放前后,国家当时正在农村推行包产到户政策,土地刚刚划分到农民手中,长期被饥馑围困的人们,一心只求种好土地,多产粮食,吃饱肚子,彻底摆脱饥饿。人们还远远没有能力注重自己的衣着穿戴,只要身上有衣可穿就知足了。


  一年当中,平常难有新衣,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会为孩子们缝制一套新衣服,让他们穿上新衣服高高兴兴地欢度新年。因此,在那个年代,孩子们天天盼望着新年及早到来,体会穿上新衣服的幸福感觉。


  过年添新衣,孩子们才有这样的厚待。成年人未必每年都置新衣。常常看到,他们长年累月似乎一直穿着独有的一件衣服,穿过春夏和秋冬,一年又一年。穿烂了,补了再穿。久而久之,一件衣服结满了补丁。街道里,村巷里,人们都穿着满身补丁的衣服,相互之间习以为常,未见窘迫之色。


  一件衣服,直到破的七零八落的时候,才不再穿了。不过,还不能完全淘汰,而要改作马褂,在肩扛背负的时候,用来护肩垫背。


  细思量,那时因为贫困所致,人们对衣服的需求仅仅限于裹身和保暖。看看当今,谁还能把衣服穿地打上了补丁?连劳作的工作服都看不到补丁了。改革开放40周年,人们穿衣的观念早已升级了。在今天的人们看来,衣服首先要穿着舒适;其次要穿出自己的个性,给别人显现一种美感。衣服不仅穿给自己,也穿给别人观瞻。因而,衣着舒服,符合时宜,成为今天的人们着装的基本需求。


  当衣服显得土气,跟不上流行色,不合时宜,就已经不想再穿了。因而,现在的人们普遍感觉家里的衣服很多,真正能穿出来的挑不上几件?那些不爱再穿的衣服,就落架变为旧衣服。


  那时,在一个家庭当中,哥哥和姐姐穿旧的衣服,妈妈稍作修剪,让给弟弟和妹妹继续穿,一件衣服常常在兄弟姐妹之间传递。


  城里人到农村访亲,村里人最希望得到他们馈赠而来的一包旧衣服。我的姑妈在城里工作,每次捎来的旧衣服,我们兄弟几人,扎堆试穿,合身的就据为己有。虽是旧衣服,但穿在身上,村里的小伙伴还是流露出了羡慕的目光。


  城里人穿旧的衣服,被商贩们收购起来,在村里兜售。人们称那些旧衣服为估衣。估衣比新衣服价钱便宜许多。虽然,人们不知道估衣最初的主人是谁?因为贫困,也就不过分嫌弃了,还是有人购置。


  而今,谁还愿意穿旧衣服?拿那些略显过时的旧衣服送给亲友,人家还以为你在下视他。那些曾经穿过的旧衣服,渗透着我们走过的岁月,渗透着一段段往事,渗透着我们的情感,我们实在不忍心把旧衣服弃之旷野,只好打包搁置在角落里。


  一年又一年,旧衣服成了每个家庭的累赘。旧衣服的回收利用成为一个新的社会课题。


  七八十年代,衣装不仅色调灰暗,而且款式单一。小时候,我记得最早流行的男式服装是中山装,后来就有了夹克衫和西装。现在街面上流行的服装款式可谓是各式各样,尤其是女式服装,款式层出不穷。


  因为网络购销,西北内陆小城的服装的流行色,基本上紧跟北上广深一线城市。一线城市流行的服装新款,在祖国的每一个地方,一周之内就能网购到手。我的发小在北京多年,偶尔回家探亲,总会向我感叹家乡父老的衣着穿戴跟北京没什么两样!


  回望改革开放40周年,老百姓的生活早已温饱,而今迈向了小康,生活的幸福感一天高过一天,格外注重衣着穿戴,着装的理念发生了质的转变,从保暖年代“穿”越到时尚年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