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魏晋时期都有哪些“胡商”? 他们都有何经营之道?

 思明居士 2018-12-28

“胡”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对西域人的称呼。自然,从西域穿越荒漠至中原的商人,便被称为“商胡”或“胡商”。事实上,贯通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丝绸之路,胡商在里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胡商

丝绸之路,一个美丽又多姿的名字。然而这条拥有动听名字的道路上,却充满艰险与黑暗。风沙起,漫长的恶劣环境,层出不穷的盗贼,都使穿越丝绸之路的前行吉凶难卜。然而,所有漫长而未知的艰险,都不能阻挡胡商前往中原淘金的渴望。

“凉州为河西都会,襟带西蕃、葱右诸国,商侣往来,无有停绝。”荒漠那头,那片拥有丝绸与瓷器的中原土地,迎来了穿梭往返、络绎不绝的胡商。其实东汉以来,中原大地上已出现胡商的身影。他们穿过河西走廊,辗转几次倒手,交替贩卖着从西域到中原、从中原到西域的商品。

胡商贩运至中原的商品,大多是高级奢侈品。玻璃器、宝石、各种装饰品,这些商品价格高利润丰,体积小便于携带。而中原的丝绸、香料、漆器、铁器、金银器等,是胡商带回西域的重要商品。一路行来,总是惹人馋涎欲滴。

奴碑、骆驼、马匹交易,胡商也有涉足。看来,似乎只要能赚钱并相对方便运输,胡商都会纳入自己的经营中。

 

胡商陶俑

进入中原,胡商最要紧的事情自然是赚钱。通常,他们以“朝贡贸易”和“互市贸易”两种方式经营商业活动。朝贡贸易颇受胡商欢迎,在这种贸易中,他们会获得丰厚的利润与底气。他们以各国使节的身份,出现在中原朝廷面前,进行着“进贡”和“赏赐”的中西方商品交换之举。

这种交换并不等价。中原王朝赏赐的丝绸彩帛、金银精器等礼品,对胡人来说更具有价值,中原王朝处于“吃亏”的一方。正因为如此,朝贡贸易极具诱惑力,吸引西域各国朝贡者不绝于途地前来“进贡”。事实上,很多朝贡者就是商人,甚至还有商人冒充朝贡者。他们看准中原王朝对奢侈品的追求,在朝廷转悠一圈即收获多多,同时,还能让自己“镀金”成为官方商人。

当时有北魏世祖批评西域:“有求则卑辞而来,无欲则骄慢王命”。但也有《魏书·西域传》记载认为:“通西域,可以振威德于荒外,又可致奇货于天府。”因此故,“北魏和西域诸国的报使往来规模空前,且尽管形式变化,未尝中断。”中原持续了与西域诸国的联系,“自后相继而来,不间于岁。”

与此同时,还有不少没有“门道”的非官方商人。他们通过长途贩运、贸易中介者等形式,在民间进行着“互市贸易”。

粟特商人等胡商很善于经营。在往返的商途中,他们在沿途要路和目的地建立起聚落。建成后的聚落,便是胡商组织贸易活动的据点。他们在聚落里掌握市场动态,树立商业口碑,推销转运商品。这些聚落能在一定程度上自治,并拥有各自的聚落首领。

初到中原,有的粟特商人会以“朝贡之名”参与内陆贸易。为掩藏自己获得政治地位的意图,他们起先“多买卖农产品”,逐渐站稳脚跟后,他们开始积极寻求着庇护,不管是政治势力庇护,还是依附于官府。

终于,他们在中原获得一定的政治地位。到了后来,长居于中原的胡商甚至可以“擅权帷幄”。据《北史》记载,西域的胡贾或其后裔,他们成为北齐的达官显宦。这一刻的胡商,终于达成自己拥有财富、改变地位的“淘金之梦”。

 

《北史》

那么多的经商日子里,胡商想达成一次交易也挺不容易,常常要与客户反复讨价还价。不过凭借自身的吃苦耐劳、钻营灵活,也凭借中原王朝的政策支持,胡商在中原的经商生涯可谓风生水起。

“重农抑商,胡汉有别。”这是中原王朝历来施行的政策。不想,这为粟特商人等胡商垄断丝路贸易奠定了基础。中原王朝还明文规定:“胡人一经来华就不得归蕃。”由此,不少粟特商人都不愿纳入中原王朝的“户口”,他们“不愿籍为编户之民”,只以“附籍或客籍”的身份生活于中原,以享受丝路贸易的福利。

追逐利益的胡商,自然也有人做欺诈顾客的事。他们利用生产者与顾客地域遥远、信息不明的情况,踏低进价、抬高卖价,从中赚取大把利润,很快便发家致富。商业味颇浓的胡商,在忙碌的中西商业活动中,还将大量波斯萨珊银币和拜占庭金币带入中原。

“西域流通的银币”,因粟特商人而成为流通丝绸之路的“国际货币”。到北周时,西域金银币甚至公开流通于河西各郡。不过,魏晋南北朝时期商业活动的重要支付手段,不是货币而是实物支付。相较之,异国金银币等货币的通行时间,还是太短了。

一言:《历史的风尚·魏晋南北朝》

编辑:浙江大学中国近现代史所研究生 萧宸轩

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