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位隐居道医:爻生万物之探寻厥阴(上)

 369蓝田书院 2018-12-27

   让中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青橘医话


658话 医路漫漫 青橘相伴


文|衫迩

来源|青橘医话

 导读 

历史上伤寒家都认为厥阴病有着最为神秘的病机。历代伤寒大家和前辈也是对厥阴做了详细的临床解读。但是几乎没有一个中医专家质疑过“厥阴”的读音,下面我们一起了解一下。


讲解厥阴二字前,先说两个小故事。这两个小故事是我要讲解厥阴二字的缘起。

 

  第一个小故事

 

以前在医院工作的时候,特别喜欢一个手术室护士长。不过不敢追求,她太严厉了。护士的手术室无菌观念比医生强得多,要是哪个医生或者专家从洗手到上台不遵守无菌原则,都要被这个护士长骂一通。院长都不敢得罪她。因为她是合理并敬业的态度,大家只能尊重。

 

但久而久之,她的脾气就被养起来了,出了手术室,依然不改火爆脾气,甚至开始轻慢同事。有一次,从下级单位来了一个进修医生,在手术室没有遵照无菌观念,被骂了。中午在医院食堂吃饭的时候,护士长与进修医生遇见,护士长问进修医生:“你连口罩都戴不好,我怀疑你连换药包扎都不会。”进修医生脸红着,不理护士长。

 

之后,护士长经常怼这个进修医生。

“你会不会紫外线消毒?”

“你会不会打器械包?”

“你会不会折纱布块?”

“你会不会调无影灯?”

“你会不会摆台?”

(注:摆台,手术前器械清点与摆放。以上几个提问都属护理工作范围,不属于临床医生的工作范围。)

 

每当进修医生说不会或脸红时,护士长都有得意并鄙视的表情。有一天,进修医生做了主刀第一助手,由于配合完美,得到专家导师的表扬。导师在一次全院大会上才透露该医生其实是地方上的名医。手术基本功非常过硬。来进修只是学习最新的技术,并不是没有技术。当然,这个进修医后来也是专家了。而护士长因为后来得罪领导被安排当导诊,没过多久就自动离职了。

 

我没有贬低护士与护理工作的意图,我只是与大家分享什么叫专业,什么叫眼界。护理专业,你可能是专家。但在具体临床诊断治疗上,每个专科里都有专家。

 

护士长的举动,我倒不讨厌。我觉得她像是长不大的孩子,被大家宠坏以后,过度自信得如同井底之蛙。就像一个小孩子刚刚学会骑自行车,大人表扬多了,就超级自信,即使遇见TT冠军也会问:“我会骑自行车,你会不会骑哇?”

(注:TT冠军,曼岛TT摩托车大赛第一名骑手。TT赛可以称为世界上最搏命、最壮观、最危险的赛车比赛,赛车的平均车速超过200km/h,最高车速超330km/h。虽然至今已有超过250人在比赛中车祸身亡,但依然吸引着世界最优秀的摩托车勇士,前赴后继博命。)

 

  第二个小故事

 

由于鄙人有点看风水的小技,几年前被一个朋友邀请参加了一个西南某高校的校门投标项目。根据朋友的内部消息,本次招标审议专家中有几个是该校地理学院的教授,自称风水学专家。同时在对手中又有该校历史学院、文学院、艺术学院多个教授联合校外建筑企业组合成的团队。

 

该项目对于朋友来说是投鼠忌器,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干脆拉我这个不懂建筑的去招标会讲讲风水玩一把,成不成功看运气了。

 

为期一周的招标审议会开始以后,淘汰到五名投标单位进入最后角逐。我们是最后一名。而且,校园内部团队在之前的方案阐释中,按照领导意思不断修改,还抄袭了我们的方案。但我们不能明说。

 

我们的方案是走复古路线,结合高校所处的区域文化设计了以“汉阙”为主题的大门。汉代宫阙,是汉代建在城门或建筑群大门外表示威仪等第的建筑物。因成对而左右分列,中间形成缺口,故称阙。我们的方案按照古法复建,在校园入门处而左右各一组阙,以暗藏的升降地桩作开关的门槛。而抄袭方案的他们觉得直接抄袭不好解释,于是把两个阙之间用了门梁连结,形成了门。

校园教授团队照抄我们方案,而且他们展讲的排号顺序先于我们,我们团队处于可有可无的陪衬位置。

 

在他们团队演示方案过程中,由美术学院的教授主讲。他讲汉阙的历史渊源,头头是道和我们文案一字不差……我朋友都快坐不住了,在场外打电话给我,说是要和美术教授的母亲发生点粗暴的亲密关系。

 

轮到我们团队上场,我上去讲。我先简单夸奖了前面的汉阙方案,因为是我们的方案,我用表扬的方式解读对手方案,代表我们比对手更熟悉方案。虽然我没有明说,但专家们脸色都不对了。

 

我把话锋一转,我说道:“汉阙,正确读音是汉缺。前面那位老师他们的方案一直读成汉绝,是错误的。古代“阙”、“缺”通用。没有门梁连结,左右各一才是缺。连结了就是门。希望那位老师注意,教书育人一定要认真考证,及时纠正错误。”

 

轰……炸场了。专家评委团议论纷纷,停不下来。

 

当然,高校教授们多少还是有些书生气,比较单纯可爱的,不会胡搅蛮缠。最终,我们方案因为一个字入选。

 

这个字,大家都知道了。也是今天我们话题要说的一个字。

 

阙,厥,你们知道读音吗?知道区别与用法吗?

 

前不久,我在和大家讨论五运六气的医理。群中有咬卵匠问我:“你讲哪些有用吗?你会治疗发烧吗?”我发现医群中凡有咬卵匠基本都是以经方派自诩的后生为主。我从不否认经方在伤寒类证的疗效比较高,但经方派里的老先生都还为人谦和,后生们拿到几个秘诀和治疗捷径后,临床上屡有成效,就开始目中无人,就像我前面提到的护士长和骑车小朋友一样,牛逼哄哄。

(注:咬卵匠,四川方言指杠精。因突然袭击人软肋而兴奋不已。如同疯狗咬人卵蛋不松口。)

 

我对他说,我可以治愈一般感冒发烧,也能对临床输血或麻醉高热有一定认识和实际经验。他又不信。咬卵匠一般都是攻击软肋,然后被防御了,又抛一个难题。他们期待否定的回答,以证明他们的正确。这种人,一般都要及时远离,避免浪费时间。

 

我又说,以伤寒杂病论为核心思想的经方派,他们知道六经辨证,但是可能不认识六经本义。当然他以为我是吵架,不置可否。

 

其实许多入门的年轻医生,大多是医工,不算真正意义上的医“师”。我并不轻视医工,而且我认为当前中医“大师”太多,医工太少。医工大多数技术过硬,按照经典条例执行,疗法在临床非常见效。

 

医工与医师的关系,就像技工与工程师的关系。比如制造火箭,专家把原理研究好了,工程师把数据计算对了,模型建设出来了。最后要交给专业技工去生产各个零件,高级工程师还要在后期组装调试。如果一个火箭零件的高级技工问航天工程专家:“你有没有办法车个螺丝给我看看呢?”工程专家只有回避的。

 

以前我有个学生问我:“你说毛爷爷是军事家,那他会不会炸碉堡唵?”有时候,遇见这种问题,我只能笑笑回避。

 

军队作战也有这样案例,一个狙击手可能在自己的专业范围去责难一个爆破手:“你傻的唛?瞄准就是噻,冲个锤子冲?”专业不同,技术要领不同,会发生误会。局部与整体,战术与战略,角度不同见解不同,双方都要虚心接纳。

 

鄙人认为,人生百病,病因万千,伤寒之外还有杂病。杂病之外还有心病。心病之外还有因果业报。中医源流这么多,中医派别这么多,其实大家是同一个战壕的集团军。大家应取长补短,相互协作才能让中医传承精华,而不是自以为是,轻慢同行。即使是有不对的,也要抱着“择其善者而从之”的学习态度。

 

如果轻慢可以引起对方思考反省,那我也说一句轻慢的话,请同行见谅。特别是自称经方派的同行。

 

这句话是“学中医的人,有一半没有看过伤寒论。看过伤寒论的人,有一半没有看完。看完伤寒论的人,有一半没有看懂。看懂伤寒论的人,有一半不知道厥阴病的病理。知道厥阴病理的人,有一半不知道厥阴的原义,知道厥阴原义的人,有一半会读错厥字。”

 

或者简化成更轻慢的话,那就是“厥阴二字,知音者,百有一也,千年如此。故谓知音难觅。

 

为什么说千年以来,知道厥阴正确发音的人寥寥无几?

 

因为教材就是错的。习惯是错的。甚至训诂文献都发生了偏差。中国语言文化中有个习惯,如果大家都错了,就用错的。术语把这种习惯叫“约定俗成”。约定俗成是为了便于交流指示,但作为探究原义往往不得其要。

 

历史上伤寒家都认为厥阴病有着最为神秘的病机。历代伤寒大家和前辈也是对厥阴做了详细的临床解读。但是几乎没有一个中医专家质疑过“厥阴”的读音。只有语言学家王力老先生在《古代汉语》一书中提及厥与缺通假,此观点而且被批评过。其他训诂文献中,凡专研字音字韵的古籍,大部分相互引证,以讹传讹,造成一致读“jué”,绝。

 

主流训诂文献注音参考:

《唐韻》《集韻》《韻會》居月切,音蕨。

《說文》發石也。从厂,欮聲。

《前漢·諸侯王表》漢諸侯王厥角稽首。

《註》應劭曰:厥者,頓也。角者,頟角也。

《韻會》九勿切,音。突厥世居金山,工於鐵作,金山狀如兜鍪。俗呼兜鍪爲突厥,因爲國號。

 

有人说,大家都读了,你一人读对有何用?也改变不了历史和现状,也不会影响中医全体跟着你读对的音。祖宗定了,就是不能变的。另外,你一个乡间野道,有何基础、有何学历、有何资历证明你的质疑是对的?

 

我不证明我是对的,但需要你们来证明我是错的。我也不否定祖宗规矩,也不推翻近现代的大师专家的研究结果,也不期望改变任何现状。但我要展示祖宗的祖宗---上古先人的文化。我只抛砖棒喝,激发诸君探究道法与医理,从而对临床有些许帮助。

 

我想通过训诂“厥阴”为起点,给大家分享一些没落在民间的道家源流,从中华文化的碎片中寻找上古祖宗的思想。

 

  爻生万物

 

◎《道德经》四十二章中记载: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历史注家对此解释颇多,大抵是讲万物起源的阶梯递进关系。对“一二三”的注解,特别有两个观点比较主流。一个是道家认为是爻相。一个是文学家认为一二代表少,三代表多。

 

◎《易经·系辞》十一章中记载: 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这句话历史注家更多,不过还是讲万物起源的阶梯递进关系。如果用“道生一”的模式套用一下啊,易经的递进关系可以变化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四,四生八,八生万物。

 

为了方便区别和理解,《道德经》的递进关系,简称《道》。《易经》的递进关系,简称《易》。

 

两者谁对谁错?没有对错。都是先人对宇宙观测的结果,《道》者是单(奇)数进制,《易》者是双(偶)数进制。

 

简单说,《道》的递进是加法运算。道加一,等于一。一加一,等于二。二加一,等于三。

 

《易》的递进关系是加乘混合运算。一加一等于二,二乘二等于四,四乘二等于八。

 

问题来了!易很聪明,没有说一。它说太极。太极一下递进到二。太极是什么?《易》中的太极是不是等于《道》中的道呢?

 

大道理呢,历史各家都讲了够多了,不再赘述。我就用数理逻辑分析当前两者的关系。

 

道生一,就是道加一,等于一。那么道等于〇。

 

太极生两仪,就是太极生二。〇能生二吗?不能。逻辑关系就是:道不等于太极。

 

这么才生两仪呢?一能生二。太极等于一。

 

太极词语溯源看看,这个数理逻辑是不是对的?

 

一、天地混沌未分以前,稱為「太極」。

易經.繫辭上:「易有太極,是生兩儀。」

文選.曹植.七啟:「夫太極之初,渾沌未分,萬物紛錯,與道俱隆。」

 

二、天宮、仙界。

三國.魏.阮籍.詠懷詩八十二首之三十五:「時路烏足爭,太極可翱翔。」

宋.張君房.雲笈七籤.卷八.第十六章:「太極有元景之王,司攝三天之神仙者也。」

 

天地混沌未分以前,稱為太極。此话就是说天地阴阳没有分开时,就是太极,太极不是两仪。同时暗指太极是某个境界或者非人类建筑物。极原义是栋梁,后指极端极点。太字通大字,也是指事物大到极点。太极有个点,不管虚实,这个点就是一。太极之前还有状态吗?有,叫无极。一个点都没有。

 

许多人打太极拳,根本不知道太极的意思。看见阴阳鱼图就说这是太极。开了黄腔,闹了笑话。太极是混沌未分,一分就是生了阴阳两仪。阴阳鱼图正确的名称是“两仪图”。有鱼眼睛的阴阳鱼图,正确名称叫“四象图”。

【两仪图】

 【四象图】

综上,我们数理逻辑是通顺的。道等于〇,太极等于一。道等于无极。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

 

但问题又来了。《道》的0+1=1,1+1=2,2+1=3,……它的数理逻辑就是加法递增的关系,很好理解。《易》的数理关系好像和道不同,虽然有连贯性,但一开始有个突变状态。如果按《易》逻辑推理,应该1+1=2,2×2=4,4×2=8,8×2=16……

 

那么《易》的递进关系可以这么表达:“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十六卦,十六卦生三十二卦,三十二卦生六十四卦。”

 

我用数学符号把两者的对比给大家演绎一下。

 

《道》:+++++++++       加加加加加加加加

《易》:+×××××    加乘乘乘乘乘乘乘

 

这么一捋,大家一下就明了它们的区别了。也就可以凭着这种对比关系,和我一起去揣度祖宗要告诉我们什么。为什么说揣度,因为它们内涵丰富,已经演化成各家学说,而且在理。我的见解比起大家之言只是微尘,没有定论,故为揣度上意。

 

根据主流见解和主流假说,我们用宇宙起源大爆炸理论和细胞分裂学说来理解《道》和《易》的数理表达。

 

先请《道》同学发言。

 

《道》告诉我们:宇宙的起源。先是什么都没有,突然砰的一声,机缘巧合有了暗物质和物质,暗物质我们先不说了,单说人类智商能够暂时理解的“物质”,但牠的初始是粒子状态,粒子发生各种机缘变化,产生无数原始的化合物质,大多是气态,相对冷却以后就成液态。继续冷却就成了固态。这里的冷却,不是地球温度可以理解的。上至宇宙大爆炸的十亿摄氏度高温、下至绝对零度,都属于宇宙温度的范围。

简单说,比方水在高温时时气态,冷却了就是液态,继续冷却了就是固态的冰。坚硬的卵石扔到火山熔岩里也会化为流体,温度足够高的话,石头也会汽化。只要温度达到不可理喻的高度,整个地球都可以入口化渣,灰飞烟灭。

 

宇宙原始物质在持续冷却过程中,有一个微尘产生了。比方就和你早上起床看见阳光里漂浮的微尘一样大小。牠到处飘,在广袤无垠的宇宙里到处飘。过了几多亿万年,牠遇见一个和牠一样的微尘,撞在一起分不开了。牠俩又继续飘,又过了几多亿万年,遇见第三个相互吸引的微尘……就这样一个微尘加一个微尘。加一,加一,加一。慢慢地,如同滚雪球,在太空里滚着,最后滚出个星球来。星球有经过亿万年为时间单位的调整与各个星宿的位置关系,在相对稳定的理化环境中继续分化,衍生了万物

接下来请《易》发言。

 

《易》告诉我们:生命的起源。由于有了日月关系逐步调整,地球突然具备了合适的引力条件、温度条件、PH值条件等等,机缘巧合,突然砰的一声,一个模拟宇宙流体或者卵形结构的小家伙诞生了。估计这个小家伙太寂寞,又突然砰的一声,把自己分成两半,制造了一个自己。两个家伙愉快地生活在一起。没有过多久,两个家伙觉得对方不太理解自己,于是各自又砰的一声,各自又复制出一个自己。一下子,有了四个家伙。四个家伙过了一段时间,发现自己都挺牛,干脆再砰的一声,出现了八个家伙。好,大家一起砰!!哎妈呀,十六个。

打住!长期以往等于是搞传销发展下线了啊!《易》同学您是老鼠会的祖宗啊?!

 

此处应有笑声和掌声。

 

笑完之后,首选我们要感谢《道》、《易》两位同学的高度概括,下面由我给大家翻译成高大上的文字。

 

《道》所表达的关系,都是加一递增的关系,这个时间段的物质大多是无机的。无机物质的变化,主要通过外因条件的递加聚合才发生变化。突然砰的一声,无机物质聚合反应出现了有机物质。

 

而这个突变,就是我们前面发现《易》一开始的数理逻辑与《道》有相同的单一递加关系。

 

或者说我们发现了《易》最开始的逻辑继承了《道》的逻辑。但因为突变而形成《易》自己的逻辑。

 

有人说不对啊,老祖宗原话是说:道生一,一生二……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它们都是用“生”字,不是加和乘。

 

非常好,开始认字了。凡是或者凡事出现分歧时,我们都要回归语言文字的本初去思考。我们来看看“生”字,重新认字。

讲生字之前,我先给武当开山祖师上个香,上师尊号“通微显化真人”,江湖人称“张三丰”。

 

为什么是江湖人称张三丰呢?尊师俗名一个通字,字君宝。从来没有自称“三丰”。电影戏说他悟道前因爱恨情仇而一天发疯三回。故为三疯子。江湖人士认为带“子”都是道门高人,叫其绰号不雅,改传为三丰子。

 

另一说是尊师善行医道,有七星针的针灸绝技,金针三,银针四,便携时将针别在布包里。治病不要钱也不留名,人们不知如何称呼,偶见针灸别成三丰阵列,以此称“三丰道士”。

 

以上江湖传闻都是茶余饭后的谈资,其实三丰真义是上古爻文,翻译过来就是阳阴。

  爻文起源

 

爻文是汉字最早的形态之一。大家知道我们汉字按照形态和发现的载体来划分文明阶段。我们现在用的简化字,往前推是超级简化、第一次简化、解放后繁简混合。解放前繁体为主。繁体字直至推到三国时期都叫楷书。【草书、行书是楷书的书法形式,不属于官方文字。草行书代表文化形态,不代表文明形态。】

三国汉末到秦末用隶书,隶书之前是秦始皇时代的小篆,统一六国之前各地都有不同篆书,它们包括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史称大篆。大篆里比较早的系统文字多出现于上古金器,故称金文。金文在往前推就是出现在龟甲兽骨上文字,史称甲骨文。(此处言之大概,详细文献诸君自查。)

 

甲骨文目前主流断代在商周时代。但出土的甲骨文文物中,仍有无法破译的文字,于是有人开始质疑,无法破译的文字并不是甲骨文。甲骨文命名是因为首次发现该文字的载体是龟甲兽骨。也有叫契文的,因为契刻的模式。但在龟甲兽骨的文字上不一定是同一文明的产物,契刻也可以刻任何文字。

 

我比较赞同这个观点。它的逻辑是通的。反推来说,如果文字载体是甲骨,所以叫甲骨文。文字载体是金属器皿,所以叫金文。那么,文字载体是竹简,所以叫简牍文。载体是布帛,所以叫布帛文。载体是纸张,所以是纸文。载体是光碟,所以是碟文。载体是硬盘,所以叫盘文。

 

如果按书写工具分,契刻叫契文,毛笔软笔叫软文,钢笔硬笔叫硬文,软硬都是笔和纸张的摩擦,或者统称叫摩文。刷子画叫涮文,手打键盘叫击文。

 

我想诸君看了鄙人反推,诸君会笑。

 

楷书,隶书,篆书都是以字形结构为划分的命名系统。到了金文、甲骨文就不是了。不把金文甲骨文定义成字,这种考量也是对的。“文”古义通“纹”,最早的纹理来自大自然,非人工所为。

 

打比方,我和你们都是聋哑人士,我们都没有读过书。我们穿越到原始时代要生存找食物,我一个人出了山洞,发现了一群野鸡,于是打了一只回来,但需要带你们一起去围猎。我怎么表达?我不能发声,你们又听不见。但又担心野鸡跑没了。

 

我急中生智,把野鸡爪印在泥巴里,于是有了一个“个”字形的鸡爪印。把爪印指一下,把野鸡指一下。于是爪印和野鸡有了指示与联系。接着,我在泥巴里印了十个鸡爪印。你们就懂我的意思了。

 

我们出门打野鸡,突然发现有两个小伙伴出门采蘑菇没回来,我就把鸡爪印在山洞壁上,又用石头画弯月的形状。给小伙伴留言了。留言内容翻译过来就是:“今晚吃鸡!”

 

这就是最早的文字诞生。

 

金文甲骨文,许多字形还没有破译,它们只是属于图案纹理,故而为“文”而非“字”。而金文甲骨文存在着不能破译的现象,只能说明它们没有规律性,不是一个造字系统。也就代表金文甲骨文中混杂了更远古的文明痕迹。

 

目前有些非主流学者和民间文字科学研究者认为,甲骨文之前还有“星文”、“规文”、“矩文”、“索文”、“圭文”、“爻文”、“符文”等等,它们统称为“天书”。天然之书,天授之书,天意之书,天外来书。

 

我个人比较赞同“爻文”和“天文之书”的见解。从人类共同文明遗存的历史证据看,世纪各地的文化中,天文历法是社会管理阶层独有和主导的权力之一。古代的纪年记事,都是古代统治阶层才能享有的技能,文字起源于天文记录。

 

爻文,是最简单的笔画和最简洁的人为造字系统。即使是牙牙学语和蹒跚学步的孩童都会写爻文。小孩子拿着树枝在地上画个叉,就是爻文。爻字,上下两个叉。

 

爻文造字系统也简单,字形结构就两个:一和叉。它们源于阴阳表达。上古先祖发现世界的最初始最常见的规律是昼夜。也发现物体状态最初始最常见是分合。一根树枝是合,掰断成二是分。一根自然的树枝它有生命会发芽会生长,如果把树枝掰断了就枯萎了不再生长了。好像白天花草绽放生长,夜晚花草也就休息了一样。于是用一根树枝代表白天,掰断代表夜晚。

 

但是他们逐渐发现掰树枝来表达与沟通,树枝不够用,也不方便携带。假想一下,我们要是见面,要说个事儿恐怕要背一捆树枝来慢慢掰,为了防止你在我掰树枝时打瞌睡走神,我还时不时拉扯你一下。于是“掰扯”就诞生了。要是你表达欲望强力,掰树枝特别多特别牛,我们就有了“牛掰”的人。当然,乡土俚语里的“掰”暗指什么,本来就会和分开的内涵一致,都是阴性事物。【此处警告:未满十八岁者,没有家长陪伴时可思考讨论。】

 

掰树枝不方便就改啊!我曾经戏说过,一切文明进步的动力都以为偷懒为核心。你说你不偷懒,好,请你把手机放下,不委托别人,也不穿鞋子,不带钞票银行卡,不坐飞机轮船汽车。用树叶挡着点儿,带一根树枝,出发。给我在美国的朋友带句话呗。

 

爻文就是掰扯树枝而偷懒产生的初级文字。当然,我这话只是比喻,不要较真。上古先人用一画代表完整的阳性指示,用两段的一代表分裂的阴性指示。但是这种记录方法,又有更偷懒的先人觉得不方便了。

 

比如三个断,需要六笔。多写几次三个断,就多出几次六笔来,太累了。偷一下下懒,无懒不偷真人也。于是三笔画一竖,四笔。偷懒两笔。于是代表阳的“三”和代表阴“丰”出现了。三丰是爻文表达。

 

爻文不是卦象里的爻,但他们意思一致。如果非要比喻的话,爻文是爻的手写体。如同英文字母大小写。印刷体A的手写体是a,印刷体B的手写体是b。手写体依然是偷懒为原则的造字系统。

 

我们计算机机器语言的原始代码用“1”“0”来代表。我们知道电脑对数码的原始解读就是电流的开关信号。开,是一个信号。关,又是一个信号。开,是通的,用1代表。关,是断的,用0代表。

 

电脑的机器语言和爻文是一个原理。机器语言用爻文翻译成:1就是一,0就是乂。

 

在《易》的卦象系统里,也就是1就是一,0就是--。

 

如果机器语言是0001000111,爻文翻译就是乂乂乂一乂乂乂一一一。



卦象用爻文表达如下:



乾就是一一一,简写成三,十倍写成卅。

坤就是乂乂乂,简写成丰。十倍就是申。坤本义源自申。

坎就是乂一乂,简写成水,十倍写成米。

离就是一乂一,简写成火,十倍写成灭。或者王、田。

震就是乂乂一,简写成生,十倍写成电。

兑就是乂一一,简写成兰,十倍写成半。

巽就是一一乂,简写成六,十倍写成(待考)

艮就是一乂乂。简写成交,十倍写成(待考)

你们读一下爻文,发现一和乂读音一致声调不同,易经为什么读乂经,大抵就是祖宗原义了。

基础的概念给了大家,如果你们理解了爻文,下面的内容就比较容易明白了。

 

三是乾,丰是坤,横水是坎,竖火立。

生是震,兰是兑,六全是巽,交减艮。

【以上秘诀只是道门符文字源论,非后世约定俗成的公认字义】

从而我们得知生字的原义是震卦。三生万物,我们也就有新的理解。

【三丰生,是乾坤震的爻文表达。】

 

  爻文释道

 

有了这个密码,我们一起再来理解《道》和《易》就会产生新的认识了。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现在我们用数理爻文和卦象混合翻译:

 

▲〇震一,一震二,二震三。

▲一震二,二震四,四震八。

 

这个震,有振动的意思,也有地震和雷电的意思。宇宙起源学说和生命起源学说都认为物质突变有着能量的释放现象。宇宙在大爆炸中产生,生命在闪电后出现。这么一说,你们也就对我前面提到的“砰的一声”有了深刻印象了。

但是《道》《易》的“砰”来自不同的震。《道》的数理逻辑是叠加的,本来的加上外来的。这个关系类似无机物质的化合反应或者是物理聚集。简单说,道的“砰”是外碰。

 

《易》的数理逻辑是分化,自身生化反应和内部增殖分化出来。简单说,易的“砰”是内裂。

 

道是无机外加,是单数,是阳关系。易是内部分化,是双数,是阴关系。

 

【此处阴阳是借用指示,不是原义内涵,但有关联。】


所以,返回前文看数理表达应该是:



《道》:

〇+1=1,1+1=2,2+1=3,……

 

《易》:

 1=(1/2)+(1/2),

 2=(1/2)+(1/2)+(1/2)+(1/2),

 4=(1/2)+(1/2)(1/2)+(1/2)+(1/2)+(1/2)+(1/2)+(1/2),……

简化成:1=0.5×2,2=0.5×4,4=0.5×8,……

可能学过编程或者加密算法的同学会觉得这组数字特别眼熟。我们不去究其结果和原理,我们只提炼数理逻辑。如果你们没有学过电脑原理知识,那么生活中你们经常用到的内存卡的容量,你会发现规律:1G,2G,4G,8G,16G,32G,64G,128G……。也可以在计算机存储容量的计量规律上找到类似。

 

比如字节(Byte)。通常情况下一字节等于八位(bit)。1KB=1024B;1MB=1024KB=1024×1024B。1024怎么来的,你们自己下去推算。随带一提的是,字节与字符的概念中,有我以前文中章节提到的“节符”概念。

 

综上,我们把数理逻辑再用汉字提炼展示如下:

 

《道》:+++++++++       加加加加加加加加

《易》:/+/+/+/+/+       分加分加分加分加

 

有人说你捋得不对,阴阳关系既有递增也有衰减,你这个只有递增,不完善。我说这位老兄你干脆喊《道》、《易》作者把原文改一下比较合理。你让先人改成“道生一,也灭一。一生二,也灭二。二生三,也灭三。三生万物,万物灭成渣。”或者改成“太极生两仪,两仪亡太极。两仪生四象,四象亡两仪。四象生八卦,八卦亡四象。”这就阴阳平衡了。

 

古人为啥在《道》、《易》数理关系中只有递增的表达?予私以为,我们处在一个宇宙的递增时间内。递增关系还在亿亿万万年的运化时间段,而宇宙衰减关系的时间段和人类没有啥关系。如何理解这个意思呢?  

 

宇宙中存在正物质和负物质,也就存在正能量和负能量。目前人类实际可以感受或者科技水平可以测量的,都还处在正能量正物质范围。《道》、《易》理论就是基于这个前提而设立的。我们客观世界的规律是本次宇宙的存在时间段之中,这个时间段能量的转化都是基于本次宇宙的存在状态。就如两仪图中的阴阳在一个圆里彼此消长。这个圆就是存在关系。

当本次宇宙走向大衰减时间段,或者说本次宇宙开始泯灭时,不关人类的事儿,任何人类的道理都不存在。

 

用咱老百姓大白话说,阴间的事儿阎王管,阳间的神仙莫过问。

 

第二种理解就是体用关系。递增本身包含了衰减,存在包含了虚空。书籍看得见,道理看不见。事物是现实,规律是虚空。《道》、《易》只有循环的正物质正能量消长转化关系,而负物质负能量不需表达。因为它们一直存在于对应的物质背后。

 

“有,()”同时存在。括号里就是无形的字。如果,你写成“有,无”其实是两个有了。如此比方,大家慢慢悟。不得不羡慕“道可道,非常道。”的智慧。我一开口,原本的意思就差远了。鄙人肤浅表达,诸君仅仅做“拈花一笑”解之。

 

中医临床思考:根据目前人类智商可以理解的“能量守恒定律”,我们认识范围内的宇宙中,真阴真阳是恒定不变的。结合以上论述,思考“阴常有余,阳常不足”和“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两家争论的区别。

 

道门醒语:世间所有法,皆是管窥豹,无有分别心,一管深入道。


本文我们了解了爻文起源、爻文释道,分别从《道》《易》的角度进行了解释,那么从六卦又怎么解释爻呢?

橘妹(微信号:pgyzzkyxt666)进行授权转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