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砚收藏也有“石渠宝笈”

 RK588 2018-12-30


历代撰述砚史书籍者,不下数十种,然而,能有完整的砚谱纂述,当从宋代开始。早期欧阳修的《砚谱》,其内容虽只有短短七百余字,但记载了端石、歙石、青州紫金石、红丝石以及相州古瓦等砚石开采、色彩、砚材等资料。宋唐询所著《砚录》、宋米芾所著《砚史》、宋李之彦所辑《砚谱》等,皆作了详细的记录,而宋高似孙所著《砚笺》,更以砚材、色泽作系统介绍,如其卷一论端石,卷二论歙石,卷三专门记述各类砚材,卷四则记录各家对砚石的铭文、诗赋。至明代,文人对砚石的论述,更是繁多,最著名者当属明代洪武时期曹昭著的《格古要论》中的《论古砚》,以及明万历时高濂所撰的《遵生八笺》中的《论研》部分,皆是对砚石作了颇详尽的记录,作者将当时所见各式砚形加以描绘,使后世之人更能了解古代砚石的形制,也是开创图绘砚石的先河。综观明代以前各家,对砚石的论著,多偏向于端歙,尤其端石更多,可惜内容十之八九,皆大同小异,互相传袭,致有以讹传讹之误。虽是如此,但仍有可观之处。砚石经过此漫长岁月,自唐宋元明,一千余年时间,就理论而言,应有可观的留传,可惜时至今日,能观赏到唐宋名砚者,已不多见。


砚史的著述,到了明末清初,由于清代康雍乾三朝皇帝皆勤学好书,对书法艺术更是专精,促使当时士人上行下效,对翰墨点染蔚为风气,因而对砚石质材及制作更是精究,致使砚石尤其是端石、澄泥的制作,更加发扬光大,而砚史的著录,更是蓬勃发展,如清初高凤翰所著《砚史》、纪昀所著《阅微草堂砚谱》、唐秉钧的《文房肆考图说》等,皆图文并茂,叙述极为详尽,论其内容,亦各有特色,然总以私人收藏论著,不若官家之精。就砚史之著录而言,当以《西清砚谱》为冠。


《西清砚谱》编纂缘起,在清高宗乾隆自序中叙述:“内府砚颇多,或传自胜朝,或弆自国初,如晋玉兰堂砚、璧水砚,久陈之乾清宫东西暖阁,因思物繁地博,散置多年,不有以荟综粹记,或致遗佚失传,为可惜也。”于是在清乾隆戊戌年,即乾隆四十三年,乾隆命内廷翰臣、当时的大学士于敏中及梁国治、董浩、王杰、钱汝诚、曹文埴、金士松、陈孝泳等八人负责纂修,并由门应兆等人负责绘图,并定名为《西清砚谱》。


《西清砚谱》共分二十四卷,并以材质及时代划分:自卷一至卷六为陶之属,卷七至卷二十一为石之属,卷二十二至卷二十四,则列为附录,在陶之属中又分为瓦砚、砖砚以及澄泥砚,在石之属中又分端砚、歙砚、洮河砚等。而自二十二卷至二十三卷编入附录砚石,主要原因可能是当时编者以为如玉、瓷之类,虽曾在各家砚史中记载,然流传并不多,且不适用于翰墨。而红丝石之类,虽然诸家亦有大量记录,但总认为石质固属艳丽,可惜受墨较差,所以只能附录,而不收入正录之中。另外有部分因无法确认其年代者,亦被列入附录中,除此之外,尚有少部分石材较为逊色的砚石,也列入附录。乾隆时期的仿古作品,则收入第二十四卷,本卷共收乾隆仿古砚石三套,其中有存放宁寿宫的仿古六砚,存放淳化轩的仿古六砚以及另外一套仿古澄泥六砚。


《西清砚谱》古砚,留存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共有九十五方,以材质分,属铜雀瓦砚者,计有六方,砖砚二方,澄泥砚十八方,端石砚三十八方,歙砚三方,村石三方,松花石五方,红丝石二方,其他哥窑瓷砚、玛瑙砚、乌玉砚各一方,另外有石质无法辨认者三方,在附录中有存宁寿宫仿古六砚以及仿古澄泥砚中之一方。


《西清砚谱》为研究我国古砚史提供了极为形象与翔实的宝贵资料,是了解清宫所藏历代名砚概况及其流传经过的重要参考书。本文特精选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西清砚谱》部分古砚,以飨读者,共同感受两岸砚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一脉相承的文明。


汉代宋央宫东阁瓦砚

原存乾清宫,纵23.8厘米,横17厘米,厚3.9厘米。砚作长方形,覆瓦式,砚色黝黑,受墨处有多处淡色斑及墨迹,瓦质细腻轻清,砚面中央琢为砚堂,呈椭圆形,砚堂上方凹下为墨池,呈半月形,砚背满布葛麻纹的制造痕迹,砚北中央有阳文三行。砚面除受墨处及墨池外,满刻铭文,砚首上方为清高宗乾隆十年御题铭,楷书,有钤印二,另有乾隆朝臣梁诗正等人铭赞,而砚面左上角有篆书铭,在砚面右下方有篆字方印。


宋澄泥蕉叶砚

纵22.7厘米,横11.2-3.6厘米,厚2.3厘米。砚作蕉叶形,砚面周缘依叶形局部微向内卷曲,并阴刻叶脉纹理;砚背周缘作三叶重叠形,满刻叶脉纹理。砚面受墨处遗留墨痕,周缘阴刻叶脉纹理间阴刻楷书清高宗御制诗,阴刻楷书款“乾隆帝御题”,并阴刻篆文印“比德”。


清乾隆仿唐蔆镜砚

纵15厘米,横15厘米,厚2.1厘米,端石,《西清砚谱》云为歙石,并云:“案内府旧藏唐蔆镜砚本系歙石”。但就实物观之,此砚应属端石无疑,砚作菱花式,石色紫中泛青,砚堂平中如镜,周缘亦作菱花式,砚面外环琢深渠一周是为墨池,砚背周缘刻花瓣纹,有三足,中央上方横刻“仿唐蔆镜砚”五字,中心镌刻清高宗御题诗一首。


清康熙松花石甘瓜石函砚

纵14.6厘米,横9厘米,厚2.4厘米,松花石,色绿质润,具横刷丝纹,偶露白色石斑。全角雕作长形甘瓜,瓜体八棱,外壁浮雕枝叶瓜瓞,叶缘有虫蛀痕,极尽写生状。砚中剖为二,石函式,上下相扣合,合缝处为不规则凿痕。盖里光清而穹起,砚堂则平磨抛光,并以上方虫蛀水蚀处为墨池。砚背右方镌“康熙年制”四字单行篆款。此砚收入《西清砚谱》卷二十二。


清红丝石风字砚

纵12.2厘米,横7.7-12.2厘米,厚2.2厘米,《西清砚谱》云为:“临朐红丝石”,砚琢风字形,上窄下宽,色黄,全砚满布红丝斑纹,砚面宽平,受墨处缓缓斜下而成墨池,砚背平整,砚下方壁镌刻清高宗御题诗一首,款题“乾隆戊戌仲春月上瀚御题”,钤印一“太璞”。


宋哥窑蟾蜍砚

纵14.5厘米,横12.2厘米,厚3.7厘米。全器满布黑色或黄色开片,砚堂及圈足无釉,胎骨呈黑色,全砚作蟾蜍伏卧式,周缘上方凸起有若双眼,两侧似足,砚堂作圆形,色近赭黑,墨池作弦月形,砚背有圈足一道,露瓷胎,色紫黑,底中央凹雕篆书“永寿”二字,款题“乾隆御题”,钤印“德充符”。


宋旧端石松皮砚

纵14.2厘米,横9.5厘米,厚2.3厘米。砚作长方形,石理细润,砚色蕉白,间有火捺纹,全器刻老松干一段,砚面右侧刻松节。砚面宽平,砚背满刻松皮鳞纹,中浮雕凤首作振翅欲行之状,右侧镌刻清高宗御题铭一首,楷书“蕉叶白,松皮青,坚且润,廉以贞,出水岩,龙为晴,黍谷春,砚田耕”,款题“乾隆戊戌御铭”,钤印二:“乾”“隆”连珠印。


元澄泥龙珠砚

纵15.4厘米,横9.6厘米,厚2.1厘米。横砚体琢成蟠龙形,澄泥制,色黄泛紫色,砚面受墨处作正圆形,有如蟠龙抱珠之势,墨池正处在龙口,有呼风吐雨之状,砚背右侧刻御题铭一首“墨华吐沛时雨”,钤印“乾”“隆”连珠印,砚背作为龙腹,亦刻铭一首,计十六字,唯内缺一字。款署“鲁宣”二字,皆篆书,钤印一“仲圭”,按“仲圭”:系元吴镇字,善书画,此砚盖其所宝者。


清乾隆仿宋玉兔朝元砚

原存宁寿宫,纵10.4厘米,横10.4厘米,厚1.8厘米。歙石,砚作圆形,以弦纹相围而成砚堂,无墨池,石色黑,有罗纹刷丝及眉子细纹,砚首壁侧刻“仿宋玉兔朝元砚”楷书七字,砚背亦以弦纹一道相围,中刻一轮明月照大地,一兔作回首望月之状,周缘镌刻清高宗御题砚铭一首,款题“乾隆御铭”,钤印一“会心不远”。带紫檀木盒,盒盖面刻“仿宋玉兔朝元砚”七字。


明-清歙溪石函鱼藻砚



长9.6厘米,宽9.6厘米,厚2厘米。此砚系就天然石子,略加修整而成圆形,受墨处亦仅是略加磨制呈圆形,周环皆有雕琢痕迹,墨池刻作鱼形,砚盖嵌一玉鱼,与砚池形式相应,盖面满刻波浪及浮藻纹饰,砚及盖合缝处。砚背镌清高宗御题诗一首。款题“乾隆戊戌仲夏御题”,钤印二:“比德”“朗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