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省通用”背“二文”钱的赏析 在我国古代钱币发展史上,方孔园钱(亦称制钱)的铸造使用时间最长,一般人认为从秦始皇统一货帀半两钱开始,(公元前221-215年)一直到清末1911年历时约两千一百多年,其实,真正讲起来,它的铸行时间还要更长一些,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燕国就已出现了“一化”、“明化”、“明四”等方孔园钱,晚可至民国初期的某些地区、省也铸行过“民国通宝”之类的方孔园钱,当然这时的方孔园钱已属于我国方孔园钱的末茬儿,日薄西山,鋳量稀少,寿命也不长,因此这些末茬儿就更具有一种特殊历史意义和政治内涵,值得收藏与研究。 为什么说民国时期鋳行的这种方孔园钱珍稀,笔者认为其具体原因大致有三:一是当吋开铸的省份较少,如清末光绪年间(1875-1908年)全国开铸“光绪通宝”方孔园钱的就有31个铸局。而到民国初期(1912-1914年)开鋳类似“民国通宝”方孔园钱的,只有云南、天津和福建三个铸钱局,其它各省均未开铸;二是当时开铸的品种较少,不像以前诸朝代开铸“通宝”、“重宝”、“元宝”等品种甚多,名称繁杂,可谓五花八门,异彩纷呈,而民国初期开铸的方孔园钱品种却很少,如云南东川仅铸有“民国通宝”当十钱和“民国通宝”小平钱两种,天津仅铸有“民国通宝”一文钱一种,福建则铸有“福建通宝”一文钱、“福建省造”二文钱及“闽省通用”二文钱三种;三是当时开鋳的数量也相当少,加之由于民国时期铜元(铜板)和银元的大量铸行,以及后来银行纸币的大量发行,致使方孔园钱在市场流通中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使之逐渐地失去作用,因此其铸量不得不相应下降,加上云南、天津、福建三省局鋳造方孔园钱的时间短,铸量相对说也是极其有限的,故传世更少,而且又是我国方孔园钱最后一次鋳行,自然弥足珍稀。 这里介绍的是笔者前些年在本县农村偶然收购到的一枚民国初期由福建省铸的“闽省通用”背“二文”方孔园钱。(如下图)。 该钱系青銅质地,园形、方孔、直径3.2厘米,厚0.1厘米,阔缘,正面竖读“闽省通用”四字,楷书,书法遒劲,古朴典雅,秀美神韵,背面横读“二文”二字、楷书,鋳体厚重,制作精细,堪称民国时期方孔园钱的珍品,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研究价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