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白——盛唐那轮最美的明月

 潇潇雨ekg9m5f4 2018-12-27

《国家宝藏》和李白的对话,从一幅《上阳台帖》开始。这个从古至今被无数人称道的诗仙,竟只有一幅墨宝传世,像是来自于时间的一个小小私心——它并不愿意让这个历史的宠儿被后人过多解读。它既不是幼年启蒙的《静夜思》,也不是气势磅礴的《望庐山瀑布》,而是一篇世人不太熟知的《上阳台帖》,仿佛是在告诉后人:你们所知道的李白,神秘得像是蒙着面纱的美人,永远无法看得真切明晰

1

现在的我们很难找出一个合适的形容词来形容李白。惊才绝艳?豪放不羁?潇洒如风?仙风道骨?似乎每个可以用来描述才子的词都可以用在他的身上,但又远远不够。他是诗人,是骚客,是道士,是仙翁,也是侠客,是一只翱翔在盛唐烟雨里狷狂的大鹏

爱酒,爱诗,爱旅游;出入庙堂,仗剑江湖;千古奇才,风华绝代——太白的人生远比别人对他的赞誉更加精彩。

生于长安元年的李白,聪慧好学,胆识过人。身修儒、道、佛、纵横、侠多种思想,造就了他海纳百川的胸怀和理想。才情满腹的他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离开了家乡四川。那时的他,年少轻狂,意气风发,“以天为容,以道为貌。不屈己,不干人”。好一个对未来充满着信心和希冀的有志青年!

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没有走上科举之路的李白,以诗结友,途中还得到了武后时期宰相许圉师的赏识,并娶了他的孙女为夫人,生下一儿伯禽、一女平阳。

二十四岁的李白,遇见了司马承祯。这个著名的道教领袖对他的文采一见倾心,用 “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级之表”这样的评价来称赞李白。《上阳台帖》就是在李白和好友杜甫、高适同游梁宋之时,在寻访司马承祯之际,得知他已仙去后挥洒而就的。这首四言诗,没有悲切,没有遗憾,只有对故去之人的赞美和怀念。其书法笔锋飘逸俊秀、苍劲见骨,用笔疏狂自若、一蹴而就,这就是信奉「道」之道的潇洒的李白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人们崇拜着他,景仰着他,以为他是无所不能的。可现实里的他,兜兜转转了许多年后,才在玉真公主的推荐下,得见唐玄宗,这时的他已经年过四旬。他凭借诗才得到了玄宗的礼遇,并常陪侍其左右,令同僚艳羡。但李白心中所愿并不是做个只能陪伴皇帝风花雪月的翰林待诏,而是为帝王师。

在长安的一年多,他出入庙堂,也走访街市。“昔日长安醉花柳,五侯七贵同杯酒。”纸醉金迷的生活,从未消磨他的意志,可李白似乎并未意识到他的政治才能并不如其文章之才一般傲立群雄。那个位居高位的君主,并未启用他作为自己的入幕之臣。天宝三年,李白43岁了,仕途不畅的他得到的是「赐金放还」的诏书。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他累了,离开了那个魂牵梦萦的长安,远行流浪。他一路从北走到南,从南走到北,裘马轻狂,访仙问道。与山为邻,以水为歌,“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随心而行。

可是他也会感到忧愁和悲伤啊。世事变迁,时光并没有对他特地优待,漫游远行的他也逐渐不年轻了。走到看不见长安的地方,他回首竟有些茫然。“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行经千山万水,愁绪伴随着他这个漫无目的之人,连秋浦的美景也无法消解这无边的愁苦,只能“黯与山僧别,低头礼白云。

歌且谣,意方远。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

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远离庙堂的太白,走走停停,吃饭旅行。该到放弃的时候了吧?他都已经老了。可是他是李白啊,是经历世事后依然「老天真」的李白。始终无法放下的依然是那个入世为国的执念。就像是一颗心口的朱砂痣,顽固地在那里存在着。那片长久平安之地,他到底还是没能回去。尽管在豪饮之后高声呼喊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可又有谁能明白「未竟之志」这四个字对他而言的意义之重呢?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李白的狂放不羁,从未因时移世易而变得有任何的不同。李白从不在诗文中吝啬对自己的赞扬。“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何等肆意人生!甚至在人生遭受过多次重大打击后,他对自己的能力与才华也没有丝毫的怀疑。他是天生的乐观者。在《为宋中丞自荐表》中,李白是这样称赞自己的:“怀经济之才,抗巢由之节。文可以变风俗,学可以究天人。一命不沾,四海称屈…收其希世之英,以为清朝之宝。”57岁的李白,称自己为国家之宝。生活可能打败过无数人,但从未打败过陇西李太白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世事变迁,被永王李璘与太子李亨的政治斗争牵连的李白流放夜郎,人生又一次走到了低谷。“夜郎万里道,西上令人老”,自浔阳一路西行,英雄也迟暮了。“我愁远谪夜郎去,何日金鸡放赦回?”他向远方的长安许下一个赦免的愿望。

或许是上天的眷顾,他终于等到了天下大赦。喜不自禁之时,写下了千古名篇《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已经是一个漂泊在外大半生的老人了,归来却仍如少年般雀跃不已。万重山的阻碍已经过去,这叶小小的孤舟也开始安全返航。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左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公元762年,病重的李白将手稿交给当涂县令李阳冰,赋《临终歌》而后溘然长逝,享年六十一岁。一直展翅翱翔的大鹏终归还是折翼于空中,悲怆凄然,但“余风”仍可“激兮万世”。他想要给这个世界留下点什么,将毕生所想付之于这短短三句里。有不甘,有遗憾,也有释然。他最害怕的,就是被所有人遗忘,如杜甫所说那般“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太白一生有九百余首诗篇传世,被后人代代传颂。他的「诗与远方」,有清风与明月,有江湖与岁月,有好友与美酒,有理想与人生

他生命里的过客,走过一批又一批,相聚时高谈阔饮,离别时洒脱如风。杜甫、高适、王昌龄、孟浩然,这些鼎鼎有名的大诗人,都曾是李白的相交之友。谈笑有鸿儒的生活,让李白体验着各种生活百态和人情冷暖,才能写出“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样能让人无限回味的诗。

他的心中住着一个月亮。皎洁的明月光,照亮着他并不顺遂的一生,所以才有了“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青天有月来几时”、“举杯邀明月”这样俏皮如孩童般想象的千古名句。只要有诗有酒有月亮,李白就能怀着无限的力量继续明天的向往。而李白,就是盛唐那轮最耀眼的明月

李白的诗里住着时代的情绪,吟唱着人们的理想。“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即使忧愁困苦都不能让我停止喝酒,大不了就是大醉一场,然后去过“功成谢人间,从此一投钓”的惬意生活罢了。

2

盛唐,基于社会的空前繁荣,造就了开放、文明、自信的文化氛围,被称为「盛唐精神」。这种盛唐精神贯穿了盛唐社会发展的每一个角落,也成为了知识分子们创作的一种情绪和表达。只有能够感染旁人的作品,才能够流传千古,而太白之诗,冠绝群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这样的句子,大概也只有那时的那个醺然的李白、走过大江南北的李白、在盛唐开化的文明熏陶下肆意的、潇洒的李白,才能够写成的吧!我们应该感谢盛唐给了我们一个李白,也应该感谢李白带我们领略了那个辉煌又浪漫的盛唐。

李白和他的诗,活在后人的仰慕和想象里,成为盛唐一颗璀璨的明珠,永垂不朽。通过那些文采飞扬的文字,怀着对那个时代的憧憬,现在的我们似乎也短暂穿越到了那些个“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的宾朋满座的春夜宴会。诗文的魅力,就是能把简单的文字变成一幅幅生动的图画,连接两个跨越千年的时代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春夜宴桃李园序》

李白,在中国的古代历史上划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之后飘然归去,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的传说。

赤道狂想

Equatorial Fantasy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