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从中国文化角度理解拉威尔音乐

 laoyu2012 2018-12-29



中国文化视角下的拉威尔钢琴音乐

导读:本文试图从中国文化视角下解析拉威尔的钢琴音乐,以中国的审美观点,来研究和欣赏拉威尔这位印象派大师的作品,通过研究大量的资料,适从前人的经验和观点为基础,层层深入,发表自己的一些见解和看法,重在于中西方文化的互溶与共通,为加强各国的文化与交流,作出一些贡献。


一、调式上的共融与互通

 据资料记载,在19世纪末,法国的音乐界,开始普遍寻求异国情调的创作元素,例如将目光投向东方的潮流。在1889年巴黎国际博览会上举行的各国音乐演奏会中,当时只有十四岁的拉威尔,便深深地被爪哇加美兰乐队演奏的东方音乐色彩所吸引,这也对他后来的创作,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作用。在《水的嬉戏》作品中,副部的主题旋律,就是使用的五声调式。五声音阶调式是由中国、泰国、朝鲜、爪哇、爱尔兰、苏格兰、古希腊以及其他古代或者原始族音乐中创作中,所使用的一种调式音阶,这种音阶的特点是在一个八度内,只有5个构成音,在这中间没有半音以及导音的关系。五声音阶所构成的作品特点,即,特性较简单、纯朴,具有一定的原始风味、异国情调或田原意趣的感觉,这也就成为了现代作曲家们比较钟爱的理想取材对象。

    例如在《水的嬉戏》中,所用到副部“河神”的主题,就是采用了五声音阶的写作手法。作品《镜子》第五首《幽谷钟声》中具有中国特色的五声调式在拉威尔作品《水的嬉戏》中,作者就用到了二度和声。而在中国的钢琴作品创作中这种二度和声的形式也常常被用到。还有在很多资料中都有着提及,拉威尔作曲手法中出现的一些五声音阶,很多的时候受到了1889年在巴黎国际博览会上举行的各国音乐演奏会中,爪哇加美兰音乐的影响。不过在《中外音乐交流史》一书中却提到,“在18世纪后半叶,当时来中国的一名法国传教士偌瑟?玛丽?阿尼奥(1718――1793)把中国音乐学者李光地所著的《古乐经传》一书翻译后,送到了巴黎,这一手稿随即便被法国当时的音乐家和理论家们迫不及待的阅读和了解。阿尼奥使当时的欧洲人也解到了中国古代音乐的一些历史概况,同时也介绍了中国古代的许多乐学上面的理论,例如当时书中提到的五声音阶等等。而拉威尔作为印象派的大师,从来不受任何一种作曲风格的束缚,在一切有生命、有思想的音乐中,都必须有一个含蓄的旋律轮廓。“他所运用的调式及其和声都是非常新颖别致的。所以说在他的作品下出现中国文化音乐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旋律与意境中的中国文化因素

 阿列克谢耶夫曾说“拉威尔是旋律危机年代尚保持创作这类旋律才能的几位不多的作曲家之一“。的确,处于同时代的印象大师德彪西在旋律方面就很少使用悠长延绵的形式,而是常常使用一些,不连贯、简短、破碎、片面的主题意识而组成,并且在创作手法上,避讳浪漫派所经常使用的发展、扩大、反复等等。而是用分裂的主题动机形式和深厚的和声效果以及框架式的音响来表达,旋律就失去了在音乐中的主要地位,音乐的织体部分就会异常多姿多彩,音响效果丰满和清晰。然而拉威尔并没有因为“印象主义时期大师”而失去音乐轮廓的清晰,在他的钢琴作品中,具有非常清晰的旋律线条,调式的运用以及旋律的发展经常都是以某个大的泛音为映衬,更加的宽广和明亮,并且更加注重旋律的运用,在他的作品中,经常拥有线状、起伏的旋律线条。这些特点与中国民族传统音乐注重点还是比较相通的,而相通互溶之处也就不足为奇了。

 而在中国汉族民乐的发展史上,古琴是最早出现的弹弦乐器,是汉文化中的瑰宝。它是以历史久远,文献瀚浩、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为世人所珍视。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发展中,琴、棋、书、画历来被文人雅士所敬称。而古琴正是由于其所具备的清、和、淡、雅的音乐风格和特点,寄寓了文人风凌傲骨、超凡脱俗的艺术境界。古琴由于在孔子时期就比较盛行,而由于孔子学说的学派崇尚“礼乐”和“仁义”,主张中正平和、温柔敦厚、以及道家清微淡远、大音希声、顺因自然的思想和影响。所以在音乐表示上呈现清和淡雅的意境也是毋庸置疑的了。古琴从它的制作、音色、体裁、内容、表现等等因素,都反映出了他的音乐特点更多的是倾向于安静的、轻松的、含蓄的、古朴的、温柔的、抒情的、典雅的艺术之美。相传有很多人在首次听到古琴音乐时,以至于觉得这件乐器是无声的。而古人也经常谈及古琴所具有难学、易忘、不中听,琴到无人听时工的现象。这里的“不中听”,以及“无人听”,正是因为古琴音乐的风格和色彩,属于虚静、淡静、幽静、深静、恬静等有关于静态之美。这也正是为什么古琴比较适宜于夜深人静时弹奏,因为在这样的环境中,琴乐才能和本身所具有的风格与色彩上的意境相互配合。琴道在古音音乐艺术的含蕴中作为一种境界是也是不无道理的,因为人们对古琴的欣赏和认识不能只单单地从它作品中的音乐曲调去解释,而是要从多方面综合的,具有理性认识的角度和精神层面去理解。所有的一切,则表现出是在对题材上的选择、对意境无限的追求、对道德和规范等各方面代表着琴乐的理想风格和审美标准上的认知。而在道家超凡的思想中,所要讲求自然、逍遥和超脱世俗的境界,反映在音乐上则为老子“大音希声”的思想,追求所谓“道的境界”的音乐。道家超凡的思想,则形成其清和淡雅这一种追求意境、重“意”说,讲究音律之外的审美理想和审美原则。而清和淡雅这一类观点,正是包括了如古淡疏脱、萧散简远、淳静简略、清静和远、恬淡清逸、等等。 这些又与拉威尔的钢琴音乐有了思想上的相接。


免费申请巴赫音乐导赏群

让聆听巴赫变成美好生活

还可加入古典音乐分享群

群里每天分享音乐与资料

扫描下方图片微信二维码即可申请

助手72小时内会通过申请

如果没有通过可再次申请

通过微信后务必耐心等待

元旦后开设肖邦莫扎特群


你为何要申请巴赫音乐微信群?

巴赫创作音乐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是为了每个人的成为孤独聆听者?还是通过音乐让人们相互理解,幸福生活在一起?建立巴赫微信群的原因,并不复杂——那就是通过巴赫的音乐,让古典音乐把人团聚在一起,然后一起慢慢成长,不断学习古典音乐知识,让每日聆听变成一种习惯的美好生活方式。我们的巴赫群正在开设巴赫1000计划,在未来1000天免费带大家欣赏巴赫作品、分享相关研究资料!除此以外,申请巴赫群的所有朋友,都有机会加入古典音乐群,以及未来建设的肖邦、莫扎特等群!


温度古典音乐欣赏群介绍

大家好,寒冷冬季,音乐最温暖!?? 我们的古典音乐微信群会每天带大家免费欣赏古典音乐、分享音乐资料、讲解一些欣赏的方法!让音乐温暖微信群的每个角落,每天都有新的感动和进步!也希望大家一起交流、转发,邀请朋友!也欢迎跟我们一起分享!我们的资料分享也将按照重要程度,进行评分:??????????(五颗星为最重要)。欢迎大家及时保存各类资料,如有遗漏,欢迎相互转发,减轻我们的负担。



贝多芬欣赏指南欣赏

“力量”——贝多芬音乐的象征!

一个生命浸透贝多芬精神的人

贝多芬晚期作品何以不同凡响?

贝多芬一生最匮乏的是什么?

《第五钢琴协奏曲》的双重幻想

谈《克莱默版贝多芬协奏曲》

关于贝多芬你不知道的17件事

傅雷简评贝多芬《悲怆奏鸣曲》

贝多芬为何拒绝了海顿的要求?

《致爱丽丝》到底是献给谁的?

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完全赏析

纪念富特文格勒丨谈贝多芬交响曲

她弹出了具有旺盛生命力的贝多芬

一口气听完贝多芬五首钢琴协奏曲

普通乐迷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入门

我们该如何比较莫扎特与贝多芬?

为什么贝多芬的画像总是面带怒容?

“古尔德先生,你确实质疑贝多芬!”

贝多芬《第二钢琴协奏曲》欣赏指南

读图志丨可惜贝多芬长得不像他爷爷

贝多芬是我们必须攀登的珠穆朗玛峰

立秋时节来听《“田园”钢琴奏鸣曲》

彼岸的原光丨《第32号钢琴奏鸣曲》

贝多芬的1806年丨聆听“柔美三巨著”

“从来没有读过歌德,怎么弹好贝多芬?”




贝多芬演奏指南

贝多芬与钢琴踏板

贝多芬与钢琴艺术

有关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

论贝多芬和声的主要特征

郎朗丨贝多芬奏鸣曲的秘密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演奏技巧

从音乐思想角度理解贝多芬

纪念贝多芬丨钢琴奏鸣曲导论

贝多芬音乐中幽默因素的运用

贝多芬的音乐风格与音乐精神

《告别》奏鸣曲的分析与演奏

论当代贝多芬演奏中踏板的使用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拿坡里和弦

贝多芬晚期奏鸣曲演奏技巧指南

《第二十九号钢琴奏鸣曲》创作成因

什么是奏鸣曲式丨莫扎特和贝多芬

赵晓生解读贝多芬奏鸣曲系列(一)

赵晓生解读贝多芬奏鸣曲系列(二)

贝多芬最后三部钢琴奏鸣曲导聆(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