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苏东坡传》:诗人已去,正气长存

 潇潇雨ekg9m5f4 2018-12-28

本文来自读书会书友 老虎

刚一看到《苏东坡传》,突然的饿了,想起了东坡肉,当然不能写东坡肉了,言归正传,这本书之前读过,又重新读一遍,又收获了一份。

在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作为一个诗人,简直是超越“李杜”的存在,通过苏轼的词,我们就会发现林语堂眼中的苏轼一位至情至性的诗人,整个的创作离不开亲人、朋友、酒、自然等等,将自己充沛的情感用遒劲的笔力表现出来,从而给人带来巨大的冲击。

在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作为一个官吏,一个难得的嫉恶如仇,爱民如子的性格,在政治上,苏轼这平凡一生遭遇了两次大失败,第一次大失败是“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险些遇害;第二次是宋哲宗亲自掌握政权后,清除“元佑党人”,使他连续被贬,流放到惠州以至海南的天涯海角。这两次的大起大落,让苏轼不得已发出“人间如梦”的慨叹。

在我印象中的苏轼,他是一个佛性的人。

苏轼之所以在历史上会如此有名,不仅仅是因为他拥有一种让人无法抗拒的诗人才气,更是因为他拥有一个无比丰富的精神世界,在他的精神世界里佛性又占了很大的比重,因此苏轼追求的是一种更加独立的境界,但是并不会止于老庄的悲凉,因此他从来都没有放弃为百姓谋幸福。

他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至交了很多有名的僧人,比如苏州仲殊师利和尚、下天竺净慧禅师、孤山思聪闻复师等等。他们同苏轼交往,除了诗、画、文之外,谈禅说佛是其主要内容之一。由此可见,他在佛教界的朋友之多。这种交情无疑会给苏轼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

苏轼在佛教的影响下以更加积极的人生姿态书写着自己的人生,这主要表现在他仁慈济世的社会责任感和“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达观潇洒的心态。他的生命哲学是:享受每一刻时光。他的诗歌中到处充满了这样的温情。“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表达了作者乐观潇洒的人生智慧。

生命中的许多事情都不会因为你的畏惧而改变,所以当暴风雨来临时,我们应当以一种洒脱勇敢的态度面对。不要执着于困难与挫折,有时候,换一种姿态,也许就可以超脱那些不可捉摸的境遇。当一个人能够有这样的心态于困厄之中,何所不有?置之不足道也,聊为一笑而已,自然界的一切就不足为道了。

官场的坎坷经历和人生磨练让他拥有这样一种随缘任命的人生哲学。苏轼曾经作为北宋文坛上一颗璀璨的明珠,这样的天才势必会遭到世俗的嫉恨,因此就有了两次比较大的官场坎坷,第一次政治上的大失败是“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险些遇害。第二次是宋哲宗亲自掌握政权后,清除“元佑党人”,使他连续被贬,流放到惠州以至海南的天涯海角。

苏轼从皇帝身边的翰林学士、龙图阁学士等高官,贬为一个政治流放犯。这两度的大起大落,他只能从佛教的虚无中寻得解脱。为了负责任地活着,他必须理性地接受佛教的人生观,继而去排遣自己内心的愤懑。

读《苏东坡传》这本书,每一页都是体现苏轼随遇而安,安然洒脱的性格。正可谓是: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这才是真实的苏东坡,这是林语堂最喜欢的诗人,也是我最喜爱的诗人,苏东坡已去,其浩然之正气,必当永存。

最喜欢的几首词:《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奴桥·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内容简介:

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这种混合等于耶稣所谓蛇的智慧加上鸽子的温文。

知道一个人,或不知道一个人,与他是否为同代人,没有关系。主要的倒是对他是否有同情的了解。归根结底,我们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我们只能完全了解我们真正喜欢的人。我认为我完全知道苏东坡,因为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因为我喜欢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