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东方之后,国内教培行业新秀辈起,其中学而思是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之一。继而高思又起,而且是在两个已经上市的庞然大物的眼皮子底下硬是做起来了。 点赞关注办校参谋,为机构成长助力! 一时间,学而思、高思所代表的“理科培优”成了大家热议的话题,也成了行业内争相模仿的对象。甚至有不少人断言,全国范围内的“理科培优”浪潮即将席卷而来,二三四城市将会沿着北上广的路线层层下沉、复制,真的会是这样的吗? 对于这个问题,我有不同意见,原因如下: 第一,二三线城市包括更低级别的市场不是跟在一线市场屁股后边的简单复制。为什么出国机构与小语种培训在一线城市兴起多年也不见在小城市做起来?为什么当年的“1对1模式”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从一线城市燃遍全国? 可以确定的是,全国绝大部分的城市绝不可能成为一线城市,这也就决定了身处其中的教育行业必然有自己的特点:适合其特点的物种,必然一点就燃,不适合的物种,再等十年也是痴心妄想。 第二,在全国范围内做“理科培优”资源不足。 做“理科培优”需要大量的稀缺性的资源的,比如说“小升初选拨性考试”的政策性资源,学而思至今绝不进入没有小升初考试的城市,而从长远上看,这种城市只会越来越少而不会越来越多;还需要做示范性作用的优秀学子”这种资源更是名额稀少先到先得; 但更重要的是优秀的师资资源,学而思、高思的大本营是坐拥清华北大等一大批顶级学府的北京,每年提供了大量的优质廉价的师资资源,而这种资源,全国上下还能有几个城市可以复制?一个巴掌就能数得过来。一旦没有了优秀的老师团队作为支撑,还有多少家长会为这样的“理科培优”买单呢? 第三,“理科培优”式的“头羊营销效应”必不长久。 所谓“培优”,当然不仅仅只招好学生,因为好学生的数量毕竟有限,培优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好学生的示范作用而带动其他层次的学生也来报名,所谓“以培优带动补差”就是这个道理。但这其实是公办学校玩剩下的招数,每个城市的重点学校不就是这样“掐尖”的吗?时间长了家长也都明白了:不是老师高明而是学生本来就底子好,尤其是市场化运作的机制下,信息会更加透明,家长会更加理性,这样的“头羊营销效应”唬得了一时唬不得了一世。 1 理科优培是K12的下一个大风口 风口从来就不是靠追逐得来的,而是在风起之前就做了相关的预备。“理科培优”已经出现了一家上市公司,以及数家准上市公司,现在进入便是在追逐业已形成的风口。那么,下一个风口在哪里呢? 我在今年三月份发表的《产品进化论》中明确提出:“教培行业产品进化的总趋势是,从为大年龄段提供直接工具,进化到为全年龄段提供深度滋养!”从新东方到学而思,在“培训内容”与“年龄段”上体现了这个总趋势,目前理科培训甚至是全科培训的大气候已经形成,那么下一步的进化趋势是什么呢? 对于K12阶段来说,本阶段的孩子主要任务无疑是各学科的学习与考试。所以,完全离开学科的产品,在本模块里步履艰难,比如说“全脑学习”等。好的产品应该是能完成三层次功能的: 第一,能够促进学科本身的学习,为考试加油助力; 第二,真正提高学科能力而不仅仅是学科成绩,比如语文中的阅读与写作能力; 第三,通过特定学科淬炼提升那些一定绕不开的、并能受用终生的“元能力”。比如通过语文提升对零碎材料的概括能力,通过数学提升对复杂问题的演绎能力,甚至通过学习考试的各个过程提升学生的目标感、执行力及抗压能力等。 说得简单一点:就是做“考试学科的素质教育”。这种产品,在设计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第一,要面向绝大部分学生群体而并非一小群精英分子; 第二,把学习的“上瘾机制”的设计放在第一位,即要全方位激发学生的昂扬兴趣; 第三,要特别注重粉丝的培养与社群氛围的打造。 第四,对考试技巧的训练“常规化”而不是“专题化”, 对应试技巧的打磨需要“定量”而不是“定性”,就是说做考试技术的训练不要像一场家庭教育讲座一样光讲理念,而是放在学习的所有环节实实在在的训练具体的技术。 在这样的产品图景中:我们重点关注的不是少数精英的“示范”而是大多数群体的“上瘾”,在产品功能上关注的不仅仅是考试的过关还有学科综合素养的内化,在面对客户焦虑上,不仅解决终点焦虑(提分考学),更解决起点焦虑(学习动力),即便面对考试,更是将考试当作一项专业技术训练而并非学习内容的补充,实际上是更加大了考试成功的把握性(或者说最起码是家长的成功预期感)。 很明显,这样的“理科优培”(不是培优)面对的群体更广阔,功能更深撤,同时,解决的问题都是公办学校内解决不好或是解决不了的,所以这样的产品必将更有生命力! 2 “理科优培”新产品路线落地的道与术 “理科优培”可以简单解释为“考试学科的素质教育”,这是我们进化论团队根据对当前国内行业走向而提出来的新的产品模型。进化论这个组织从成立之初就是强调实战落地的,这也是我们的基因,所以,接下来,我们更深一层的谈一下这种产品的落地方略。 “理科优培”的产品重要支持点在于“上瘾机制”,将绝大部分学生不喜欢的学习内容变成他们喜欢甚至上瘾的,谈何容易?所以,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找到能学生上瘾的机制。 我们最终确定的模式为“故事机制”、“游戏机制”以及“类宗教组织”。 第一,故事机制。 爱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不喜欢学习也是孩子的天性。而故事机制就是将枯燥的学习内容放入故事的场景之中,让学习妙趣横生,引人入胜。新知识的引入可以只用学科上的典故、学科大家的轶事,知识的传授可以使用戏剧(或是评书)的策划层层悬念方式,知识的重复与再现可以使用分角色扮演,甚至作业的编排都可以使用各种小型的故事嵌入等方式。比如在一款初中数学学习APP“洋葱数学”中,就大量的使用了故事的机制来展开知识的传授,效果极好。 第二,游戏机制。 游戏机制的关键不在于嬉戏,而在于在游戏的过程的可操控感并且能够对游戏的成果做到及时反馈,早期的游戏即使制作粗糙(比如俄罗斯方块)却让人欲罢不能就是这个道理。在学习中将大的学习目标进行科学切片成几个阶梯性的小目标并设置好目标达成的反聩与奖励系统是将学习游戏化的关键。在这方面,国内的新东方做了非常多的有益的探索,其课下的数学作业的线上系统就是按上述原理制作的,学生使用效果极好。 需要强调的是,上述两项机制不是专门针对小孩子的,“故事机制”与“游戏机制”的作用是全年龄段的,高年龄段甚至成年人也会对自己感兴趣的故事与游戏如痴如醉,只是具体的故事场景与游戏类型不一样罢了。 第三,类宗教组织。 无论是故事机制还是游戏机制,都是从产品的课程层面进行设计的,但教育产品是具备社群性的,大家在一起学习的氛围与相互交往也是不可缺少的部分,好的学习社区内不仅会增加用户的体验好感,同时也会增加产品的黏性。对于“理科优培”的产品,我们完全可以基于学科而打造一个专业化的组织。 以数学学科为例,在我们学习环境中,我们可以设置诸多的大师画像(塑像更好),或者有关数学的名言、景观;在上课前后,我们按照事先定好的礼仪向大师行礼或是进行学科宣誓; 同学们之间有自己的数学名字,团队内部有自己专属的数学徽章,大家之间有专属的符号等,总之,使用这些方式,营造出一种专业、虔诚、神秘并组织严密的类宗教团体,大家进来就会被这种氛围感染,久而久之,会酿造出一种迷人的学科氛围。而这种氛围,不仅有利于在读学员的学习,也会大大提高学生对新学员及家长的吸引。 除了以上两大机制以外,还有三点需要注意: 第一,选择对学科有热情的教师。只有老师对学科有热情才能激发学生对学科的热爱,这 是所有“上瘾机制”的前提条件; 第二,注意系统的传授该学科的方法论。明白了学科的学习方法才能更深层次的感受高学科的魅力; 第三,考试技术的训练要全面且实战。“考试学科的素质教育”是在解决考试这一基本问题的前提下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科的综合素养,或者说是在对学科上瘾的基础上更好地解决考试的问题,所以无论如何,应对考试的功能不能丢,不但不能丢,还要做的更专业们更有效。 3 “理科优培”是为了解决当前行业内的主要矛盾 很多人都说,现在教育培训行业告别了“黄金十年”,进入了行业寒冬,但另外一方面,学生家长却为找不到适合自己的教育产品而发愁。行业寒冬是个什么鬼? 其实就是用户客户的需求变化了,卖方提供的产品却没有进化,而“理科优培”的观点是在产品进化的思路上在K12培训提出的一个切实可实施的方案。我们可以预测,未来K12的发展将不仅仅是在做“培优”还是“补差”的简单的二元徘徊,而是更加深入的将产品做细做精,更好地满足学生家长们的需求,甚至是超前的引导出行业内更加广阔的需求!来源:中国教育培训联盟 作者简介 大秦老兵,本名于亮亮 擅长领域:战略规划,营销模式,产品设计,销售团队打造等。 曾任大智教育集团招生总负责人任职期间帮助大智营收连续三年实现高位翻倍,实现5000万到1.5亿的飞跃创造了全国行业内令人瞩目的“大智现象” ; 附学而思发展史: 历史需要被经常提起,给大家传递更多正能量!!! 学而思80后新生代 7年做到美国上市发展历程 学而思培优以“让学习更有效”为使命,秉承“激发兴趣、培养习惯、塑造品格”的教育理念,不仅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更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学而思教育发展历程希望能让大家知道每一步发展历程。 学而思教育发展历程: 2016年“学而思”已经更名为“好未来”,并布局教育更多领域 2002年,四川大学毕业的张邦鑫考入北京大学硕博连读。像许多在校大学生一样,为了缓解经济压力,张邦鑫开始做家教赚点生活费。他在一个军队大院找了份家教,为在石油附小读六年级的学生杜扬辅导数学。出乎意料的是在张邦鑫的辅导下,数学成绩原本中等偏上杜扬连续三次数学考试都得了100分。 杜扬的父母看到儿子的进步非常高兴,在单位经常与同事聊起此事;军队大院的一些家长就也想让张邦鑫给他们的孩子作辅导,于是张邦鑫便找了间教室一起教了20位学生。 张邦鑫做一段时间家教后看到奥数有市场就想办个奥数网,便把自己家教的工作介绍给了同在北大读研的同学曹允东。曹允东在做了一段时间家教之后也看到了教育行业广阔的发展前景,便和张邦鑫商议一起开办一所学校。虽然张邦鑫当时在奥数网的收入已经够应付生活,但还是在曹允东所规划的蓝图的诱惑下走上了创业路。2003年8月28日,两人东拼西凑了10万元注册了一个公司,开始办起了课外辅导班--学而思。 因为没有获取办学资格所需的50万元资金、数千平方米办公场所、法人(校长)要有多年教龄、高级职等条件;他们只能采取挂靠朋友学校的办法办学,并要定期上缴管理费用,但是可以自主运营(但到2004时还是被工商局核查了一下,现在应该有办学资格了)。 学校成立后,第一期秋季班学而思就在租的写字楼里开了四个教学点专教小学奥数。张邦鑫此时已经不再教课,而是专心做管理,并着重培养自己的管理能力和对公司的战略思考。在第二次开课的时候,由于管理和服务跟不上,张邦鑫果断关掉了两个教学点,并加大力度完善其他教学点的管理制度,以保证教学质量;并对教师采取了近乎苛刻的考核制度。这样的风格也一直延续着,学而思没有采用按报名数量请老师的传统做法,而是有多少老师,就招多少学生,绝不多招。这样的举措为学而思的发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这样的教学理念让学而思的学员们成绩进步的很快,2004年在接受培训的不到200名的学员中有42人考取了人大附中实验班,有95%的学员进入了重点中学(能够有较高的重点中学入学率一直是学而思的一个品牌)。在小学奥数培训做成一定的气候后, 学而思又成立了初中部专门负责初生的教学工作(第一个被招聘入学而思并且后来表现优秀的刘亚超负责初中部的管理,两年后学而思就成为北京市最大的初中培训机构)。与之相对应,学而思还建立了中考网作为面向学员的窗口;另外还开通了作文网试水作为在线辅导。 2006年,学而思在取得了小学学员214人考入人大附中、学院公共英语一级通过率90.5%、获“希望杯”竞赛三等奖以上人数达58人的成绩后成立了高中部,并由合伙人之一的白云峰负责,在他的带领下学而思高中部也迅速打开了局面。 2007年,学而思5位老师被竞争对手挖走后,原本并没有想一定要把学而思做到上市的曹允东和张邦鑫等合伙人开始认识到:企业运营中不缺钱和融资是两回事;与投资人合作能够帮助和督促企业取得更好的发展,而且也能让员工对企业有更大的信心,认为自己的职业生涯更有前途,会更愿意留在学而思。半年后,资金并不紧张的学而思获得了它的第一笔千万美元的风险投资。 拿了风投之后的学而思步子开始迈的大了些。2007年学而思走出海淀,在东城、朝阳、丰台等北京其他区县;并且开始涉足家教市场,同时开通了家教网和幼教网。 2008年,学而思走出北京,在天津、上海、武汉建立了分校;并开发出整套虚拟课程软件系统,正式进入网络多媒体教学领域。2009年,学而思进步一开拓了华南地区市场,在广州建立分校。9月,获得了老虎环球和KTB4000万美元投资,完成了第二轮融资。 2010年9月29日,学而思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递交在美首次公开发售(IPO)申请F-1文件,将以'XRS'为股票代码在纽交所上市交易,拟融资1亿美元。这些80后的新生代,用7年时间完成了将每个大学生都会做的家教送到华尔街的历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