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练有话说」“红衣主教”开始,今日迎来巅峰,篮球“速度”为什么越打越快?

 野田高梧 2018-12-29

你好,我是李霖,一名篮球青训教练。欢迎你关注「教练有话说」这个栏目,每周我会在这个栏目中分享我对于青少年篮球训练的一些理解,帮助打球的孩子了解篮球的“真相”与本质。


本文是该栏目的第10篇文章。


读史可以明今,了解篮球的发展历史,可以看懂篮球运动的趋势,给自己未来的篮球道路找到定位。这对于每一名爱好篮球、学习篮球的孩子来讲,都是必修课!


俗话说,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当今篮球发展的趋势,“小球的崛起,炮轰的盛宴”再恰当不过了。在当今的篮球世界,“快”成为了主旋律,谁能够打出快速的篮球,谁就更有可能拿到胜利。



NBA中,当初纳什时代的太阳队,如今的勇士、火箭队,都是这样的代表。国际赛场上,中国队也是吃了“快”的亏,亚锦赛上,相继被蒙古、台湾、菲律宾等以往根本不值得一提的对手打败。



“慢”与“快”的矛盾之争


事实上,从篮球运动创立之初,“慢”与“快”的问题就一直像一对冤家,是篮球整体战术体系中两组互为矛盾的元素。慢,指得是一板一眼打阵地战,力求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快,指的是打快攻,或打“攻防转换结合部”,趁对手防守还立足未稳马上进攻,得分更轻松。



这里,必须介绍一个概念:小球。什么是小球?小球,并不是指球的体积比平常的小,也不是场上都是小个子打球,而是一种打法,一种如今在NBA和国际篮坛盛行的风格。


可以称为小球的球队,该队中球场上肯定没有具有统治力的中锋,因此全队基本上不打慢节奏的半场进攻,如果必须得打半场进攻的时候,球场上的五名队员位置比较散开,多利用传球、挡拆、跑位来制造出投篮出手的机会。对于小球打法,有个比较形象的名字:跑轰,一边跑,一边轰(投篮),很形象



NBA第一次快慢之分


NBA历史上第一次有了明显的快慢战术之分,是乔治·麦肯的出现。


乔治·麦肯是NBA历史上第一个超级巨星,活跃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篮坛。在职业生涯的前三年,麦肯场均得到28分,连夺三个得分王。在那个场均得分只有80分上下的时代里,这样的统治力几乎是毁灭级的,而如何对付他也就成为了摆在所有人面前的问题。



结果,各球队想来想去,发现通过降低节奏甚至拖延比赛时间的方式,是限制麦肯的最有效方法。1950年11月18日,活塞队用一场比分只有19-18的比赛成功限制了麦肯,并赢下了比赛,创下了NBA历史单场最低分纪录。


那时,NBA还没有现在进攻时间24秒的规定,因此才导致这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极端情况出现。结果,其他球队对类似战术的效仿,让联盟的场均得分连续下降了三年,比赛观赏性极差,球市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为了杜绝类似的“恶性”比赛出现,联盟增加了进攻时间24秒的规定,人为提升比赛速度。



全联盟异类:红衣主教与他的凯尔特人


而在全联盟都在试图降速的大前提下,50年代的奥尔巴赫和他波士顿凯尔特人却成为了全联盟的异类。这个被中国球迷成为“红衣主教”的教练,在执教的早期,是一个标准的跑轰狂徒。



在奥尔巴赫看来,想要限制大个子的发挥,最好的方法不是降速而是提速,他认为,小个子球员在篮球场上优势在于速度与灵巧,因此在攻防转换中尽快提速,制造局部多打少的快攻,反而能让大个子在阵地战中的优势化为无形。同时,他还坚信,“传球总是比运球快”,他要求球队后卫在快攻中,少持球,多传球。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一战术思路正是日后所有跑轰球队都遵循的基本原则。而遵照这一原则的凯尔特人从1950-51赛季开始,连续6个赛季成为联盟场均得分最高的球队。在得到传奇球星比尔·拉塞尔后,奥尔巴赫依然没有停下跑轰的脚步。利用拉塞尔的身高和篮板优势,抢下篮板马上发动一传快攻,这种进攻方式,非常高效!



按照原凯尔特人队球员、NBA传奇教头唐-尼尔森的回忆:“整个联盟都未曾见过我们施展的这种进攻套路,那么结果也是毋庸置疑的。我在凯尔特人效力了11年,我们拿下了4座总冠军奖杯,期间只有1个赛季输掉了超过40场比赛。我们的进攻由对手的投丢或失误发起,然后就会用轻松的得分将他们击败。


1980年,凯尔特人队从勇士队换回了新锐中锋帕里什和大前锋新秀麦克海尔,这两人与日后加盟的拉里-伯德、比尔-沃顿组成了80年代凯尔特人的梦幻前场。


内满是优秀内线大个子,凯尔特人已经没有必要满场疯跑,他们逐渐变成了一支靠半场阵地的慢速球队。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优秀内线撑腰的情况下,教练们多半不会选择跑轰,因此那个年代的跑轰,其本质是一种替代战术。



离经叛道的“老尼尔森”


而作为奥尔巴赫的弟子,唐-尼尔森在成为主教练之后,基本继承了老主教的跑轰思想,不同的是,唐-尼尔森的替代方式相比之下更加疯狂,他的跑轰战术不仅速度更快,而且开始打乱篮球固有的位置要求,让比赛的节奏变得风驰电掣。就是从那时起,“组织中锋”、“大个子投三分”等现在时兴的概念,被他发明并应用到了比赛实战中。


他觉得篮球关于位置的定位太过死板,跟不上新生代球员的特点,于是开始开发所谓“组织前锋”的概念,结果雄鹿队的保罗-普莱西和马奎斯-约翰逊就成为NBA最早的一批试验品。



同时,他将队中身高2.31米的波尔练成了外线炮台,频繁进行外线投射,把身高2.01米善于抢篮板的小前锋罗德-希金斯当成为了球队出场时间最多的“内线”。后来,他到了小牛队担任主教练,频频将大前锋诺维茨基顶上中锋位置,提高球队的速度。他也将这种战术思想拿到勇士队使用,那时是奥尼尔、姚明盛行的年代,但勇士队的跑轰却独具风格,经常能以弱胜强,并在季后赛创造了“黑八奇迹”。但在当时的篮球人看来,他的这种行为过于离经叛道。


然而,尼尔森的这种抛弃了“位置”的跑轰,也有很大的防守弊端。诺维茨基打中锋可以用投射把对方轰爆,但自己的篮下防守却也同样是漏洞百出,错位跑轰并没有被广泛使用,更多只是被其他球队当做一种变招,偶尔使用。篮球比赛的主流,还是依靠内线高度,打阵地“慢”战。



小球的崛起,跑轰的盛宴


2004年,著名教练德安东尼加盟太阳队。他借鉴了韦斯特海德创造的“7秒战术(从发球、接球、投篮,全程不超过7秒)”,同时做出了一定的修改,他将球队的球权更多的交到了纳什的手上,并将他在欧洲接触到的V字型快下移植了进来。



结果这套战术的效果就是太阳队的三分球数量发生了爆炸型的增长,在2004-05赛季之前,NBA历史上只有两支球队曾经单赛季三分球出手超过2000次,而太阳却连续两年做到了这一点,而且他们的三分数也达到了创纪录的单赛季800记级别。


当时正值斯特恩修改NBA的吹罚规则鼓励进攻之际,于是太阳队的三分跑轰在联盟中带出了一大批跟风者,然而因为当时联盟球员的平均投射能力无法达标,加之防守水准的提高,以至于这些跑轰球队大多死在半路,没有取得多少成就。


然而所谓厚积薄发,随着太阳跑轰这股风潮,几年之后NBA的平均三分投射能力得到了巨大的发展,2013-14赛季时,联盟已经有7支球队能做到单赛季2000三分出手。同一年,热火、马刺连续依靠小个变阵的胜负手夺冠,这两年的勇士更是集各家之所长,用疯狂的小个阵容逆袭,彻底颠覆了跑轰不夺冠的伪定律,如球队助教金特里所言:勇士队为跑轰彻底正名!




看完今天的文章,您是否对本期的问题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呢?如果您还有任何疑问,可在下方留言区提问,我会及时为您解答。





RL左右篮球训练营

做好青少年篮球教育一件事


专业 | 有趣 | 团队 | 成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