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钱”这个字,中国人会自然而然地想到“铜”。对商人,中国人会说他们“一身铜臭”。当年,秦始皇统一货币,下令全国钱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铜钱为标准币,而汉代又进行了货币改革,铸造铜“五铢钱”。从此,中间有方孔的圆形铜片,就是中国人对“钱”的印象。 不过,铜作为货币金属,其实并不够贵重,也不够“值钱”。所以,中国人也一直使用白银作为次要流通货币。特别是自唐、宋以来,白银在商品贸易中的使用越来越广泛。 近代中国人关于货币的称呼,除了“钱”以外,还有“洋”、“元”等。“洋”、“元”与“钱”,虽然都是钱,但区分它们的却是各自的金属质地。“钱”是用铜来铸造的,“洋”和“元”却是白花花的银子。不仅如此,“洋”和“元”的称呼,甚至还透露了这些银质货币的来源和形状—它们飘洋过海而来,没有铜钱那个方孔,而是块实心的圆形金属。 不过,在朱元璋的时代,还没有大量“洋”与“元”涌入中国。那个时代,中国本土通用的银子还主要是“碎银子”,以及被称为“银元宝”、“纹银”的银锭,直到清代晚期,中国才自行铸造银币。 比如,《水浒传》中就经常提到“碎银子”,或是用“两”来称量的银子: (宋江)取些碎银子还了酒钱,武松拿了哨棒,三个出酒店前来作别。 (武松)身边摸了些碎银子放在桌上,叫:“主人家,近来看我的银子,够你的酒肉钱么?” (吴用)取出一两银子,付下阮小七,就问主人沽了一瓮酒,借了个大瓮盛了;买了二十斤生熟牛肉、一对大鹅。 《水浒传》成书于明代,它是用明代人的眼光来看待宋代人的,其中的描绘可能兼有宋代和明代的生活场景。不过,不论在宋代还是在明代,银子在中国都是凭重量来证明它的价值的。它也不像铜钱那样被人们铸成“钱”,再用绳子穿起来,被称为“贯”—因为银子是稀有而贵重的。 当好汉们甩出“碎银子”,“大口喝酒,大块吃肉”之际,也仿佛给宋代发达的商品经济画了一幅像,说明自宋代时,民间买卖就常用白银来做交易手段了。 2012-03-3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