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难忘,还是家乡的路

 城北十五里666 2018-12-26

改革开放40年· “我(家)的岁月故事”征文作品

作品编号:018


  去年春节前夕,我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家乡,在家乡的所见所闻,令人欣慰,令人鼓舞,但令我最难以忘怀的还是家乡的村路。


  我的家乡位于长江之滨,洞庭湖畔的一个小乡村。我的家乡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


  但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家门前的那条乡村公路还是条土路,坑坑洼洼,用“用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脚泥“来形容一点也不过份。下雨天,泥浆四溅,像”稀粥“一样,走路无处下脚滑得很,要是再赶上每年5月份的“梅雨”季节,那路更是“如履薄冰”,那时家乡的人们都要期盼着能有一条像样的路,方便出行。


  九十年代后,换成了煤渣路、石子路、没想到现在却变成了宽宽地、溜光的水泥路,下雨再也沾不到一滴泥土。特别是路两旁全种上了香樟树,长得郁郁葱葱。在四季常绿的香樟树的映衬和阳光的照耀下,要不是看到道路旁的水渠结冰,全然不知这是在寒冷的冬天。


  这次回家,我和父亲谈起家乡的发展时,父亲说:“现在国家政策好了,农民种地不但不用交公粮和农业税,而且国家还有补贴,农村的日子也好过了,你看,家家户户都要盖起了砖瓦房,还有许多小洋房;村里的道路也变成了水泥路,还通了公交车;农村的水泥路为新农村建设‘村村通’工程,采取国家、集体共同负担的原则,也有少部分为寓外乡友慈善捐赠后而修建的,这都是党的政策好。”父亲越说越有劲。


  是的,每次回家乡都有不同的感受,这次回家,农村到处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在村里,我更发现,不仅有通过读书考取大学从而得以留在城里工作的同学或是参军入伍考上军校的战友是开车回家的,而且很多在广东、深圳等地靠打工谋生的乡亲们也是开车回家过年的。那些悬挂着“粤A”“粤B”字头的轿车、越野车,在村里那略显狭窄的村路中穿梭往来随处可见,成为乡村水泥路上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离开家乡时,我坐着公交车沿着平坦的水泥村路,在蔚蓝的天空下,穿梭于郁郁葱葱的香樟树和笔直的水杉树中,好像一个人在画中游的感觉,我完全陷入了沉思,眼前浮现着双脚、自行车、电动车、公交车、小轿车行走于泥路、石子路、水泥路不断变迁的画面。


  如今,家乡的路在变,路上行驶的车辆在变,人也在变,家乡在变化中发展,家乡的人民在变化中致富,变得如此迅速,变得如此和谐!我为家乡的快速发展而自豪!


  现在,我已定居在美丽的青岛,我只能在梦里欣赏如诗如画的家乡。家乡有肥沃的土地、有热闹的集市、有金黄的油菜花、有金灿灿的稻子、有雪白的棉花、有鲜艳的红花草、有火红的辣椒、更有勤劳、朴实的人民……


  想念,家乡的泥路、煤渣路、石子路,你将永远的留在了我的记忆中。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