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管有意思】满清入关后的货币:改江山易,改钱难

 明天会更好苏苏 2020-09-24


作者:郑春

特别说明: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满人以少数民族统治大国,为了维护政权稳定,不惜血腥屠城,强力推行奴化、愚化政策。经济、公共服务很多方面相对宽松,清承明制,基本上原来咋地还咋地。

单就货币来说,满清还真任性不了。

明末货币
世界货币发展史上,中国很独特,一直使用贱金属(铜)作为币材,宋朝甚至用铁钱和纸钞。这跟中国的金银铜储量不多有关。

贵金属金银因为本身有价值一直作为财富的象征,白银量少,在明朝以前的货币市场上很边缘化。钱穆在《中国经济史》中认为黄金用于宗教的用途后更为稀少,基本退出流通。

宋朝的交子制度非常类似于美联储,可惜没能再往前走出关键的一步,留下中国货币史上的重要一问。

在金属货币时代,货币的发行量受到矿藏量和开采量的制约,货币发行量不能适应可交换财富的增长,通货紧缩是普遍现象。这里面隐含的经济规律就是:如果一个朝代没有足够的货币供应量,经济不可能繁荣。

盛世,是每个皇帝都追求的目标,能不能达到,并不由皇帝说了算,根子上,由有没有充足的货币决定。除了作死的特例以外,一般来说,通货紧缩,是古代皇朝衰亡的导火索。

哥伦布生活在一个世界性的货币短缺时代,他的冒险远航,动机就是寻找财富。地理大发现和美洲银矿的开采催生了贸易全球化,白银直接带来了世界的第一次普遍繁荣,并为工业革命积累了原始资本。

中国的明朝在这个过程中因为处在贸易链的顶端,丝绸、瓷器、茶叶为中国赚到了巨额的贸易顺差,输入的白银正好满足了中国对货币的巨大需求,推动中国经济蓬勃发展,而白银自然也成为了明朝的本位货币。

金属货币类似于世界货币,被各国承认,遵循货币自身的规律,就算皇帝也不能改变。比如朱元璋就任性地不准白银流通,然而实际上根本禁不住。1436年明英宗登基就“驰用银之禁”,结果白银在明朝泛滥。

满人入关以后,全盘接受了明朝遗留下来的整个货币体制,市场上流通的货币是铜钱、白银(包括银两和外国银元)。

在明朝,白银并不是朝廷发行却能广泛流通成为本位币;清朝初建,甚至连新的货币都没有发行,直接使用了明朝的钱。

很神奇,两个历史上最专制的朝廷,用的都是别人发行的货币。金属货币,跟国家主权关系不大。这就是货币的力量。

掰扯一下当时的货币:铜钱和银子。

铜钱
中国货币从秦半两开始就统一为铜本位制度,金银和其他珠玉财宝虽然也有货币的价值功能,但一般不进入日常流通。铜钱的币材是铜、锡合金,自带青铜文明的门风。

铜钱也叫制钱,外圆内方,每枚重一文,最早是唐朝武德四年铸造的“开元通宝”,后世就叫这种钱为通宝钱,也叫元宝。

世道无论怎么变,铜钱就是老百姓心目中的钱。并且,即使改朝换代了,前朝的铜钱照样在市场流通,老百姓照样认账。这个逻辑也很好理解:老百姓认的是铜钱的材质成色,谁发行的并不重要。

清朝顺治元年(1644年)开始铸造铜钱,算是首次发行清朝货币。实际生活中流通的货币主要还是明朝的铜钱。顺治三年(1646年),清廷一度禁止使用明朝铜钱,但和朱元璋禁止白银流通一样,效果不佳。

想想袁世凯发行的银元“袁大头”,在民间流通多少年?政权更迭根本不影响它的流通,它甚至还可以升值。这也是金属货币的特点,政府既然不能独享铸币权,同样也不能禁止流通,它还不跟政府共存亡。

铜钱是当时的本位币,单位是文,一枚一文,没有辅币。文,既是铜钱的基本单位也是最小单位。日常生活就这么用,可见当时物价极低。

大额交易怎么办?铜钱中间有孔,用绳子串起来,一串1000文,或者叫一贯、一吊,都行。出门带盘缠有点麻烦,背在身上得多累?咣当咣当响,等于告诉大家:来抢钱啊!

另外铜钱贮藏也不容易,“家财万贯”形容富有,真有一万贯,怎么放置都不省心。

出土的铜钱

铜钱的铸造也就是货币的发行,官方铸造和民间私铸,时间长了都会掺假。货币流通过程中的规律,一定是劣币驱逐良币,良币被存储起来,劣币反而充斥市场。这种现象加剧了通货紧缩。

铜钱到后来市面上就有“十足钱”和“九八钱”。民间处理方式也很直接,九八钱换十足钱,每一千文要多给20文,把成色上的差异用数量补平。

中国的铜主要依靠日本进口和云南自产。同时,中国作为宗主国,各藩属国的朝贡贸易中,铜钱是进口的重要一项。东南亚的贸易模式是用美洲白银、日本的白银和铜来换取 “中国的铜钱、丝绸、瓷器和其他工艺品”。①

铜本位下,铜钱紧缩,甚至连铜都变得稀缺。雍正三年,清廷甚至不允许百姓使用铜制品,“惟一品之家,器皿许用黄铜,余著遍行禁止。” ② 

到清朝中后期,通货紧缩加剧,出现严重的“道光萧条”。制钱越来越少,咸丰年间不得已铸造当十铜钱,等于将币值翻了十倍。仍然无法缓解钱荒。当十之后,清政府不解渴,居然铸造了当五十、当百、当五百、当千的大钱。奇妙的是,这么些铜钱就像石沉大海,发行之后不见踪影。

咸丰年间河南宝河局发行的当千大钱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铸造发行没有孔的铜元替代铜钱,一枚铜元等于十枚铜钱。无孔的铜元诞生,宣告了有孔的制钱终结。

白银
只说铜钱是本位币,白银不服。是的,1600年以后,白银崛起,也成为明朝的本位币,并完整遗传给清朝。可以理解为当时的货币有两个本位币:白银和铜钱。经济学术语也叫:银铜复本位制。

两个本位币啥意思?就是老百姓的钱包里面有两种钱,银子和铜钱。

中国的丝绸、瓷器和后来的茶叶这些“奢侈品”出口的同时,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几乎不需要国外产品进口,这样,要买中国货,拿白银来。欧洲、日本的白银开始大量输入中国。

《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的作者弗兰克(Frank,G)经过认真研究,发现明清的海禁并没有使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受到严重影响,从1550——1800年的两个半世纪里,中国从对外贸易中的顺差里获得了大约6万吨白银,占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③

明朝禁海、清朝闭关?说明官方文献记录至少存在以偏概全和夸大其词现象,往往把朝廷政策和官员汇报作为史实存档,以体现政令通畅的政绩。

实际情况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江湖自有一套生存法则。在钱的驱动下,各藩属国的朝贡变成了带货,沿海民间贸易以各种方式糊弄朝廷,甚至有的商人化身“倭寇”,以日本海盗形式控制了中国海域到东南亚的贸易。郑成功的父亲就是其中的一位带头大哥。

这些流入中国的白银,弥补了通货不足,“促成了16世纪至18世纪明清两代的经济和人口的迅速扩张与增长。” 

这个时期,不仅中国,世界贸易体系中的参与国基本都实行了银本位。本来高大上的白银象黄金一样作为财富贮藏,到这时自降身价,变身为百姓钱包里的流通货币。

世界贸易一体化带来的通货输入促成了中国的明清经济大繁荣。这并不代表明清的皇帝有多圣明,相反,明清皇帝们恰恰是这一趋势的阻力。由于他们的闭关锁国,导致中国在这场全球化的贸易竞赛中落后,晚清巨额赔款赔掉了几百年的白银顺差积累,丧失了中国丝绸、瓷器、茶叶等产品积累起来的资本优势机遇。一手好牌被打得稀烂。

如果实行开放的国策,善用进出口比较优势,抓住贸易顺差机遇,世界历史将被中国改写,哪来的晚清落伍?可惜。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等国家的兴盛史说明:贸易富国、开放强国。

明清时期出现的人口和经济总量增长,如果没有同步增长的货币支撑,经济会迅速出现危机。现代人一般都害怕通货膨胀带来的物价飞涨,不容易理解通货紧缩的可怕。明朝灭亡、道光萧条基本原因都是通货紧缩。

有一点很奇怪,白银作为流通的货币,历来并没有被官方铸造成货币形式,而是一直以银块、“银锭”的形式流通。五十两一锭的银锭,后来也有二十两、十两一锭的银锭,因为价值太高,只是用于大额贸易和官府记账。民间买卖使用白银按重量论价值,按两、按钱收付。

宋朝银锭

明朝银锭
 
光绪年间银锭

中国可以把铜、锡精细铸造成铜币,而白银作为货币的过程,太过于简单粗暴。

除了重量,纯度也是影响白银价值的重要因素。在外国白银进入中国以前,中国的白银叫纹银,限于当时的冶金水平,银两铸造成银锭以后表面有纹,所以叫纹银。

纹银并不是纯银,据分析,纹银大约含银为935.374‰,换算成足银需要每百两加六两,这样,足银含银就是991.5‰;如果纯银按1000‰计算,足银换算成纯银还需要每百两加0.91两。④

到明朝后期,“每户人家都拥有剪银片的剪刀和称银子重量的秤。18世纪初,用称重的银结算交易在扬州非常普遍,民众将银片剪成小片,小的可以用来买菜。” ⑤

那时候花钱该有多麻烦,除了带一堆银块,还要带上专用剪刀、戥子,在找零时反复地剪和称重。剪下来的一块银子、一角银子,后来习惯性变成货币的单位:一块钱、一角钱。

毕竟民间这种自行裁量货币价值的方法很麻烦,乾隆通宝发行以后,民间慢慢更多地使用铜钱,使用剪刀和戥子称量银子的人越来越少。

白银从日常交易中退出,但在官方的税收和贸易的记账中,白银牢牢把握着统治地位。清朝货币体制像是患上了人格分裂症,银本位体现在官方支付中,铜钱活跃在民间交易中,似乎充当了白银的辅币角色。

银元
清朝初中期,慢慢取代碎银子的还有一个货币:银元。

贵金属作为货币,西方习惯于制造成便于计数和携带的圆形币,因此外国银币流入中国后也被称作“银圆”。一枚银圆中国人叫一圆,币值根据含银量与银两折算。

从明朝开始,对外贸易中就开始接受外国银元。既然是纯银铸造,自然就可以在中国流通。银元好比外国人帮助中国切割好的等量白银,成色、分量俱佳,渐渐从沿海流向内陆。成为清朝事实上的第三种货币,到晚清取代银两和制钱,成为唯一的货币。

道光九年(1829年),皇帝在上谕中说到“有粤洋通市番银夷钱行用日广,闻有大髻、小髻、蓬头、蝙蝠、双柱、马剑诸名”,这是外国银元见于官方文件的最早记录。其中“大髻、小髻、蓬头、蝙蝠、双柱、马剑”都是指的外国银元的形象。

大髻、小髻是西班牙银元的俗称。因其币面所铸人像之发髻大小不同,如查理第三和查理第四的人头像发髻皆较大,遂俗称为“大髻”,其小者则俗称“小髻”。西班牙银元又因为铸有“双柱双地球”,又称为双柱。

蓬头是一种美国银元的俗称。1794年美国发行的一种银币,图案中神像美国钱币学界称为flowinghair,意为“披发”,中国俗称蓬头。

荷兰银元上面铸造有洋人骑马持剑,故称马剑。墨西哥银元正面是一只站在仙人掌上的鹰,故叫鹰洋,俗称蝙蝠。

上图为西班牙银元的正反面
 
上图为荷兰银元马剑

上图为美国银元

上图为英国站人洋

上图为法国坐洋
 
上图为日本龙洋
 
上图为墨西哥鹰洋

墨西哥银元成色为900‰,每枚含银七钱二分。刚开始流入中国时,钱庄鉴定以后在银元上面打上印记,可以看做是担保。

这时候的银元,中国人使用时基本上还是当做银块来使用,按重量和成色计算价值。

外国商人的贸易活动主要使用本洋和鹰洋结算,带动中国的丝绸业普遍使用银元。特别是上海开埠,大小商业都已西班牙银元交易。这样,由外商到中国商人,由沿海到长江流域内陆省份,外国银元成为中国的主要通货,由按重量计价过渡到以“元”计价。

由于墨西哥银元所代表的外国银元成色稳定、数量巨大,很快畅通全国。同时期清政府各个官钱局铸造的各种铜元因为质量不齐,反而只能在部分地区流通。外国银元逐渐成为中国货币市场主要货币。铜钱既然逐步消失,铜元又无法与银元抗衡,银两成为记账单位,银元时代水到渠成。

到清末,市场流通的外国银元主要有六种:墨西哥、西班牙、香港、印度、美国、日本。墨西哥银元因为鹰形图案又叫鹰洋,西班牙银元又叫本洋,香港银元又叫站人洋,美国和印度银元流行时间短,香港银元和日本银元限于南方流通。

据当时度支部统计,宣统二年外国银元在中国的流通两达到11亿元,和中国银元一起占到近代中国货币总量的一半以上。⑥

光绪十五年(1889年),广东设银元局,开始仿造外国银元铸造中国银元,元角分的概念逐渐被中国人接受。几经波折后,到清末,中国本位币统一为银元。

清朝承接的货币体制其实还不错,毕竟顺应了世界贸易一体化的大势,所谓银铜复本位制其实是白银进入挑战铜钱,银元也体现了经济的开放性。清朝至少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收复台湾以后,外贸更为活跃。继续流入的白银帮助清朝建设了康乾盛世,白银和铜钱支撑着帝国的钱袋子。

可惜的是,清朝比明朝更为保守,在保持出口导向型的经济模式、在外贸顺差的资本有效利用、在顺应金融创新等等方面,帝国都毫无作为。晚清以后,外币自由进出套利,金融成为一根绳索,最终把清帝国拉上了绞刑架。

参考书目
①③《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德)弗兰克(Frank,G)  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  143页、208页
②章宗元《中国泉币沿革》,《中国货币史研究二种》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  5页
④《钱业簿记》刘昌宪 刘昌瑞  长沙宏文社 民国三年 138页
⑤黑田明伸《中国货币史上的用银转变:切片、称重、入账的白银》,《中国经济史研究》2020年第1期
⑥熊昌锟《良币胜出:银元在近代中国市场上主币地位的确立》,《中国经济史研究》2018年第六期

5年,经管之家公众号6500篇文章,

这里是丰富而全面的经管知识库+财经百宝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