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格非:文学中的“故乡”是个大课题

 江山携手 2018-12-29


原标题:文学中的“故乡”是个大课题——深圳读书月重头戏读书论坛启动,首场嘉宾请来知名作家格非。

昨日下午,第十七届深圳读书月的重头活动——深圳读书论坛在深圳图书馆五楼报告厅正式拉开帷幕。今年深圳读书论坛的年度主题是“阅读,走向未来”,首场活动邀请知名作家格非做了题为“重返归乡之路”的演讲。论坛由深圳读书月组委会办公室、深圳出版发行集团共同主办,深圳市阅读联合会、深圳市全民阅读研究与推广中心承办。

作家格非应邀做客今年读书论坛,首场开讲

 

“归乡”的过程一直在发生

归乡、还乡(或叫思乡),以及中国现代小说里面的返乡之旅,是格非在昨天讲座上主要讲解的三个概念。“归乡是现实生活中经常会发生的经验,但是这个概念为什么对我来说这么重要?”讲座伊始,格非首先分享了自己的一段个人经历。他坦言,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思考故乡这个概念。而这缘于母亲在他幼时经常“闹腾”回故乡,却用不了三四天主动又回到夫家。如此往复的归乡之路,对格非影响很大。及至16岁第一次走出家门到了上海读大学,格非终于有了很强烈的怀乡感受。“作为一个乡巴佬,带着16年的经验,突然要面对一个现代化的城市,那种恐惧是非常非常大的,所以我把每次回家看成非常大的节日,回老家说话烦恼都没有。”

到了上世纪90年代,他发现自己有了一个惊人的变化。“我突然发现我不想家了,而且我对家乡感到厌恶,我发现农村已经没法让我待下去了。到了2000年以后,我每次回家,虽然也回去看父母,但是我不愿意住在家里,我一定会住在宾馆。为什么呢?我不太愿意每天听我母亲,听我父亲,听我那些亲戚,听我的弟弟他们跟我讨论钱的问题,讨论各种忧虑,讨论各种各样的事情。我突然发现,中国的变化之大,已经使得乡村的面貌变得面目全非,不再是一块寄托我们梦想的地方。以至于乡村系统的单一状况,远远超出了城市。”格非感慨,现在回家成为他一个很沉重的负担,“今天让我重读鲁迅先生的《故乡》,我会非常有感触,这个故乡对鲁迅来说意味着什么?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课题。”

格非表示,从他个人的经验以及母亲的经验来讲,“归乡”的过程一直在发生,但它并非僵持不动,而是一直在变化。“不管是我母亲也好,我也好,实际上我们俩的价值观是一样的:故乡你是回不去的。我之所以会不断地回到老家,实际上原因很简单,是因为我对现实感到不满,我在上海生活得不够舒适,我对这个生活感到非常恐惧。这种归乡的意图,实际上不表明别的,不表明故乡就比上海好,而表明的是它只不过是一种对于现实境况感到强烈不安的一种症状。所以,我母亲反复高频地不断返乡,也不表明江北风土真的比江南好。”格非强调,这种“归乡”已经涉及到了另外一个概念,即“还乡”。“我母亲实际上不是归乡,她是还乡,甚至说是思乡。”

 

归乡和思乡是不同的概念

在格非看来,归乡和思乡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归乡是一个物理行为、日常行为;思乡是一个哲学活动、文化活动,是一种我们永远失去了某个我们曾经认为非常美好的存在,我们要不断地回去。“中国的文化史很有意思,孔子及其以后都有一种哲学,西方人是不断往前看,中国人是不断往后看,越往后越好。归乡和怀乡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怀乡一定是从文化上来重新寻找东西。”格非认为,正是因为我们今天归乡不可能,而怀乡让我们很多的人往后看。“但是也有更多的人,他连往后看的能力和意愿统统都没有了。”

谈及现代小说里的返乡之路,格非特别提到乡土文学。“1949年以后,乡村文学反而成了大众。中国的城市小说就那么几部,大部分是乡土小说,一直到莫言,这个过程我觉得今天需要反思。我们今天中国乡村概念面临终结,可能要面临城市化,但是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它的载体是乡村。我们到了城里以后,我们怎么来建立这种文化上的认同?我们怎么来回到文化上的故乡?”格非认为,今天重新思考乡村的文学,应该从郁达夫、沈从文、鲁迅等人的作品寻找思考和借鉴。

                                                (深圳商报记者魏沛娜/文韩墨/图)


原文链接:http://www./xinwenkuaibao/22813.htm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