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经太极拳与简易太极拳二十四式在左右蹬脚,海底针,闪通背,云手等式子是基本相似的,那么为什么练习循经太极拳能循经,练简易太极拳不能循经?这个得看细节,除了云手之外,其他几个式子,从动作姿势来分析,他们是属于进阶的锻炼,就是说练他们想循经,得先把其他的功夫的练好了,有了基础再练才合适。而前面适合打基础的式子里,简易太极拳二十四式却多已经失真,没有了循经的内涵,所以练简易太极拳不能循经。 但是同样是练云手,因为一些细节的不同,功夫进展的效率也是不同的。循经太极拳的云手有“玉鉴中悬”一势,是权衡云手气脉平衡的功夫。这一势的姿势是一手掌心向上,托在小腹前;另一手掌心向前,手指向上,放于肩上头侧。鉴者镜子也,李真阳于《法镜垂仁篇》中言道:“古人造鉴,磨光以照物,水静以徹形,是照物象本真”。
此“玉鉴中悬”一势如手捧玉鉴,以观人,以照已。于姿势动作分析而论,两手一动,则下手气脉从三阴转为三阳;上手掌心转外一按,则引导气机从三阳经络的运化转为循行三阴。此种作为是人身真元之气阴阳互化之玄机,以壮真元之气矣。正如李师之所言“云手以手足并行为机,左右交替,阴阳互根”,久久行功,功夫深化则有“阴阳气脉,返还若一,犹玉环之循,如环无端,无有始终”之功力。 “玉鉴中悬”可以作为定式或桩功来练习,久站则能运化气机合于阴阳,真元日盛,丹田气暖。从实际功中的体会来看,云手在练习的时候,在这个姿势上会有一个自然的停顿,是为了让气机更好的交流周注。特别是于小腹中间手停顿的时间相对更长,这是因为手运行到小腹丹田之处时,体内会有气机流注丹田。正所谓“内有其质,外有其形”,内在的气机流注进入丹田会有一个时间,这样就会影响到外在手形出现停顿,这也是传统宗风中所说的形中寓法之理。而社会上就没有这种内容在里面,只知道不停的运转云手,丢失了这种衡定气脉阴阳循环的关键。当你注意到这个姿势,并且认真习练了“玉鉴中悬”定式,他的阴阳就得了平衡,如此方有阴阳互根之效,从而为最终太乙循经的如环无端,无有始终,打下良好的基础。
太乙循经之妙,显非常人所能体会。然古人所言“观其小效而验其大成”,由“玉鉴中悬”一势一动,稍有内力者即可于手指,足趾之端体会到这种阴阳气脉的交替循行。功夫有所进展之后,则有幽微气机慢慢相连,正合于书中所言“手足并行为机,左右交替,阴阳互根”之语,由此当可证太极拳循经之妙非妄语也。 太极拳的循经是需要体内的真元之气充足之后方可实现的,循经太极拳的动作姿势因为合于人体的气血循行,利于分经流注, 所以更容易启动内力,在行功中能更快的体会到真气在体内循行。因为他很好的启动了真气,相比动作已经失真的太极拳,他能更快的疏通经络,宣和气血,平衡阴阳,对于促进身体健康的效果更强,更有效率。
总的来说,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之所以能循经,是因为三点原因,一是他份属武当宗风,有小炼形,元明功的基础,可以疏通经络,壮实元气,因此能更快的循经;其二则是理念纯朴,遵循古贤遗风,一招一式精诚苦练,不以套路误人子弟。第三则是循经太极拳的每一个动作姿势都经过李兆生老师以自身为体验,一个个动作进行试验,体会阴阳气脉的循行是否平衡,历经辛苦方才定型。使循经二十四式太极有了新的生命,这个生命因为有了循经从而使武功参同修真,才又重新纳入了武当宗风一脉。古人所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此三者可谓是缺一不可,少了任何一环,都很难体会到太极拳循经的感受。 如喜欢此文,敬请关注,收藏,点赞,评论! 武当太乙铁松派代14代传人 武当先天太极拳代19代传人 凌霄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