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文科跨到理科,从英语翻译转行成为一流科学家,女院士我只服她

 冬不拉拉 2018-12-27

这是一位特别的女科学家。

之所以特别,因为她是由文科转型专攻理科的极少数的中国院士。

她就是第四纪地质学家、中科院院士周卫健。

1953年3月,她出生在贵州贵阳的一个河南籍干部家庭。

15岁的时候,她去到省内某县农村插队当知青,后来还当过工人。

幸运的是,锻炼三年后,她得到了返城的机会。

19岁时,她当了一名老师,工作单位是省城的贵阳市第一中学。

一年半的教师时光匆匆而过。

20岁的那年,她选择了继续进修,进入贵州大学外语系学习。

作为英语专业大学生,她刻苦地学习相关文化知识。

大学毕业后,她正式开始了自己的事业征途。

在她的事业生涯中,一共经历了“三次大放弃”。

01

放弃翻译工作,大跨界投身地球科学研究

23岁那年,应届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她正等待工作分配。

这个时候,她得到了一个不错的机会。

当时,省里从美国某公司引进设备,急需一些翻译人才。

恰好,省外办来学校选拔品学兼优的人选,她幸运地成为了被选上的8名翻译之一。

这个工作地点在赤水的天然气化肥进口设备厂。

当上英语技术翻译后,她很热爱自己的工作,努力肯钻研,勤快又爱学。

很快,她就成为了首席翻译,在谈判、技术安装、试车中娴熟自如。

两年后,表现优异的她被留在工厂,继续从事外事工作。

她万万没想到,人生的第一个大转折出现了。

那时候,位于贵阳的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某领导邀请她去地化所去做科技翻译。

工作的主要内容,不仅包括科研项目资料、课题文献的翻译,还包括教科研人员学英文。

这有点类似于她当年做老师的“老本行”工作,更重要的是可以发挥英语翻译的才干。

当然,这是一个大挑战,由外事商务翻译转到科技翻译,需要花很大的功夫和精力。

不过,当时那位领导告诉她“学外语而搞外语太单一,外语是一种工具,应该走边缘科学的路子,进行专业“杂交”才能有新的突破。”

正是这番话起了关键作用,她有被点醒的感觉,并且高兴地答应了对方。

来到新岗位后,她发现,做好地球化学这门科学的翻译,需要牢固掌握基础知识,更需要认认真真研究。

这种难能可贵的主动性驱使着她自发地学习、刻苦地学习、自觉地求教专家。

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她被这门学问的越来越多的奥秘吸引住了。

从那时开始,她对自然界的兴趣,激发出对科研的浓厚的探究欲与好奇心。

她从一个普通的研究实习员做起,很快进入了科研的状态。

由于拼尽全力放在科技翻译工作上,她得到了古生物学家周明镇院士的殷切鼓励。

周院士跟她说,“你的英语学得这么好,又这么年轻,现在转行还来得及”。

这一席话,坚定了她扑进地球化学领域研究的信心和信念。

从文科跨到理科,从英语翻译转行成为一流科学家,女院士我只服她


02

放弃赴美留学,放弃去发达地方工作

一份辛勤的付出,往往有一份满意的收获。

由于相当的用心,她在翻译工作中发挥了较高水平。

在地化所,她成为了大家认可的好翻译。

不仅领导对她非常肯定,而且连来所交流、合作的外国专家、学者也对她十分认可。

只要工作价值体现出来了,机会也就跟着来了。

果然,来自美国加州大学的一位著名教授向她抛来了橄榄枝:推荐她赴美留学并带奖学金。

时值20世纪80年代初,国内外语人才稀缺,单位非常需要她。

于是,她毅然放弃了出国深造的机会。

她踏实留在西南的云贵高原土地上,继续着得心应手的工作。

她一边工作,一边到贵州师范大学地理系学习。

越学得深入,越加热爱这门地理、地质事业。

义无反顾,她在地球科学领域扎下了根。

32岁那年,她又面临了两个选择。

说是选择,其实更准确地说是一个绝佳机会。

一个选择是去单位在广州的分部,到发达的地方去迎向当时人们都认为更精彩的世界。

另一个选择是随环境地质学家安芷生等人去西安筹建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实验室,甘愿忍受西北的艰苦和不易。

不过,她没有去广州,而是去了大西北。

因为,她觉得那里有创业、有机遇、有真正的乐趣。

从1985年至今,原来的那个黄土实验室如今已发展成为国际知名的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随着单位的蓬勃发展,周卫健迅速得到了成长,逐渐成为一名术业有成的地学专家。

在这里,她通过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取得了不少系统性创新成果,包括中国黄土高原的14C年代学研究、气候突变事件和10Be环境示踪等领域的成绩。

从文科跨到理科,从英语翻译转行成为一流科学家,女院士我只服她


03

放弃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决然归国贡献


该来的还是会来的,有志向的人要做的就是充分准备。

34岁那年,她还是有机会出国留学了。

这一次,她被单位公派去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地理系去做合作研究。

在澳洲期间,她勤学苦读,专心致志地学习14C测年技术,拼命地读完了硕士学位的必修课。

成绩优异的她得到了国外导师的高度认可。

那位导师为她争取了优厚的条件,建议她硕博连读,并提供学习经费。

不巧的是,此时远在国内的单位来函命她马上回国,参加实验室的建设及评审工作。

是继续攻读即将可得的博士学位,还是回国参加14C实验室建设?

她再一次选择了国内的科研事业,选择了大西北,选择了贡献祖国。

毕竟,她心中的宏愿就是:

建立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放射性碳测年实验室,为黄土高原的古环境、古气候提供可靠的年代标尺。

1988年8月,35岁的她中断了国外研究,放弃了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

她毫不犹豫,毅然归国。

尽管国内的硬件条件不如国外好,

尽管单位的科研经费很紧张,

尽管野外考察很艰苦,

但是这些都不是问题。

她和同事们一起,克服重重困难,在建立14C测年手段和提高测年可靠性方面做了系统研究。

从文科跨到理科,从英语翻译转行成为一流科学家,女院士我只服她


39岁的时候,她继续选择学业攻读。

这一年,她如愿考入西北大学地质系古生物学及地层学博士研究生。

三年后,她不仅获得了理学博士学位,还获得“全国首届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2003年,50岁的她领导的14C实验室作为我国唯一代表参加了第四届14C国际比对,小样品与加速器测年结果分别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工作务实、兢兢业业的她还在一些领域做出了突出的成绩:

在过去季风气候突变事件研究中,她取得的一系列研究成果为中国乃至东亚气候预测及采取相应对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及历史相似型,引起较大反响;

在高精度、高分辨率的可靠年代标尺的建立和环境过程的示踪研究中,她主持了一个加速器质谱(AMS)国家平台的创立,率先提出并具体负责“西安加速器质谱”和“西安加速器质谱中心”建设,其性能指标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她成为世界上少有的加速器女性负责人;

在14C年代学研究拓展到10Be示踪研究中,她不断探索中国黄土的10Be记录示踪全球和区域尺度环境变化的难题;

她提出多变量地学系统的线性回归分析中的“平均值概念”,解决了从复杂黄土10Be记录示踪和重建全球地磁场和黄土高原季风降水变化的学术难题;

她首次从洛川和西峰黄土10Be重建高分辨率的对地磁环境至关重要的8万年和13万年全球10Be产率和地磁场强度变化曲线,发现氧同位素阶段3东亚季风信号与南北半球太阳辐射梯度紧密相关,明确提出南半球对东亚季风的影响;

她和其他研究人员分别对黄土高原两个平行剖面进行10Be浓度、磁偏角和磁倾角测量,提出示踪78万年前地磁极性倒转(B/M界线)的新证据,表明过去中国黄土B/M界线有约25万年偏差,这将为平息B/M界线海陆记录不同步的争论做出重要贡献;

她研究了半干旱带最近3万年的气候地层划分,反映它的多次摆动及千年—百年尺度东亚季风进退,论述太阳辐射对全新世最佳期气候的影响并证明距今3000年来人类无序活动基本造就了今天的毛乌素沙地,为向中央呈递的沙尘暴治理报告提供科学依据。

……

从文科跨到理科,从英语翻译转行成为一流科学家,女院士我只服她


如此众多的学术成果,成就了一个文科才女、一个英语翻译的科学人生巅峰。

作为第一完成人,她迄今为止已获省部级一等奖五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三等奖各一次和专利一项。

这位全球变化与宇宙成因核素环境示踪领域重要的学术带头人,当年放弃去美国深造,近年来却有了更多的机会去欧美。

不过,她不再是去进修,而是去合作研究、交流和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

如今的她华丽转身,由一名令人羡慕的翻译转行成为一位卓有成就的女科学家。

2009年12月,56岁的她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跻身国内一流科学家之列。

在她曾经的身份标签中,包括这样一堆学术要职:

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副所长

中国科学院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西安加速器质谱中心主任

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副主任

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副主任

国际放射性碳学会常务理事,国际某SCI杂志编委

而现在,她的学术身份中有这些光鲜的名片:

西安交通大学双聘院士

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美国地球物理学联合会会士

……

从文科跨到理科,从英语翻译转行成为一流科学家,女院士我只服她


有时候,我们果断地放弃,可能会打开另一个美妙的大门。

只有敢于舍去过去的宝物,人们才能得到未来的臻品。


本文为益碗汤原创作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