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苏州有名的寒山寺,据说建寺之前,因寒山子曾在此结庐而得名。唐代诗人张继的题诗《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使得寒山寺成为家喻户晓的一所名胜。
后来这首诗风靡日本,日本人伊藤博文在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赠寒山寺一口巨钟,以至于吸引许多日本人络绎不绝前来观赏。日本岛田翰还刻有《寒山诗集》,并为之作序,向日本人介绍寒山及其诗作。
近代作家钟玲在她的《寒山子研究》一书的序文提到:她留美期间,正是美国嬉皮风潮盛行的时代,许多美国嬉皮都会背几首寒山子的诗,甚至几乎奉寒山子为祖师爷,使她甚感惊讶,因此决定返国后研究寒山子的诗集。
南宋另一位重要的诗人陆游,虽有爱国诗人的封号,却也因与前妻唐琬题壁《钗头凤》寄情,道尽了世情的颟顸与薄恶,读来令人动容,也成了数百年来为人传颂不已的绝唱。
另外一个“红袖拂与碧沙笼”的有关题壁诗故事,也长期为人所乐道。故事来源于宋朝吴处厚所著《青箱杂记》:宋代诗人魏野,诗风清淡朴实,一生清贫,却又不愿出仕为官。他有一位好友,也是当时名诗人及政治家寇准。早年间,两人曾相偕游陕府僧舍,一时兴起,各在僧舍墙上留下了诗句。多年后,官位显赫的寇准突然怀念起魏野这位仍执意当闲云野鹤的好友,于是修书相约到曾一起造访的陕府僧舍去回味往事。两人在僧舍会了面。想起曾经一起在墙上留下了题诗,于是往僧舍墙上寻去,只见墙上一片密密麻麻的时人题诗,一时间还不甚好找。其中有一处被以精致的碧纱笼保护着,颇为醒目。两人趋前一看,竟是当年寇准的题诗。寇准在拊掌称善的同时,瞥见旁边好友的墨迹,竟然蒙上一层灰尘。正尴尬之际,随行的一位反应较为灵敏的官伎,用袖子轻轻把灰尘拂去。这个动作被魏野看见了,为了化解尴尬,魏野笑着说:“若得常将红袖拂,也应胜似碧纱笼。”言罢两人开怀大笑。这故事,道尽了世态炎凉,以及文人幽默豁达的一面。于是后人便以“碧沙笼”作为受人赏识、重视的典故。
宋代之后,题壁的风气逐渐消退,有一说是印刷术逐渐发达,文人不须靠题壁作为发表的平台。话虽如此,但出书在古代毕竟是一项大工程,而且所耗不赀,穷文人还是负担不起。所以陆陆续续还是有人以题壁发表诗文。
而近代最有名的题壁诗,当属郁达夫的《钓台题壁》:不是樽前爱惜身,佯狂难免假成真;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劫数东南天作孽,鸡鸣风雨海扬尘;悲歌痛哭终何补,义士纷纷说帝秦。其中尤以“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一句,常被现代人所引用。
不过,此诗虽名为“钓台题壁”,但恐怕不是真正题于壁上的诗。因为原题有序:“旧友二三,相逢海上……”乘船于海上,如何题壁?想必是作者向往古人题壁的随兴及意气吧?(来源:王东梅 检察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