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春“王妃”身份探遗

 快乐老年435 2018-12-29
探春“王妃”身份探遗

作者

古风

探春最终的悲剧命运是远嫁,这是大部分红学读者的共识。但是探春是如何当上王妃远嫁的呢?120回的《红楼梦》写了探春嫁给了镇守海门总制周琼的公子,而87版《红楼梦》的剧情是探春被南安太妃认为义女,以宗室女的名义和亲去番邦当王妃。笔者认为这两处的推测都有待商榷,探春最终的结局按照花签的伏笔确实是当了王妃,但是她最初的和亲身份是大臣之女作为女官或者媵妾身份陪嫁的。

关于探春的出嫁种种事宜,可从书中第七十一回起慢慢整理出作者埋下的线索。先是贾母过寿时,前来贺寿的宾客:

南安太妃……又问众小姐们,贾母笑道:“他们姊妹们病的病,弱的弱,见人腼腆,所以叫他们给我看屋子去了。有的是小戏子,传了一班在那边厅上陪着他姨娘家姊妹们也看戏呢。”南安太妃笑道:“既这样,叫人请来。”贾母回头命凤姐儿去把史、薛、林带来,“再只叫你三妹妹陪着来罢。”

这里南安太妃提出要见见贾府众位小姐,有两种可能性:一,只是礼节性见面,打赏后辈。二,这种见面服务于某种目的,别有深意。那么到底是哪种呢?从贾母的反应来讲,后一种猜测不无道理。

探春“王妃”身份探遗

这次见面,贾母叫了五位姑娘见太妃,四姑娘位是别家的孩子,不仅是他姓之人,而且史湘云在前文早就相看人家,婚事几乎已经确定;宝琴是将要嫁入梅翰林家的女子;黛玉身体素来是病弱不堪一望可知;宝钗文中也提到她亲名达部入京参选的事情一直没有下文;只有探春是贾府的小姐,而且性格聪慧,身上也无其他牵绊。如果只是普通见客,贾母虽然对诸位孙女喜爱度不同,但是对这几个位孙女都有慈爱之心,三春从小就是被贾母接手一起抚养,贾母亦曾在外人面前夸赞过惜春的才能,贾母此时不让迎、惜这二位小姐一同见贵客看似偏心太过,而邢夫人因为此事:

“且前日南安太妃来了,要见他姊妹,贾母又只令探春出来,迎春竟似有如无,自己心内早已怨忿不乐。”

累积满腹怨气也是有几分道理的。笔者以为,一向洞察人情世故的贾母此举并非是因为私心偏爱导致处事不公,而是她此时大概是已经看出南安太妃要见众姐妹是别有目的,而且目的不明祸福未知,迎春平庸懦弱,惜春年幼孤僻,只有探春精明强干,不管南安太妃目的为何,探春性格比起其他姐妹更合适应对种种未知。

那么南安太妃见众位小姐的目的是什么呢?有分析说是为了某些权贵说媒并且相中探春,笔者却以为此种说法不妥,南安太妃身份高贵,能劳动她说媒的也是中上层权贵之家娶妻的大事,姑且不计较探春庶女身份,如果南安太妃是以说亲为目的,无论是迎春、惜春还是探春,多一个人就让南安太妃多一份选择,也多一份和权贵子弟结亲成功的希望,贾母没必要将迎春和惜春排斥在外不让见客。后文也显示了南安太妃此来并非是说亲,南安太妃走后,第七十二回提到了探春的亲事:

“前儿官媒拿了个庚帖来求亲,太太还说老爷才来家,每日欢天喜地的说骨肉完聚,忽然就提起这事,恐老爷又伤心,所以且不叫提这事。”

第七十七回又提到:

“且又有官媒婆来求说探春等事,心绪正烦,那里着意在这些小事上。”

这两次的提亲一次被王夫人以贾政刚回来婉拒了,一次引得王夫人心绪烦躁,可见官媒提及的亲事并不如意,所以王夫人才不想马上应下,假设南安太妃是来替权贵相亲并且挑中探春,王夫人不会以种种理由拒绝此事。结合最后探春突然被挑中和亲,87版主创人员曾推测南安太妃是来挑选去和亲的姑娘,确实是很有可能发生的事。

探春“王妃”身份探遗

既然南安太妃是来挑选和亲人选,那么探春是以什么身份和亲的呢?一些读者以六十三回花签涉及的的伏笔:

那红字写着“瑶池仙品”四字,诗云:日边红杏倚云栽。注云:“得此签者,必得贵婿,大家恭贺一杯,共同饮一杯。”众人笑道:“……我们家已有了个王妃,难道你也是王妃不成。大喜,大喜。”

认为探春是以宗室女的身份一去就当藩国王妃的,笔者认为这段文字其实还可以分析出其他意思:一,众人以元春身份比拟探春,可是元春最初入宫并非是王妃而是一个女史,也就是女官,在宫中熬了数年,才“封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那么假设探春也是一样的境遇,那么她最初的身份就是陪嫁公主的女官或者媵妾,也是熬了很久才当上王妃的。二,书中的诗句伏笔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看字面意思,一种是看诗句紧接着的下一句才是抽签者的命运,譬如香菱的命运“连理枝头花正开”的下一句“妒花风雨便相催”才是她未来悲剧的写照。那么探春的花签同样可以做如此推论,高蟾的原诗词是:

“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

这首诗是高蟾写给主考的,整首诗真正悲凉之处在于最后两句“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天上碧桃”、“日边红杏”所以非凡在于其所处地势“凌霄”, 这正是“碧桃”在天,“红杏”近日,靠近皇权,方得“和露”“倚云”之势,又岂是僻居于秋江之上无依无靠的“芙蓉”所能比拟的呢?第三句中的秋江芙蓉作为取譬的意象,芙蓉是由桃杏的比喻连类生发出来的。虽然彼此同属名花,但“天上”、“日边”与“秋江”之上,所处地位极为悬殊,末句“不向东风怨未开”,话里带刺,表面只怪芙蓉生得不是地方(生在秋江上)、不是时候(正值东风),却暗寓自己生不逢辰的悲慨。但是最后的两句,说芙蓉花“未开”而非“不开”,这是因为芙蓉开花要等到秋高气爽的时候。又表现出一种自信和积极向上的态度,高蟾在作诗后的第二年终于蟾宫折桂,如愿以偿了,那么同样可以比拟虽然探春和亲出嫁时身份最初低微,但是最终也终于获得王妃的头衔,对于远嫁这种悲剧有了一丝暖心的代偿。

再结合原文进一步分析,七十回众人放风筝,探春的风筝是:

探春正要剪自己的凤凰,见天上也有一个凤凰,因道:“这也不知是谁家的。”众人皆笑说:“且别剪你的,看他倒象要来绞的样儿。”说着,只见那凤凰渐逼近来,遂与这凤凰绞在一处。众人方要往下收线,那一家也要收线,正不开交 ,又见一个门扇大的玲珑喜字带响鞭,在半天如钟鸣一般,也逼近来。众人笑道:“这一个也来绞了。且别收,让他三个绞在一处倒有趣呢。”说着,那喜字果然与这两个凤凰绞在一处。三下齐收乱顿,谁知线都断了,那三个风筝飘飘摇摇都去了。众人拍手哄然一笑,说:“倒有趣,可不知那喜字是谁家的,忒促狭了些。”

两个凤凰和一个“喜”字搅合在了一起,一起断线飘走。笔者这里推测一下,喜字指的是探春后来的婚事,但是一个喜字和两个凤凰搅合在一起,证明探春的婚事里卷入的少女并非她一人,而且是对方的凤凰逼近探春的凤凰两个风筝才搅合在一处,最后又有喜字风筝加入,那么暗示的意思是对方少女姻缘之事会连系到探春,最后两人一起在一桩婚事里共同远嫁。对方为主,探春为副,因而探春远嫁的身份最初并非是王妃而是女官或者媵妾。

探春“王妃”身份探遗

根据《中国古代和亲通史》记载,中国古代中原王朝出嫁其他政权的和亲公主身份主要有11种,大体来说以皇女、皇妹、亲王女、宗室女、宗室甥女这种真正自身带有天家血脉和亲的,都是对方比较重要,急需笼络示好的政权。而以外戚女、功臣女、少数民族女被封为公主、家人子、宫女、女妓等“冒充公主”和亲的,则根据对方的重要程度来选择和亲对象的身份。比方唐朝最初对吐谷浑和回纥有军事方面的援助需求和酬恩报德的意思,和亲规格都是比较高的。所嫁的外戚女其实是武则天的侄孙女,而功臣女仆固氏则因为仆固家族在回纥的影响力很大,所以她本身和亲回纥就表达了唐对这门亲事的看重。剩下的少数民族女被封为公主、家人子、宫女、女妓等要么是嫁给无足轻重的少数民族政权,要么是对方势力弱小请求庇护主动提及的和亲,还有一些例外比方吕后的阻挠让刘邦临时改变和亲对象,以家人子代替公主,或者如李渊刚起兵没成气候,直接以女妓笼络对方等均很罕见的例子。

探春此处和亲的对方身份如何呢?按照一些推测,这是朝廷战败和亲。《红楼梦》书中常作反讽语,比方前章刚刚颂圣“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后面就写了贫苦百姓的衣食无着:

“乌进孝忙进前了两步,回道:“回爷说,今年年成实在不好。从三月下雨起,接接连连直到八月,竟没有一连晴过五日。九月里一场碗大的雹子,方近一千三百里地,连人带房并牲口粮食,打伤了上千上万的,所以才这样。小的并不敢说谎。”

前文宝玉刚赞誉:

“幸得咱们有福,生在当今之世,大舜之正裔,圣虞之功德仁孝,赫赫格天,同天地日月亿兆不朽,所以凡历朝中跳猖獗之小丑,到了如今竟不用一干一戈,皆天使其拱手俛头缘远来降。我们正该作践他们,为君父生色……如今四海宾服,八方宁静,千载百载不用武备。咱们虽一戏一笑,也该称颂,方不负坐享升平了。”

后文就有了《姽婳词》:

“王率天兵思剿灭,一战再战不成功。腥风吹折陇头麦,日照旌旗虎帐空。青山寂寂水澌澌,正是恒王战死时。雨淋白骨血染草,月冷黄沙鬼守尸。……天子惊慌恨失守,此时文武皆垂首。何事文武立朝纲,不及闺中林四娘!”

依照这些线索推测,探春的和亲前提是朝廷战败,为了求和才提及的和亲政策。那么鉴于和亲的重要性,探春即使被认作南安王妃的义女(87版电视剧虚构剧情,书中未有此类描述),其真实身份只不过是一介嫔妃之妹、家族门庭日益衰落、且还仅仅是国公府二房庶女的出身,显然是不符合高规格和亲要求的,对方也不会轻易被这样打发掉,按照历史的规律,一般这种程度的和亲,加封公主身份的必然是真正的金枝玉叶含有皇家血脉的女郎,而探春充其量只能以陪嫁的身份参与到和亲事件中远赴番邦。

探春“王妃”身份探遗

历史上有无探春这种和亲方式的先例呢?存在大量的实例。自从春秋时期提出媵妾陪嫁制度以来,后世一直延续这种制度直到清朝,如唐朝帝女和宗室女下嫁都有一定数额的媵妾陪嫁,这些陪嫁有的因为公主死亡媵妾续嫁而称“公主”,而清朝规定凡是公主下嫁必有媵送,而蒙古等诸多王公贵族在娶皇家公主时,也纳这些陪嫁使女为媵妾。

中国古代和亲史上不乏有探春这种地位的陪嫁,例如历史上以“媵女”身份陪嫁宁国公主出嫁回纥的小宁国公主为荣王李婉之女,在宁国公主回到长安后接替宁国公主成为登里可汗的可敦(王妃),而柔然主斛律之侄步鹿真曾经建议说“女小远适,忧思生疾,可遣大臣树黎、勿地延等女为媵”,也就是让大臣之女做媵妾陪嫁。

如果按照文中伏笔,结合众位红学家的推测,可以推演出探春后面出嫁的大致脉络,以《姽婳词》中的恒王战败来隐喻朝廷战败。而南安太妃作为上层权贵,被皇家委以重任挑选陪同公主和亲的媵妾或女官。她在见过贾府还有其他权贵人家的诸位小姐后,挑中了出身没落国公府、父亲是中层官员,姐姐是宫中嫔妃,本身精明强干,志气高远,不卑不亢,深有主见的庶出女儿探春,认为她是最适合的陪嫁人选,提出让探春陪嫁要求。荣国府既没有胆量拒绝或者怨恨(说不定还认为是复兴门楣的一个机会),而探春本身的性格和胆气又足以担当远嫁他乡,甚至辅助和亲公主进行政治外交的重任。而探春在说亲的年纪,被和亲事宜打乱了和官媒磋商姻缘的机会,无奈的被迫以陪嫁的身份陪同公主和亲。后来公主在他乡死去,探春最终以自己的能力在此机缘下获得地位的提升做了王妃。


探春“王妃”身份探遗


“黑水茫茫咽不流,冰弦拨尽曲中愁。汉家制度诚堪笑,樗栎应惭万古羞”,虽然探春身在薄命司的册录中,但她以媵妾或者女官的身份陪嫁,躲过了贾府被最终被抄家家破人亡的悲剧,也从侧面弥补了她曾有过的“我但凡是个男人,我早走了,立一番事业,那时自有我一番道理…”这种遗憾,作者让探春这朵玫瑰花(谐音没归)和亲当王妃的最终结局,算是对她飘零异乡、终身远离故土、父母、亲人悲剧命运的一丝补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