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十五 凡食之道,大充,伤而形不臧;大摄,骨枯而血冱。充摄之间,此谓和成,精之所舍而知之所生①。饥饱之失度,乃为之图:饱则疾动,饥则广思,老则长虑②。饱不疾动,气不通于四末;饥不广思,饱而不废;老不长虑,困乃遬竭③。大心而敢,宽气而广,其形安而不移④。能守一而弃万苛,见利不诱,见害不惧,宽舒而仁,独乐其身,是谓云气,意行似天⑤。
【解释】 ① 凡食之道,大(tài)充,伤而形不臧;大摄,骨枯而血冱(hù)。充摄之间,此谓和成,精之所舍,而知之所生: 食:食物,此处做动词,吃食物。 道:此处指途径,方式方法,行为原则。 大:通“太”,读tài,超过常态,过度。 充:《说文解字》“長也。高也。从儿,育省聲。”段玉裁注“長也。高也。《廣韵》曰:美也;塞也;行也;滿也。”故:充是生长,长高的意思。字形采用“儿”作边旁,采用省略了“月”的“育”作声旁。“月”指人身上的肉体部分,则,省略了“月”的“育”,是指人生命中的氣化层面的生长培育。故,充,指精氣神的增长。此处意为“充满,充实”。 伤:伤害。《说文解字》“創也。从人,省聲。”创伤。字形采用“人”作边旁,采用省略了“矢”的“”作声旁。“矢”,指箭头,省略“矢”的“”即是指无形的伤害。段玉裁注“創也。《刃部》曰:刅,傷也。二字爲轉注。《山海經》謂“木朿爲傷”。从人。省聲。”“朿(读cì),木芒也。象形。”《说文解字》“刺,君殺大夫曰刺。刺,直傷也。从刀从朿,朿亦聲。”“木朿爲傷”,《说文解字》将“伤”字放在人部,可知“伤”是被伤的人自己造成的,“木”指五行之“木”,五行之“木”,是氣存在中规范氣化,条畅氣机的氣化运化机制及其内景,即“木行”,氣化五行运化中的木行主导了人体肉体组织器官的生化反应、电传导等生理活动的秩序性,中医称为“主疏泄”。故“伤”指因为人体内氣疏泄过度而造成的伤害。 不:否定词。 臧:《说文解字》“善也。从臣戕聲。,籒文。”清段玉裁注“凡物,善者必隱於内也,以從艸之藏”,我们前面解释过,“真”“善”“美”对应“精”“氣”“神”,“善”,是“氣”的特征。故,臧,在此可解释为内藏之精氣神。 形不臧:意为形体不能藏精氣神。 摄:《说文解字》“引持也。从手聶聲”,段玉裁注“引持也:謂引進而持之也。凡云攝者皆整飭之意。《論語》“攝”。《史記》“矦生攝弊衣冠”。《襄十四年左傳》曰“不書者,惰也;書者,攝也”,注云“能自攝整”。《詩》“攝以威儀”,傳曰“言相攝佐者以威儀也”。《論語》“官事不攝”,注云“攝猶兼也”。皆引持之意。从手。聶聲。”故,摄,指对营养物质等食物形质的摄取。整饬,引持。 枯:《说文解字》“槀也。从木古聲。”槀,即槁,枯槁。 冱:《玉篇》“寒也”,《廣韻》“寒凝也”,《韻會》“通作‘涸’(读hé)”。陈鼓应先生《管子四篇诠释》解释为“凝闭,停滞。” 充摄之间:从上对词语的本意的探寻可知,“充”,是指人体从食物中获得食物中精氣神以为用的过程,“摄”则应指人体摄取食物中形质层面的营养物质的过程。之:动词,达到。间:空隙,间隔。此处指“充”与“摄”这两个过程是分开的,彼此虽然同时发生,但不是一个过程,发生在不同的存在层面,“充”是氣化过程,而“摄”则是形质过程。 成:《说文解字》“就也。从戊丁聲。,古文成从午。氏征切”徐鍇注“戊中宫成於中也。”《廣韻》“畢也”。《康熙字典》“凡功卒業就謂之成”。 和成:《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故,和成,即“以和而成者”,指以符合中和的氣化为主导而成就人体生命健康的方式与标准。 知:知识,此处指人获得及运用知识的能力、机能,即人的识神功能。 本句意为:大凡饮食的方式方法及原则(是既要摄取其中的营养物质,也要吸纳其中的水谷之氣),过度的吸纳水谷之氣,会造成人体氣化的受伤,从而人的形质藏精氣神的机能受到伤害;而过度的摄取营养物质,则会造成形质层面的骨枯槁血凝涩。 所以,饮食过程是一个摄取营养物质与吸纳精氣神同时发生在同一个身体内的二个层面的过程,这就是为什么古人讲以臻于中和的氣化主导形质实现整个生命过程完成的意思。这样,才能保证精形的协调健康,这样精氣神才能以形体为房舍而在形体内居住下来(精氣神在形质中安然地升降出入),而人的视、听、嗅、触、言、思维意识等识神机能,也就在(这个形精之动)之中产生了。
② 饥饱之失度,乃为之图:饱则疾动,饥则广思,老则长虑: 饥:饮食不足。 饱:饮食过多。 饥饱之失度:之,动词,导致。 疾:形容词,快。 广:《玉篇》“大也”,指范围宽。 广思:思虑要宽,考虑事情的视野要宽阔,要各种情况都考虑到。 老:指人年岁高。 长虑:长远的考虑。 本句意为:饮食不足、过多,都会导致饮食失度,为此而设计建议:饮食过饱,就要频频活动;饮食不足,就要学会考虑全面;年岁大的人,则要长远考虑安排好自己的饮食。
③ 饱不疾动,气不通于四末;饥不广思,饱而不废;老不长虑,困乃速竭: 疾:快,此处意为“及时”。 四末:四肢的末端。 饥不广思,饱而不废:第一个“不”,否定词。第二个“不”,即无,氣化存在,此处指人体从食物中吸纳精氣神的氣化机能,即脾主运化的机能。废:废弃。《管子》时代,处于春秋初期,贵族的饮食是有保证的,而平民的饮食则比较困难。此句意为:对于饮食不是很充足者而言,饥年要考虑全面,不要饥年饿着,偶有饮食充足了就过饱,这样就会造成脾胃运化机能的伤害。 困乃速竭:困:《書 本義》“木在囗中,木不得申也,借爲窮困,病困之義。”造字外“口”内“木”,木被围住不能生长、伸展。困顿,被条件所束缚。乃:就。速:《说文解字》“疾也”,很快。竭:《玉篇》“敗也”。 本句意为: 饮食过饱,就要及时地活动,否则饮食消化吸收获取的精氣神后得以充实的精氣就不能通达于四肢肢端(就会停留于五藏六府而出现氣滞);对于饮食不是很充足者而言,饥年要考虑全面,不要饥年饿着,偶有饮食充足了就过饱,这样就会造成脾胃运化机能的伤害;年岁大的人,不能从长远考虑安排好自己的饮食,各种突发情况的困遏就会加剧造成生命的衰竭。
④ 大心而敢,宽气而广,其形安而不移: 大心而敢:大:通于一谓大,此处做动词,大心:修心至于大。敢:《说文解字》“進取也”,即“敢”是一种状态,君子自强不息的状态。本句意为:修心至于与天地大道合一,则人就会处于君子自强不息的状态。 宽气而广:宽:《说文解字》“屋寬大也”,《广韵》“愛也,裕也。又舒也”。氣:指精氣神的氣量。本句意为:炼氣练到精氣神氣量宽大、心态处于舒展宽裕充满爱的境界。 其形安而不移:其:代词,指上述“大心而敢,宽气而广”者。不移:不改移,无变故。本句意为:这样的人,他的形体必然会安泰而无变故。 本句意为:修心至于与天地大道合一,则人就会处于君子自强不息的状态;炼氣练到精氣神氣量宽大、心态处于舒展宽裕充满爱的境界,这样的人,他的形体必然会安泰而无变故。
⑤ 能守一而弃万苛,见利不诱,见害不惧,宽舒而仁,独乐(yuè)其身,是谓云气,意行似天: 守一:此处指通过修行,保持自己的精氣神与天地大道精氣神合一的境界状态。 弃:《说文解字》“捐也”,《尔雅释言》“忘也”。此处解为:放下。 万苛:苛,《说文解字》“小草也”,《广韵》“政烦也”。万苛,即繁杂的人间事物。 见利不诱,见害不惧:见:通“现”,出现,此处解为:遇到。本句意为:遇到利益不被诱惑,遇到有害的事情不恐惧忧郁。 宽舒而仁:仁:见前文解释,此处为动词,聚仁,即聚氣成仁。传统上,儒家所说的“仁”,与道家的“丹”,佛家的“舍利”,都是一个意思,指通过氣化实践而修炼出的由精氣神凝聚而成的存在于氣化层面的氣的“凝聚体”,氣的“存储态”,即“丹”。本句意为:心态宽厚舒达,从而养氣聚氣而结成仁(即道家所谓“结丹”)。 独乐其身:独:单独,指自己修自己,氣化实践是从自己做起,以自己心身性命为“实验室”、为“实验材料”、为“实验对象”与“实验操作者”的生命实践。乐:读yuè,指天地万物的氣化节律性。本句意为:通过精氣神修炼而感应、同一于天地人的氣化节律,以保持、矫正自己的生命处于正常的生命节律。 云氣:云:《说文解字》“山川氣也。象回轉形。後人加雨作雲,而以云爲云曰之云。”《左传襄二十九年》“晉不鄰矣,其誰云之”《注》“云:猶旋。旋歸之也。”可见,云,古时有回转而归之意,故台湾朱壁修先生《字以载道》论述“‘侌’字,‘今’为达到极端而转向内敛,‘云’为内敛而回归到原点,‘侌’则是阳气达到顶点转向即将回归潜藏的开端”。故,云氣,即修炼修养自己的精气神以返回到自己精氣神发生的开端(即大道),即修道。 意行似天:指上述实践“云氣”的人,他的心意的运行,如天一样。此处的“天”,指天地的精氣神运化,即古传所谓“天心”运转。 本句意为:(通过氣化实践修身)能放下繁杂的人间事物,达到保持自己的精氣神与天地大道精氣神合一的境界状态,出现了利益能不被诱惑,遇到伤害而不恐惧忧郁,心态宽厚舒达,从而养氣聚氣而结成仁,通过基于自己切身的精氣神修炼而感应、同一于天地人的氣化节律,以保持、矫正自己的生命处于正常的生命节律,这叫做“云氣”(的境界。即修炼修养自己的精氣神实现了返回到自己精氣神能够时时刻刻能够回转于天地乃至大道发生自己的氣化运化的境界。)
【体会】 学友们关于“阴阳五行、气化认识与实修”的理解探讨 隐龙在渊:我们的“阴阳五行”应该说是一种自然的属性,确切的说应该是氣化层面的一种自然属性。因为氣化层是一种在时空未展开前的自然状态,即“无”的状态,故而阴阳五行根本就不存在如形质世界里的各种物理特征,也就无法采用形质世界里所采用的方法仪器进行定量的测定。在氣化的格局里,阴阳五行会以一种类似“势”的形式升降和相生相克,尽管它无形无质,但阴阳五行的这种自然属性依然能够通过它所主导的形质世界所反应出来。例如一年四季的变化,端午天地间的阳气达到了极致,但此时的形质世界里却不是一年里最热的时候,这也恰恰反应出氣化主导形质的这样一种发生规律,形质世界的变化迟后于氣化世界的变化,从而再次验证了老子有生于无的论断。 但自春秋之后,大道崩裂,碎裂为百,诸子百家各执一端,从此道隐圣遁。对阴阳五行的认识也由曾经的氣化层面退化到形质层面的片面认识中来,而到现在对氣化格局的认识很多国人已经基本上茫然不知了,即便是精英层也大多数知之甚少,甚至嗤之以鼻,妄言为迷信。然而随着人类在形质世界里探索的不断加深,必然会反向助力对氣化层的认识。而量子力学正是形质层过度到氣化层的这样一种边缘地带,随着量子力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将有可能再次引领人类向氣化层投去关注的目光。老子说“常有欲以观其徼”,量子力学应该就是这“徼”吧。 永~无敌:中医是“阴阳五行”理论在实践中走的最远,最普遍,最丰满。可我们现代人包括精英阶层已不能感知甚至诋毁。中医气化层面我们要如何感知体验,并结合与应用于现代科技层面? 旅敬静:@隐龙在渊 深入的思索,《道德经》“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竅”这个“观竅”,是观形质如何与氣化相衔接,如何顺应氣化而变从而精氣神得以升华。量子力学,仍然是形质层面的探讨,还远未意识到当从形质与氣化的关系来认识形质的变化,而只是在现象层面注意到了氣化影响形质的一些零散的影子而已。 旅敬静:@永~无敌,氣化的认识与实践,乃至运用,是要以实践体会为基础的。就像学习化学,不亲自做化学实验,对于化学反应的各种现象及化学元素的属性认识,总难以究竟和全面。化学反应是基于形质层面中的原子、分子,及化学键合作用,过程现象是声光热等,人对应的认识途径是眼、耳、鼻、头脑。而氣化存在,本身就是精氣神,自然万物有其氣化存在层面,人也有其氣化存在层面,对氣化的实践与认识,是人的精氣神去认识自然的精氣神,这当中,识神(也就是人的形质层面的认识机制)只不过必须配合自己的精氣神去认识,以及解读出我们通过自己的精氣神直接在氣化层面认识到的精氣神的认识而已。这样的话,你不修心,不让自己的识神修正以符合精氣神的规则,又如何做到呢? 南山:有无相生在人体的表现是“精形之变”,精是氣化层面,氣之精,形是形质层面,也就是进入了生理解剖的范畴。量子层面接近繳,但实质不是。这里引用去年我和西方理论物理学家山德纳的对话:“当我深入到量子世界,我能捕捉到它的影子,但永远抓不到它的实在,永远预测不到它下一步去哪儿,也不知道它为什么会这样。”这段话说得很妙,表明了一位科学家的求真探索和务实态度,他认为中国人能解决这个问题,我告诉他“氣是有机性的,对她的调控存乎一心”。 从上段话或可看出科学和哲学的分界:形质层面已经被反复外证的可重复部分归科学(特指:现代西方科学),对终极实在的猜测推理归哲学。在西方,先是哲学催生了科学(大约在新教运动之后),后来是科学验证了哲学(主要在20世纪),哲学补充着科学,构成了西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体系,形成了以现代工业文明为代表的辉煌文明。然而,这个文明是不可持续的,人类中心主义必将回归中国传统的“天人”观…… 隐龙在渊:科学和哲学还都是“思”的范畴,氣化层才是无思的范畴。 大侠:如何以天人观指导社会生活呢?@隐龙在渊,那要看怎么定义这个思了~ 隐龙在渊:孔子曰:“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 文传君:@大侠,如何以天人观指导社会和升华呢?这是个很好的问题,咱们会在即将开的“中华文化传统实修课”(暂定名)中系统谈及,预计在《管子四篇》课程结束后一段时间启动。 隐龙在渊:对氣化的认识只能通过教下一脉传承下来的实修实证来获得,我的上述话语也只是一种臆测罢了。还是思的范畴,没有实践过,实际是见不得光的。 郭霏:@文传君,期待!学习中国的经典最终发现缺了实修这一课,永远只是在门外徘徊。 天然:思,理智思考和感相对应,灵气在心一来一逝这是感。把经典和气化,从思想上想得明白,通过实修落实到身体上内心明白。从理论到实践,从构想到直接体会气化自然真实。 文传君:通过实修把认识修实,使得“名相–实在–生命”三统一,这样说出来的话就有底了。实修课是公开的,可以说人人可参与,可修证,届时会有老师们来主讲,让我们共同期待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