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师连“大声说话”都不敢了, 还谈什么“让学生敬畏”?

 昵称cZwA4 2018-12-27

前不久,某市一所小学就能不能对学生进行教育惩戒,以及如何对学生实施教育惩戒,专门召开了一次听证会。会上达成了共识:在必要情况下,可以实施教育惩戒。同时对教育惩戒实施的前提、范围以及惩戒力度进行一些规定。经常不完成力所能及的学习任务;经常影响班集体学习和活动;经常鼓动别人犯错;有暴力倾向,经常无故伤害同学;经常随意拿别人的物品……,存在以上情形的,可以对其实施加倍劳动、静坐、取消评优资格、强制诵读或抄写、父母到校陪读、隔离等惩戒措施。

看到这则新闻,笔者想起了一位在小学任教的朋友,他对自己任教这些年的经历颇有感慨。学生的思想独立性日益增强,行动上的独立性却不见长进。一些家长和学生对周边环境和授课教师的要求甚高,自己却难以做到与之对应的付出。这位朋友说起曾经遇到一件尴尬事:有一次在课堂上,一个学生在班上做小动作,他提醒了两次,均没有改正。这时他有些火了,声色俱厉的说了那位学生一顿,由于声音比较大,全班一片寂静,做小动作的学生哇的一声哭了出来。他有点慌神,连忙把那个学生带到办公室安抚。本以为这就完了,结果那位学生的家长隔天跑到学校,跟他探讨“如何正确教育孩子”,认为老师在课堂上大声批评学生,是对学生自尊的巨大伤害,应该很温和的跟学生交流,他无奈的点头称是。之后,他上课时发现有学生不听课,就“很随和”的提醒一下,若不改正也就算了。

教师在课堂上看不得学生不认真是一种本性,对不认真的学生进行批评是一种本职。而在课堂上对屡教不改的学生进行严厉的批评则是一种责任心。当然,笔者不否认大声批评可能夹带着一些情绪,但这很正常,毕竟教师就是一个普通人,他也有脾气。如果换做是家长,估计就直接对屡教不改的孩子动手了。所以,我们换位思考一下,要在屡屡做小动作的孩子面前保持温和,任何人都很难做到,况且在全班有几十学生,若老师不能及时解决个别孩子不认真的问题,课堂纪律就会出现严重问题,对其他学生就是不负责。再者,过于温和又解决不了问题,会很快让教师的教学威严丧失,学生们会口口相传“这个老师一点都不狠,好欺负,上他的课可以尽管玩”。当课堂变成这种状态,再去责备教师的不作为,是不是又有些过分了呢?

一位妈妈说,“自小我就教孩子要尊敬教师,只有敬畏老师,他才能学有所成”。确实,如果一个人不懂得敬畏,甚至连对自己言传身教的教师都不敬畏,长大成人后会成为一个恐怖的个体。可能会进入“无法无天”的状态,并由此迷失自己。但,连“大声说话”都不敢的教师,如何让学生敬畏?在某些必要场合,课堂上大声批评学生,不仅是对这位学生的教育,也是对其他学生的警示,既可以及时制止个别学生的不良行为,防止此行为对其他认真听讲的学生造成负面影响,帮助建立规范有序的教学秩序,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教师的权威。教师有了权威,才会被学生敬畏。

敬畏教师和教育惩戒,两者密不可分。没有敬畏教师这个基础,教育惩戒就好比空中楼阁,也仅是说说而已。我们需要给敬畏教师提供想对应的成长土壤,不能各种盯着教师,“罚个站”、“说话声音大了”,都要被家长,甚至是舆论“声讨”。这样时间久了,教师出于自保,会温顺很多,结果是谁损失最大,大家心里都很清楚。教师没有实施教育惩戒的动力,或者不敢实施教育惩戒,再好的教育惩戒方式,就都无效了。

师生平等是人格上的平等、地位上的平等。教师严格执教,学生认真学习,正是这种平等的体现。他们有各自的任务,负有各自的使命。在严格执教中,必然会有对少数“熊孩子”实施管教的过程,这个过程必不可少,是为了这些“熊孩子”的未来,也是为了班级其他学生的未来。“学生敬畏教师,教师关爱学生”是师生平等的精髓,只有敬畏和关爱并行,教育才能变得越来越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