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个有20多年“藏龄”的古钱币爱好者,有“丰富”的吃亏上当、“打眼”的经历,究其原因除“眼学”不济外,更重要的是“心学不足”。一名收藏者尽管他收藏热情高或是财大气粗,但他对所想要收藏或正在收藏的藏品,既无感性知识,又无理性基础,只能按图索骥,是是而非,岂有不上当受骗之理。这点我有深刻的体会。过去我曾买过一些“大名誉品”、“秦半两”、“一刀平五千”、“重轮大乾元”、“泰和通宝”等,自以为“捡漏”而沾沾自喜,随着眼学的提高,特别是订阅许多专业报刊、书籍,整天像小学生那样仔细阅读、对比,才知道这些全是赝品。回过头来翻翻箱里一堆“垃圾钱”,由于注意提高“心学”,竟然意外发现并非“垃圾”而是一个待挖掘的小金库。 早在八年前有友人送我一把清康熙通宝钱,其中包括一枚黑乎乎的“铜纽扣”。康熙通宝均为普品,铜纽扣也没引起我的注意,就扔在待查的破木箱里。数年前不经意地倒腾了出来,经细致辨认后,才认定是一枚外国古币,稍加清洗后图文依稀显露。此币为精黄铜质,露骨处金光闪闪,两面均为帝王像,手工锤打成型,惜铭文大多迷漫不清。我曾将其拍成照片,并在国内一家收藏刊物上发表,征询专家和识者意见以指点迷津,惜没有识者。因而只能依靠自己,我购买外国古钱币书籍,订阅报刊、查阅大量资料,并一一作了笔录。功夫不负有心人,多年努力终于解开了这枚“铜纽扣”的庐山真面目。 原来,此枚“铜纽扣”是一枚古罗马币。钱径2.53厘米,厚约0.16厘米,重7.8克,色泽金黄、包浆厚实,正面为一王者侧面半身像,头戴盔、顶饰羽、身着交领战袍,右手执一刀形武器(或为嘉禾),头顶中央有铭文(起初我以为字母为RAVN)。背面为一大一小两人,大者为王者像,头戴盔饰羽、着长袍、双手弯曲向上;左为一似在奔跑的人,中间有一圆球。铭文不清,左有一个“B”可识,右有一“P”字清晰。我曾携此钱到外地找专家,他们也只是认定是外国古币,但却无法断定出年代。 一次我从旧书摊上购回十多本《中国钱币》,仔细通读有关文章,其中1998年第四期70页刊登的张海云及陈志强的文章:《咸阳唐贺若氏及隋独孤罗墓出土的东罗马金币》和《咸阳隋独孤罗墓拜占廷金币有关问题》,茅塞顿开,纠正了我以前对铭文的读法。王者正面像头顶为PPAVI,而不是PAVI。PPAVI意为皇帝万岁。如果铭文清晰的话,全部铭文为DNIVSTINVSPPAVI。分解为三段:DN=Dominus Noster(我的主上)加皇帝名称、头顶上PPAVI=Perpeuus Augustus皇帝万岁。背面左边“B”字前应有字母O,组成OB,全文OBRYZUM,意为优质黄金或足金。这篇文章还说凡是打制币上有OB字样的均为拜占廷帝国铸币厂所铸,其他材质铸币则无。我用放大镜检查,这枚钱在B字前确有O字,只是清晰度差。据此我断定此币为古罗马钱币,色泽金黄压手,但未经权威检测单位化验,是金币还是铜币不敢定论。其次,背面我以为是“奔跑的人”,但实为东罗马首都君士坦丁堡的城标——“安淑莎”,其左手托球,球上还有一个小小十字架,四周铭文应为“VICTORIAAVCCCE”,意为“全胜的皇帝们”。现在此币尚有些疑团待解:此钱如是金币,7.8克似乎太重,查资料在我国出土的罗马金币大多为2-4克。如果不是金币而是精铜币,则不应在背面打上“OB”字样。以上为一孔之见,愿请专家指正。 编后:作者从“旧物”中淘出古罗马钱币,足以令观者称道。尤其作者主动搜集相关知识来鉴别古币价值,并推断出逻辑性严密的结论。这种孜孜不倦的学习、研究的精神,更让观者由衷的赞叹和敬佩。此外,本文结构严谨的推理论证过程,堪称一次宝贵的鉴宝课程,也将激励更多藏友深入地去探寻收藏的真谛。2010-11-2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