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幅古画只剩下一半,却被历代珍藏,后来也被国家高价回收

 小珏说历史 2020-12-01

在文物收藏的领域,品相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卖点,品相好坏,也直接决定了文物的价值。然而,有些文物由于太过珍贵,即使是有所残缺,也是稀世之宝。比如今天要说的这幅画,虽然缺损了将近一半,但历朝历代都将它当作国之重宝。

这幅画叫做《高逸图》,是由唐末书画家孙位所创作的。孙位这个人本身就极具传奇色彩,他是唐朝末期会稽人,因为在民间作画很有名气,便受诏到宫廷担任御用画师。后来唐末黄巢起义,他又跟随唐僖宗逃到蜀地,此后就定居于此。

青年时在民间,他以山水画居多,在宫廷之中,又为帝王画了不少人物画,在蜀地之后,孙位喜欢与和尚道士交往,为应天、昭觉、福海等寺庙作画,此时的作品则是宗教题材。也不知道是不是接触方外人士太多,孙位后来声称自己遇到了神仙,还改名为遇,晚年则不知所踪。

这幅《高逸图》是孙位唯一的传世之作,按理来说,这幅画应该叫做《竹林七贤图》。因为根据分析,这幅画上本应该有七位人物,他们分别是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这也是脍炙人口的竹林七贤。他们生活在魏晋时代,常在山阳县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并且提出各自不同而又有所相近的政治主张和观点。

在《高逸图》之中,因为年代久远,很早就破损了一半,只有山涛、王戎、刘伶、阮籍四人,他们坐在豪华的毛毯之上,旁边由小童伺候,显得悠然自得。在人物之间,又有礁石树木相间隔,更显得优雅别致,一派清新隽永的姿态。

从右边开始,第一个人是山涛,他袒露上身,眼神之中流露出傲慢之色。第二个人是王戎,手持一把如意,相当从容淡定。第三人是嗜酒如命的刘伶,第四人则是手捧麋尾、倚毯而卧的阮籍。为了衬托主要人物,侍童都被描绘得很小,而四位贤者则被刻画得高大且惟妙惟肖。

独立看起来,这四人都在忙着自己的事情,但从整体上看,是刘伶已经喝醉了,狂吐不止,身边的童子正在服侍。另外三人中断了各自的活动,向他投来了关切的眼神。整幅画作完全没有任何矫揉造作的地方,显得无比和谐和明快。

在作画技巧方面,孙位向我们展现了深厚的功底。画中人物的线条以铁线描为主,再掺杂其它技巧,使之柔和而不僵硬。服饰的细微之处,足显深浅浓淡的变化,将质感尽显无余。背后的树木和山石,都由多种技巧所构造,层次分明,生动活泼。

和许多名画一样,这幅《高逸图》上也有很多款印,显示出流承有序。最早的收藏者应该是宋朝驸马李玮,在卷首的“孙位高逸图”五个字来看,应该出自宋徽宗的手笔,他也确实喜欢用这种方式来整理皇家收藏品。

由于战乱,这幅画时而在民间,时而在宫廷,可能也就是这个原因,导致了画卷部分残缺。在清朝的时候,收藏家梁清标得到此画,并加盖了不少印章。进入清廷内务府后,此画评为“上等第一”,并放置在养心殿。

根据乾隆、嘉庆时间所著,汇集清皇室收藏当时所有作品的《石渠宝笈》描述,在此时《高逸图》就已经只剩下一半了, 嵇康、向秀、阮咸另外三人已遗失了。但正如断臂的维纳斯一样,这依然是不朽的传世名作。

当清朝灭亡后,溥仪离开皇宫之时,带走了不少宫廷珍宝去变卖,其中就包括这幅《高逸图》。再次面世时,是被北京画商靳伯声在北京的文物市场中发现并收入囊中。直到1955年时,上海博物馆特地向市政府申请,重金购回了此画,并存于该馆之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