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业·十六

 文冠厚朴 2018-12-27

shíliù

fánrénzhīshēnghuānyōushīshīduānyōubēidàonǎichǔàijìngzhīluànzhèngzhīyǐntuījiàngguīdàoláimóujìngzhīzàoshīzhī。“língzàixīnláishìnèiwàisuǒshīzhīzàowéihàixīnnéngzhíjìngdàojiāngdìngdàozhīrénchéngértúnxièxiōngzhōngbàijiēzhīdàowànhài

 

【解释】

①凡人之生也,必以其欢:

生:生机,此处为动词,获得生机,处于得到生机的生命状态。

之:介词,表强调,此处强调其后的“生”。

以:介词,表原因,依据,因为,由于,此处用为动词,基于。

其:代词,指生命体内的氣化,即精氣神。可解释为:那。

欢:歡字的简化字。《说文解字》“喜樂也。从欠雚聲。”《康熙字典》“《徐曰》喜动声气,故从欠。”造字左雚右欠。

雚,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雚今字作鸛。鸛雀乃大鳥。”鸛,《说文解字》“水鳥。好(hào,四声)水,將雨則鳴”,《康熙字典》引《禽經》“鸛仰鳴則晴,俯鳴則隂”,可知,鸛雀知阴阳消息。

欠,《说文解字》“張口氣悟也,象氣从人(段玉裁修订为:儿)上出之形。”“氣悟”,段玉裁注为“欠㰦,古有此語,今俗曰呵欠。又欠者,氣不足也,故引伸爲欠少字。

“歡”造字左雚右欠,本意为知阴阳消息者的张口吐气。即知阴阳消息并随顺着而精氣神在肉体这个房舍中升降出入着,这样的灵物、进而这样境界的人、这样的行止状态,才是“歓”这个字表述的状态,才可称之为得到“歓”的感受。

本句意为:大抵来说,人获得、葆守生机,一定是基于自己的精氣神是处于知道并随顺着阴阳消息而精氣神升降出入运化的境界状态,这样境界的人,才可以称之为体会进入到“歓”的境界状态。


②忧则失纪,怒则失端。忧悲喜怒,道乃无处:

忧:指思虑营营,担忧惊悸等情绪、认识、思想导致的忧心忡忡的识神状态。

《说文解字》“絲別也。从糸己聲”,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别絲者,一絲必有其首,别之是爲紀。衆絲皆得其首,是爲統。統與紀,義互相足也。《禮器》曰“衆之紀也。紀散而衆亂。注曰:紀者,絲縷之數有紀也。”,此紀之本義也。”

即,纪,是指事物的秩序的首领,结合纪的造字“从糸己聲”而悟,可知,纪,是指自然事物的心(人心,识神)的作用,即“心领神会”一词中“心领”的作用、“心主神明”一词中“心主”的作用。

忧则失纪:人心是生命具有的判断,选择,决定的自主机制,人心安静,则道心可以发现,人心懂得并顺遂道心,则能引领道心完成与天相应而顺天应人的人生价值。所以,人心的作用,就是人生命中主导、引领生命取舍、走向,抉择的作用。人心只有在安、静、正的状态下,才能实现上述对生命的主导作用。一旦人心为思想、情绪、欲望所扰动而失去了安、静、正的状态,则生命就失去了主导、引领的主心骨。

端:《说文解字》“物初生之題也。上象生形,下象其根也。”段玉裁注“直也。用爲發耑,耑緒字者叚借也。从立。耑聲。”故现代解释为:开端,根由。

由此可悟:端,是指自然事物的心(道心,元神)的作用,即“心领神会”一词中“神会”的作用、“心主神明”一词中“神明”的作用。我们精氣神的“神”本是能与天地精氣神相互感应,从而实现天人相应,与万物浮沉与生长之门的,这即是“神明”——即精氣神的神处于“明”的状态境界。在这个境界状态下,精氣神的“神”是正的,这里的“正”,是指个人的精氣神的神是与天地精氣神的神相协调一致的,相呼应的,即中华祖先造“正”字的本意所指“止于一谓之正”,这个我们精氣神的神的这种“正”的根本本质,古人以“端”来表达。即精氣神之“神”处于与天地精氣神之“神”相协调一致的“正”,其内在氣化内景机制,是“上象生形,下象其根也”一句所形象指出的上与天地精氣神中之象相合,下与天地精氣神的氣脉相接续。

怒则失端:人的怒、喜、思、忧、悲、恐、惊七情,是人的体内精氣神的氣化五行运转在心身上呈现出的七种特征状态,同时,这七种心身特征状态如果过度,或者说,如果人心迷失在这七情中,相应的七情情绪背后的精氣神氣化五行运行的过度,就会导致精氣神深层的“神”不再能与天地精氣神之“神”保持相互协调,从而自己精氣神的运化失去与天地精氣神内在之象相应,与天地精氣神的氣脉相接续也就会受到阻断。

忧悲喜怒:此处指人的思想,及情绪(七情),以致于六欲(意志)等由浅及深的识神活动。

处:音chŭ,三声。动词,入舍,居舍。

道乃无处:可以有二解:一是,解释为道就没地方呆了,即你的身体里就没有了道所成存在于你生命中的环境。二是,无,解为天地中的氣化,则此句可解为:道就会回藏于天地氣化之中而不再进入你的生命中。《易传》有言“道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那么,道离开了我们,我们的生命还能延续吗?其实这里的内涵,并非道离开了我们,而是我们的生命不再拥有道能够在我们生命中存续的环境状态。

本句意为:思虑营营于不是符合氣化的形质现象表象,忧心忡忡于形质现象表面的得失利益,则生命的人心(识神)就会迷失而不再能安、静、正,生命就会失去主导而不能再起到心主神明、心领神会的作用;沉湎于七情六欲,则生命的精氣神就会被牵动而造成精氣神的神失去正而不再能与天地精氣神相协调;思想情绪、七情六欲充斥心中,心就会迷失而妄动,道就会失去入居于生命的环境,道就不再能入居我们的生命而藏于天。(生命就会失去道的滋养调整。)


③爱欲静之,遇乱正之。勿引勿推,福将自归:

爱欲:由爱而引发欲望。爱,指生命相互之间、以及生命与天地之间,通过精氣神彼此交流的开放与信赖的过程。爱是受识神(人心)意志的左右的,识神中意志在深层,即欲望层面,欲望左右着爱的过程,欲望引动的爱的过程如果过度,就会引动精氣神中神、魂、魄、意、志层面的氣化运化波动甚至处于波动过度状态。

遇乱:由境遇而引起情绪、心态的混乱。

静,正:动词,状态语,入静,归正。此处,静,正,都有三层意义,首先是识神(人心)静、正,进而是精氣神静、正,再而是元神与天地乃至大道精氣神相呼应相感通而得正。最后这个层面的正,是人心(识神)与道心(元神)同步完成的,从而能引导、主持自身精氣神静、正以协调一致于天地氣化的运转。

引,推:动词,此处指以识神主动地引导精氣神,主动地抗拒(推开)精氣神中的欲望趋势。

之:代词,指生命内在的精氣神运转。

福:《说文解字》“祐也。从示畐聲”,段玉裁注“備也。祭統曰“賢者之祭也,必受其福”,非世所謂福也。福者備也。備者百順之名也。無所不順者之謂備。”此处为动词,回复到福的状态。

本句意为:(不当的欲望,会导致错误的爱的过程,并通过这一不当过程,引发精氣神的失正,)当出现了过度的欲望引动错误的思想情绪状态时,识神要能明白,要静下来(以便为元神调整自己提供识神环境,从而元神能发挥调整精氣神恢复正常。

境遇不顺,则会引起情绪乃至心态的混乱,这时候,识神要能正,这种正心(人心,识神)也是修出来的,这即是《管子 白心》提出了“恬愉无为,去知与故”的识神修养有所成就。以便让元神能引导精氣神正,从而生命归正复常于天地之道。)。

这静、正(此处是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操的用心的技术操作)的技巧,在于识神(人心)不要去引导或抗拒生命中的欲与情绪的乱(而是谨守着人心回到安、静、定的状态),生命将自己回复到无所不顺的福的状态(福的状态,即福字所示(福字左侧的“示”字偏旁):上得天地精氣神相协调(福字造字右侧上面的“一”),中符合人生轨迹的定位与此时的节律特征(福字造字右侧中间的“囗(读wéi)”),下则安居于人所处人世间、大地上的自己所应处的位置(福字造字右侧下面的“田”的十字交叉点所指)。)。

 

④彼道自来,可藉与谋:

彼道:彼,与“此”对,在中华文化传统中,“此”指生命的形质存在层面,“彼”则指生命的氣化存在层面,即生命的精氣神。此句中,“彼”指自己精氣神深层的元神。道,指天地宇宙万物精氣神的深层,“道”通过“精氣神”统御天地宇宙万物而造就了这个世界的有机性、秩序性、造就了活生生的世界与万物的生命性。

彼道自来:彼(生命的精氣神)与道(天地乃至大道的氣化),通过自(我们生命中精氣神深层的元神)而实现来往(我们生命精氣神与天地乃至大道氣化的感应协调)。

藉:凭借。不仅是借助,还有依凭的意思。故此处用“藉”不用“借”。

可藉与谋:可以凭借(上述“彼道自来”的氣化内在机制过程)而实现参与(生命的氣化内密)的相互参赞过程。

本句意为:生命的精氣神与天地乃至大道的氣化,通过我们生命中精氣神深层的元神而实现我们生命精氣神与天地乃至大道氣化的感应协调。可以凭借上述“彼道自来”的氣化内在机制过程而实现参与天地与我们自己生命的氣化内密的相互参赞过程。

 

⑤静则得之,躁则失之:

之:代词,指代上句“彼道自来”的生命形质现象内在的内景氣化过程。

本句意为:处于入静的状态,就能获得“彼道自来”的境界体验,人心躁动而失去安、静、正、定,就会失去这种境界状态。

 

⑥灵氣在心,一来一逝:

灵:繁体写作“靈”,《大雅·靈臺傳》“神之精明者稱靈”。即偏于神层次的精氣神,达到明的境界,并且凝聚成精的状态,称为“靈”。从中华文化传统来认识,生命,是氣化存在与形质存在并存一体的,其中的氣化存在(即精氣神),相对于形质存在(形质存在是以彼此分离为基础的,从而才能组成秩序、构成组织、形成系统。)而言,是混沌的(即超越了并且不局限于形质现象层面所呈现的空间与时间表象),尽管在行使其功能时,我们可将这一混沌的精氣神分别描述为精、氣、神,但精、氣、神仍是混沌的,也就是精中有氣、神,神中有氣、精,氣中有精、神。而灵,则是更深层混沌的精氣神,混沌状态达到精、氣、神不可分辨的状态。这个“灵”的状态,就是我们生命中精氣神深层的“元神”的存在状态。故此处,灵,指元神。

氣:动词,氣化聚散。

在:动词,在……位置。

一:此处为形容词,一倏一忽,形容极短的时间,一刹那。

来:由远及近,进入生命中。

逝:由生命中出去,离开生命。

本句是《管子》写作时代的古文,来源于上古中华祖先的教下。其意为:元神存在于我们生命的精氣神存在层面,处于“灵”的深度混沌状态,居住在精氣神这个“房舍”中,时刻不停地处于氣化聚散中,一刹那来到我们生命中,一刹那又远离了我们的生命。

元神来在心中,我们觉醒,意识到我,元神逝去,我们则仿佛没有了自我意识。

 

⑦其细无内,其大无外:

其:代词,指“灵氣在心,一来一逝”的元神聚散的过程。

本句意为:元神在心中的聚散,当我入静返观到一定的境界时,识神接收到到元神感应到的我们生命最深处的氣化内景并有所醒悟,于是就有了这样的体会感悟:灵氣聚散细腻到小无其小,那氣中内涵的景象又广阔得大无其大。(这是一个修行达到识神符合元神,元神觉醒主导,且识神能够懂得元神的境界。)

 

⑧所以失之,以躁为害:

之:代词,指基于“灵氣在心,一来一逝”而道心觉醒、人心认同的状态境界。

本句意为:之所以会失去体会到“灵氣在心,一来一逝”的状态境界,是识神躁动失位(不能安不能静,从而遮蔽、压抑了元神的活动,造成识神不能接受并解读元神,更且元神被压抑而不能正常行使与天地乃至大道氣化相感应相协调的人本有的本能功能)造成的危害。

 

⑨心能执静,道将自定:

道:此处指元神。道,有三义,一是作为自然存在;二是指人修行以回归最初得到道滋养与矫正的状态的道路、途径、方法,即修行途径、重新回到自己本来状态的道路与方法;三是指修道所依凭的主体,即元神。道是天地万物精氣神深层的存在,只有人生命中精氣神的深层(即元神)才是与之境界相接近的,因而才是能够与之沟通从而得到道的滋养与矫正的。

本句意为:人心(识神)能持守着静的状态而不丢失,元神将会自己静下来深入氣化聚散,从而与天地大道沟通,从而获得天地乃至大道对自己生命的精氣神乃至形质的滋养、提升与矫正。

 

⑩得道之人,理丞而屯泄,胸中无败:

得道:得到道。此处指识神符合元神要求,从而元神开发出来,并得以深入氣化而合一于天地大道,从而开始真修行、行道德的状态境界。

理:道理,此处指氣化的规律,精氣神的规律。

丞:《说文解字》“翊也。从廾从卩从山。山高,奉承之義”,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翊也。翊當作翼。俗書以翊爲翼。翼猶輔也”。《玉篇》“繼也”,《廣韻》“佐也”,《正韻》“副貳也”。

屯:《说文解字》“難也。象艸木之初生。屯然而難。从屮貫一。一,地也。尾曲。(段玉裁注:“說文多說一爲地,或說爲天,象形也。屮貫一者,木剋土也。屈曲之者,未能申也。《乙部》曰:春艸木冤曲而出,陰气尙彊,其出乙乙,屯字从屮而象其形也。”)《易》曰:“屯,剛柔始交而難生。(段玉裁注:“《周易彖傳文。《左傳》曰“屯固比入”。《序卦傳》曰“屯者,盈也。不堅固,不盈滿,則不能出。””)”。此处,屯,指生命发生及其变化中,精氣神初变化的缓慢、时进时退、曲折灵活、进退有据、必承继于其根袛的生机初态及阶段。

泄:《詩·大雅》“俾民憂泄。《傳》:泄,去也。《箋》:猶出也,發也。又:泄泄,舒徐貌。”。故,古文“泄”,是指生命发生及变化中,继“屯”的状态之后,而进入的焕然伸展,生机盎然的阶段与状态。

胸中:省略句式,“胸内有中”。指得道之人的生命的形质现象,内含着精氣神氣化的充实。

无:否定词。

败:败坏。

无败:此处指精氣神中无败象。

本句意为:得道的人,继道的规律而佐生,无论是生命的生机初发的寻机而变、不离道根,还是生长壮大阶段的生机茂盛发如迅矢,都是因为他生命中内藏有充实的得感通于道而得中的精氣神,从而,在精氣神氣化中就根本没有什么败象的缘故。

 

⑾ 节欲之道,万物不害:

节:本指生命的节律、节令。生命的节律、节令来源于生命精氣神中的规定。此处用为动词,运用氣化节律调整、节制。

欲:欲望,此处泛指不符合道的规律的识神的变化。

之:动词,达到。

道:此处指天地宇宙的氣化深层的道存在。也可以解为得到了修身、修道方法,走上了修身、修道的人生道路。

万物:指生命的氣化与形质存在层面。万,指形质存在层面,物,指氣化存在层面。

不:否定词。

害:伤害。

本句意为:能够懂得依据氣化节律节制识神七情六欲的方式、方法、途径并切实实行,就能走上修身、修道的人生道路,进而达到符合于天地宇宙的氣化深层的道,则生命的氣化与形质二个层面都不会受到伤害。

 

【体会】

1.学友们讨论“理丞屯泄”

旅敬静:经文,是指月之指,注解,更是如此。见月而弃指,要回顾自己的精氣神,让自己的识神安而元神现,方能悟到大道之德,遵而行之。

天然:指月之指。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谢谢旅老师。

理丞屯泄:有这样一种感觉,从小的来讲,天地之理到了身上,人身就会被梳理,各种阻碍堵结等都会去掉。本节还有一句给我感觉很好的,“勿引勿推福将自归。”爱欲起往往会引,怨怒生就会推。归根结底还是要心静神清,随理而动。

旅敬静:是的,引与推,其实都是执着而不能冲漠,企图推开它,其实是主动与它建立起联系。

理丞屯泄,是个过程。

理,道理,得道理,由道理而生机得条理。

丞,是继、续,是神氣精从深层而浅,从道而我的融化贯通感。

屯,是我精氣神虚静得道治理后,重焕新生,而艰难地发芽拱动的迹象感,所谓屯卦之象也。

泄,氣候到了,精氣神豁然成长,适才之屯象,至此则若江河洪流,沛然而流布周身,泽润乡里,感化四方。

天然:就是这个感觉。

 

2.学友门深味“灵氣在心,一来一逝”

旅敬静:本节字眼,是“灵氣在心,一来一逝”,建议大家深味。

蓝云儿:有时候恍惚觉察得什么,再去细探究时,发觉已然无影无踪。很有灵气在心,一来一逝之感觉。大概是无为而来,有为而去吧。

旅敬静:@蓝云儿是的,所以要逐步熟悉,学会无为。但是,“灵氣在心,一来一逝”在这里还不是讲有为、无为。

蓝云儿:@旅老师,指月之指,想不明。那是讲什么呢?

旅敬静:@蓝云儿我叫你名字,你听见后是找发声的这个人,而不是去琢磨那声音,这不就是“见月而弃指”“灵氣在心,一来一逝”是讲元神(心之中又有心焉)在我们生命中待着(来去)的机制。

蓝云儿:安住清净,让元神自来自去得了。

甘露:感谢旅敬静老师给我们带来全新视角解悟,正本清源带我们体悟中华文化真谛,为我们架起中华古老文化沟通桥梁。有人说“路在脚下”,我想说路在“心”中,寻找自己初心,追回最初的理想!感谢管子四篇所有爱好者,用心学习,用心体会古传教下,体会气化。《道德经》说到“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社会在进步,中华文化也要跟着时代步伐迈进。感谢大家九月相伴!愿大家能在这个波澜壮阔的时代,紧随今时之道做开创中华文化之先锋!

 

3.学友间交流“氣化”

曹庆人:@旅敬静,“氣化”是什么意思?元神,先天;识神,后天。对吗?

周小幸:识神为六贼,夺元神。

旅敬静:@曹庆人,氣化,是我们现在普遍认识的这个世界秩序背后的动力自然背景。传统认为:人是“氣形一体”的,眼、耳、鼻、舌、身、意,向外观察,是认识“形”的方式;“心”安静而启动“元神”“返观、照察、体会”,则是认识“氣”的方式。老子《道德经》指出“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复观”,就是这种认识方式。

《黄帝内经》提出“形与神俱”,孔子提出“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则提出了从“氣”“形”二个角度兼而认识生命,实践生命的原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