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珍贵的云南牌坊锭

 国民一员 2018-12-27
■收藏快报  福建陈阿泉

  牌坊锭俗称马鞍锭、公估银(见图),其造型为两短边向外突出的长方形,中间打上比较深的烙印,烙印突出部分像牌坊而得名。晚清时期广泛行用于云南一带,至民初退出流通市场为止,历时仅三十余年。

  清末,云南鸦片贸易繁荣,各地白银涌入境内,流入的白银种类繁多,成色不一,形制各异,使用时折算复杂,不适合商业快速结算。“至光绪十年(1884年)前后,省城银钱业兼销银两各商家如集会议决,创销一种长方八角形之银锭,名为‘牌坊锭’。定为每锭重五两上下,成色以九八为标准。”(详见《新纂云南通志》卷158,币制考,银锞银锭)。据此记载,可以认定云南牌坊锭是采用足纹为基准的计值法,将“九八纹银”的成色标准作为本身内容的一部分,成为最有地方特色的“计色银”,并因规范的“公估制度”使此成色标准得到了有效的监督和保证。由于牌坊锭成色固定,云南“所有商民完纳赋税及州县报解正供款项,一律以公估牌坊锭加色上兑,不得异议,市面交易亦以此估为标准”,一时牌坊锭竟取得专收足银的官方承认,足见其成色规范。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云南始铸光绪元宝银元,需用足银,司粮两库恢复征收足色银锭,不再收进牌坊锭。另一方面,由于新式的邮局出现,大清银行云南分行成立,使原由钱庄、票号代解官款的业务受到影响。尤其是到宣统元年(1909年),滇督宣布于一年内禁种罂粟,使牌坊锭失去其依附。民国元年(1912年),云南作出“废两改元”政策,牌坊锭作为银两货币不久即退出市面。

  值得一提的是,晚清的牌坊锭已经具备成色一致、易于交易和计算的优点,只要在重量上进一步标准化,就有可能在中国本身银元的演进史上步入“论枚计值”的划时代阶段,惜其没有继续发展下去,尽管如此,作为晚清传奇的历史货币的牌坊锭,仍具有极高的收藏研究价值。2008-07-2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