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快乐运动让孩子远离焦虑

 木香草堂 2018-12-30
快乐运动让孩子远离焦虑 - ddmxbk - 木香关注家庭教育
 

一项调查显示:孩子的焦虑情绪正严重影响其学习成绩和人际交往能力,在学业综合评比及人际交往能力方面全班排前20%的孩子,不是因为特别聪明,而是他们的焦虑情绪更少。

孩子的焦虑除了与遗传基因密切相关外,与生活的动荡程度也息息相关,比如,频繁地转学、转园,跟随家长搬家,从一个方言区到另一个方言区,刚刚结识的朋友又要分开,

这些,都使孩子的情绪变得焦燥和不稳定。那么,如何令孩子有效地远离焦虑呢?专家们为此特别列出了5种快乐运动:

荡秋千

孩子坚持每天荡20分钟秋千,一天中大脑分泌的“快乐因子” 呔多芬,比原来至少多80%!孩子可以坐在秋千上甩荡,跪在秋千上呼啸来去,在他足够熟练和有足够的控制力后,还可以站在秋千上甩荡。家长一前一后当“助力推动器”,兼当保护人。孩子荡秋千,家长当“助力推动人”,对融洽亲子关系,防止孩子因不安而频繁地对每件事情都说“不”,有着良好的助益。因此,如果您周围没有秋千装置的话,在家里的露台或儿童室里安装秋千,不失为帮助孩子走出焦虑的好办法。

放风筝

想遏止孩子与日俱增的近视趋势吗?带他放风筝去吧,一周至少两次,每次两个小时。跟着风筝跑的活动不仅让孩子和家长享受到空旷地带的新鲜空气,放线、收线也锻炼了臂力和眼力,使孩子心胸开阔。

在民间,放风筝还有“放晦气”之说:家中如有病恹恹的孩子,带他去放风筝,待线全部放完后“嘭”一下剪断,风筝就带着“晦气”远走高飞。(其实,那是因为,孩子仰望蓝天及尽情地吐纳新鲜空气,令大脑皮层中释放出更多的呔多芬的缘故。)

垂 钓

焦虑的孩子经常同时表现出耐心上的匮乏,换句话说,他的“忍耐域”比较狭窄,如果不能马上看到期待中的结果,他会变得暴躁及不合作。垂钓是锻炼耐心的好办法。注意对孩子讲垂钓的目的——我们不完全是为钓鱼而来,我们最后收获的,也许是惊奇和意外。辅导孩子将当日的垂钓收获画成儿童画:钓到了一只青蛙,我们将它放生;钓到了一只五彩的线袜;钓到了一条凶猛的黄鳝;钓到了龙虾;什么也没钓着,但钓到了自己映在水中的笑脸……

水中跑

在淹过膝盖的水中慢跑是公认的减肥运动之一。多了水的阻力,小胖墩们在相同的路程中至少多消耗了65%的能量。水中跑可在泳池的浅水区进行,也可以在海边沙滩上进行。如果能够长期坚持,不仅会令孩子变得更结实、苗条,也能够令他的情绪更平稳。水在腿部有节奏的叩击,使孩子的小腿肌肤变得细腻、光滑,让孩子仿佛回到了母亲温暖的子宫,感受到水的类似心跳的潮汐。

水中跑能在20分钟内,让一个愤怒沮丧的孩子迅速平静下来。

双手接球

也可以改为双手接橙子。刚开始,用两个橙子教孩子练习,然后逐渐增加到三个、四个。这项练习不仅可以让孩子在同伴面前露一手,充分展露他的表演潜质,更关键的是,双手接球(或接橙子)的练习需要高度集中精力,因此可以帮助孩子驱除杂念(如愤怒、不安和沮丧等)。这种“驱散懊恼”的习惯养成之后,孩子一旦感到烦恼,就会试一试自己的“杂技”。

考后焦虑把孩子逼“傻”了

“考砸了,怎么办?”看着儿子自言自语,小宁的母亲刘女士急得直掉眼泪。“头一门语文考完他感觉还不错,可没想到砸在了强项数学上!”刘女士告诉记者,小宁考完数学那天回家吃饭时,突然想起自己有道大题的第一步计算出错了!原本应稳拿的10几分估计都丢了!当时小宁就哭起来了,情绪非常激动,甚至后面几科都不想再考了。在母亲的极力劝说下他才勉强坚持完成了全部考试,但因为一直对数学的失误耿耿于怀因此状态也非常不好。“8号那天估完分回来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了,连志愿都是我和他爸帮他填的。”

  “孩子从小就内向,心理素质差,虽然平时成绩挺不错的,可一到考试就紧张得没法正常发挥,”原来,小宁学习很刻苦,但中考的时候就因为过分紧张,最后进了一所区重点高中,“孩子很拼命,就憋着劲儿等着高考考进一流大学了,可按他估的成绩估计只能勉强上一个本科。”

  对青少年心理有深入研究的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王志辉指出,这位考生是严重的考后焦虑症属于心理疾病,必须及时治疗,否则将贻害其一生。出现这种情况的考生通常都把高考的失败看作前途的终结,将人生的路看得过于单一,因此对于高考中的失误他们一直无法释怀。

  “应对‘后高考时期’的焦虑心理,关键就是要正确评估自己。”王老师建议每个考生都应当在考后客观评价自己,既不要盲目夸大自己的优点,也不要把自己评价得过低。考生一旦对自己有了一个正确的评价,也就能够比较客观地对待高考的成败得失。同时,还要懂得高考也带有一定的偶然性。

  家长可以采取转移注意的方法,避免不良情绪的困扰。例如可以多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或听听音乐、看看电视,或拜访亲戚朋友,分散或转移对挫折的注意,使考试失败的阴影逐渐淡化。

  此外,家长不妨在高考后陪同孩子出去旅游或是鼓励孩子参加一些兴趣班等,来放松考生的心情。

焦虑症使孩子总是心悬不定

面对焦虑症孩子,父母家人要反思:在养育、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是否给了他过多的压力刺激?找到产生问题的原因,再采取相应的心理治疗,严重的需要药物治疗。

  1.父母率先甩掉忧虑

  父母的敏感、多虑、缺乏自信等一些焦虑人格的表现,常常可以在孩子身上反应出来。所以,父母对孩子该放手时就放手。面对孩子的焦虑表现,父母先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沉着、冷静、自信、果断,避免大惊小怪;将内心的焦虑彻底甩掉或克制自己,在孩子面前不显露出蛛丝马迹。因为,此时父母脸上流露出哪怕一点点的焦虑,对孩子来说都无异于雪上加霜。当孩子被焦虑困扰时,他们最需要的是心理支持,看到父母对此的“无所谓”态度,希望爸爸妈妈轻松地和自己一起积极寻找应对策略。这会逐渐淡化孩子对焦虑的感受。

  2.压力只需一点点

  雪儿曾经是叔叔阿姨公认的小精灵:1岁半能说简单的儿歌、2岁多开始背唐诗、3岁多学外语、4岁弹钢琴画画跳舞、5岁又学了游泳。雪儿的时间表总是排得“严丝合缝”,如果哪个环节不慎“超时”,后面的学习活动就会发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眼巴巴地看着小朋友在外面疯玩,雪儿一脸地羡慕:“我什么时候才能玩一会儿呀?我真的太想玩了!”她得到的是爸爸冷冰冰的回答:“赶紧把琴弹好了、画画好了、英语儿歌背熟了……否则,像你这么磨磨蹭蹭的,就什么也不能玩!”在期盼和压抑中备受煎熬,雪儿的脾气逐渐“升级”。如今,7岁的她一提起写作业,就控制不住地发火,并且呼吸急促、大汗淋漓。

  对待像雪儿这样的孩子,比较好的办法是每天给她足够的玩的时间,让她彻底放松。借助身边的一些事物,启发她思考,培养其学习的兴趣、学习和发现问题的能力。有了这个“动力”,雪儿对学习的焦虑情绪会慢慢缓解。同时,为孩子制定学习标准,应遵循“兴趣第一、量力而行”的原则。年龄、智能水平是不可忽略的依据,可以高出其实际能力一点点,让她稍稍努力就能达到,看到可喜的成果和自身的潜力,明白只要努力就有希望更好;不苛求、更不能让孩子头脑中牢牢绷紧“第一、最好”这根弦。如果父母为了“赶进度”逼孩子,或孩子急大人也急,孩子的焦虑症状就会恶化。

  3.家庭和睦

症孩子时时担惊受怕,内心敏感、容易受伤,一点点风吹草动都会引起他们的情绪波动。因而特别需要一个温馨、和睦、踏实、能给他安全感的家,父母的体贴、呵护、安慰和精神上的引领,能有效地降低孩子的焦虑指数。所以,夫妻不论有多大的分歧,也不要在孩子面前表露出来,更不能吵闹,避免一些外界因素刺激孩子。

  4.鼓励孩子

7.病情严重的孩子会出现食欲不振、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如呼吸急促、胸闷、心慌、心跳加快、头晕、出汗、脸红、口干、四肢发冷、便秘、尿急、尿频等。

  5.晚间入睡困难、睡不踏实、多噩梦等。

  判定孩子是否有焦虑症倾向的关键在于:观察孩子是否在情绪、行为方面有与其他孩子明显不一样的地方,与他自己以前的情绪、行为有较大的出入;有与孩子的年龄特点很不相称的地方,或给孩子自身、父母、监护人等带来持续的、重复性的痛苦和麻烦。如果孩子有上述现象,父母就要向儿童心理医生寻求帮助了。

   是什么让孩子如此

  对于儿童焦虑症的诱因,主要与孩子的心理因素、自身性格、遗传、环境因素和不恰当的教育方式有关   

  1.违背儿童心理的超前教育和过多的压力刺激,是导致孩子焦虑症的主要因素。

  有些父母固执地以为,别的孩子会的自己的孩子要会、别的孩子不会的自己的孩子也要会,且样样都得精通。由于有了这样的“高起点”,父母总是对孩子的表现不满意、不认可,一遍一遍地要求孩子做得更好,而这些高标准的要求常常超出孩子的实际能力。久而久之,孩子会因为自己不能实现预期的目标,自信心受损,内心焦躁不安。假如父母再辅以恐吓或粗暴的惩罚手段,孩子在做某一件事情时就会显得更加紧张。

  2.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和溺爱也是造成孩子焦虑症的一个因素。

  2-5岁是孩子心理上的第一反抗期,这时什么事孩子都想自己做。但父母家人的包办代替太多,孩子失去了锻炼的机会,各种能力得不到培养并产生一种错觉,即“我是最重要的”,从而不能正确地估计自己。当他们独自置身于新环境、新情景中或与陌生人接触,会产生不知如何应对的困惑,以致情绪波动、过度担忧。

  3.如果父母或家族成员中有精神方面的疾病或问题,孩子也属于易感人群。

  比如爸爸妈妈对某些危险估计过高,时时给子女一些多余的劝告、威胁、禁令等,孩子就很容易被“传染”。

降低孩子的焦虑“指数”

 面对焦虑症孩子,父母家人要反思:在养育、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是否给了他过多的压力刺激?找到产生问题的原因,再采取相应的心理治疗,严重的需要药物治疗。

  1.父母率先甩掉忧虑

  父母的敏感、多虑、缺乏自信等一些焦虑人格的表现,常常可以在孩子身上反应出来。所以,父母对孩子该放手时就放手。面对孩子的焦虑表现,父母先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沉着、冷静、自信、果断,避免大惊小怪;将内心的焦虑彻底甩掉或克制自己,在孩子面前不显露出蛛丝马迹。因为,此时父母脸上流露出哪怕一点点的焦虑,对孩子来说都无异于雪上加霜。当孩子被焦虑困扰时,他们最需要的是心理支持,看到父母对此的“无所谓”态度,希望爸爸妈妈轻松地和自己一起积极寻找应对策略。这会逐渐淡化孩子对焦虑的感受。

  2.压力只需一点点

  雪儿曾经是叔叔阿姨公认的小精灵:1岁半能说简单的儿歌、2岁多开始背唐诗、3岁多学外语、4岁弹钢琴画画跳舞、5岁又学了游泳。雪儿的时间表总是排得“严丝合缝”,如果哪个环节不慎“超时”,后面的学习活动就会发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眼巴巴地看着小朋友在外面疯玩,雪儿一脸地羡慕:“我什么时候才能玩一会儿呀?我真的太想玩了!”她得到的是爸爸冷冰冰的回答:“赶紧把琴弹好了、画画好了、英语儿歌背熟了……否则,像你这么磨磨蹭蹭的,就什么也不能玩!”在期盼和压抑中备受煎熬,雪儿的脾气逐渐“升级”。如今,7岁的她一提起写作业,就控制不住地发火,并且呼吸急促、大汗淋漓。

  对待像雪儿这样的孩子,比较好的办法是每天给她足够的玩的时间,让她彻底放松。借助身边的一些事物,启发她思考,培养其学习的兴趣、学习和发现问题的能力。有了这个“动力”,雪儿对学习的焦虑情绪会慢慢缓解。同时,为孩子制定学习标准,应遵循“兴趣第一、量力而行”的原则。年龄、智能水平是不可忽略的依据,可以高出其实际能力一点点,让她稍稍努力就能达到,看到可喜的成果和自身的潜力,明白只要努力就有希望更好;不苛求、更不能让孩子头脑中牢牢绷紧“第一、最好”这根弦。如果父母为了“赶进度”逼孩子,或孩子急大人也急,孩子的焦虑症状就会恶化。

  3.家庭和睦

症孩子时时担惊受怕,内心敏感、容易受伤,一点点风吹草动都会引起他们的情绪波动。因而特别需要一个温馨、和睦、踏实、能给他安全感的家,父母的体贴、呵护、安慰和精神上的引领,能有效地降低孩子的焦虑指数。所以,夫妻不论有多大的分歧,也不要在孩子面前表露出来,更不能吵闹,避免一些外界因素刺激孩子。

  4.鼓励孩子

当孩子做错了事或情绪不稳时,告诉他“没关系”、“大胆些”、“不要怕”、“再试一次”、“爸爸妈妈相信你”之类的话,一段时间以后,孩子可能会走出焦虑,建立起自信,学会应对困难,并形成开朗乐观的性格。

  5.耐心地倾听孩子

  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使孩子在父母面前不设防,自觉自愿地吐露内心的忧虑。在听孩子述说时,爸爸妈妈对他所说的内容及时作出相应的反应,对其痛苦适当地表示同情,这有助于孩子将心里的压力释放出来,消除顾虑和紧张情绪,控制不安全感的袭击。

  6.多给孩子机会

  比如在小朋友面前讲故事总是卡壳,父母就可以每天设定10分钟的“讲故事时间”,全家人当听众,讲完之后给孩子鼓掌;也可请一些小朋友到家里来,开个故事会或小型party,为孩子创造在众人面前说话的可能。

  7.药物是个好帮手

  患有严重焦虑症的孩子不能回避药物治疗。通常,安定类药物和抗焦虑药物效果比较好。但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按剂量服用。

焦虑的孩子后面有焦虑的家长

艰难的一个星期终于过去了,双休日了终于可以透一下气,虽然累但是还是看得到效果的,哭的孩子们渐渐少了,哭的时间渐渐短了,这足以让我安慰。看着孩子们的进步,心里想着累就累吧,值得!

    在为进步的孩子喜悦的同时,我也在为个别特别焦虑的孩子担忧,同样是在这一天入园,同样参与老师组织的游戏活动,又是同样的年龄,别的孩子都有了明显的进步,而他们为什么会依旧哭闹,甚至是变本加厉?对于这些孩子,凭良心说,我们老师是更多的关注,但为什么效果却那么的不明显呢?

    在孩子们接完了之后,我们班里的老师坐下来开了一个小小的会,针对这几个个别孩子专门进行了讨论。找了一些原因,也作了一些分析。那就是,焦虑的孩子背后肯定有焦虑的家长。

    细想一下孩子在入园前对幼儿园的了解从哪儿得知?是成人!成人对幼儿园如何来描述?是“你表现好才可以上幼儿园”还是“你这么不乖送你到幼儿园里去关起来?”孩子对幼儿园的印象是好是坏就这样初步建立了。

    看一下家长送孩子来的队伍:焦虑的孩子——孩子、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不焦虑的孩子——孩子、陪同家长一人;

    看一下从幼儿园门口到教室的路上:焦虑的孩子——家长抱着孩子走上楼;不焦虑的孩子——孩子自己在前面走,父母在后面跟着;

    看一下送孩子到教室之后的表现:焦虑的孩子——哭闹,抱着父母不放,嘴里说着你也在这里玩,家长嘴里也应着,好再陪你一会儿,一陪就是一个上午;不焦虑的孩子——自己径自走向玩具柜去玩;

    看一下户外活动时间:焦虑孩子的家长——在幼儿园围墙外或蹲或在墙缝里偷偷的看;可那些玩得很开心的孩子的家长的影子却始终没出现过。

    再看一下离园的时间:哭的孩子的家长是50米跑步比赛,连走楼梯也是跑的,第一个冲到了教室,孩子看家长这么一架势,不流泪才怪,紧接着家长也眼泪汪汪。

    还听说有些家长在送孩子入园后看到孩子哭,虽然孩子已经被老师牵引着去玩了,但回到家里的路上也哭,上班也哭,跟有甚者上班也不上了回到家里一家子为孩子哭,天哪!这到底是怎么啦?

    这么一对比,明显可以看出,这种孩子背后其实成人的焦虑比孩子还厉害,是成人的表现直接和间接地影响了孩子,让孩子出现了异常焦虑的表现。

    再比如说班里有一个孩子第一天来园非常焦虑,哭个不停,还要跟来跟去跟着老师,我们在家访时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就提醒家长为了孩子好,你应该有所心理准备,孩子来园刚开始几天因为不适应离开父母而哭闹很正常,只要坚持送,家长放心交给我们,过几天孩子肯定会适应的。家长很配合我们,尽管孩子刚来时也是哭的,但家长在交给老师后就走了,在孩子面前也表现得很坦然,几天下来,她的进步比我们预计的都还要好得多,哭闹少了,还能自己吃饭,自己睡觉了,我们老师和家长都很开心。

    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对入园前就焦虑的孩子你只有放下心来,放开手来,这样才能让孩子尽快适应幼儿园,这可是为孩子好,为什么有的家长就那么的不理解呢?

    虽然我也是一个孩子的母亲,但我还是无法体会这样的一种情感,或许自己是一位幼儿园老师,而自己也非常热爱自己的这份工作,所以我非常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尽快上幼儿园,来和同龄的孩子过集体生活。所以在入园前我就经常带孩子来幼儿园转转,熟悉一下幼儿园到底是怎么样的,消除孩子对幼儿园的陌生感,还让孩子参加亲子班的活动,尽早让孩子和同伴接触、交往,而平时也经常和他说说幼儿园的一些好玩好笑的事情,弄的孩子常缠着我讲幼儿园的事情,讲哥哥姐姐的故事,所以我的孩子今年虽然是上小小班,可是一个星期下来至少没有哭过,也没有找过一次妈妈,就算在户外活动时和他们班碰到了,和他见面了,他也就叫一声“妈妈”,就跟着自己班的小朋友玩,也不来粘我,因为在他的脑海里始终有一个印象——只有长大了,表现好的小朋友才可以上幼儿园,上幼儿园是长大一点的标志,是一件非常开心、非常了不起的事情,或许正是这样孩子对幼儿园都是好印象,连双休日都在问我怎么不上幼儿园呀。看来他还是非常喜欢上幼儿园的!

    所以要想孩子尽快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请家长们大胆地放开手来,既然决定放幼儿园了,还有什么放不下的呢?你们说是吗?相信您的孩子渐渐都会喜欢幼儿园的!让我们大家一起努力吧!

家庭矛盾易使孩子焦虑

社会调查: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儿科医院与上海教科院普教所最新调查发现,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面临不同的烦恼,但绝大多数的父母却对此一无所知。最新调查在上海市8个区、超过2500名中小学生中进行,结果发现,小学生因为家庭经济条件不佳而情绪压抑;高中生则通常是因为学习成绩不好、长相不“帅”遭到嘲笑等原因而情绪低落。有5.85的孩子曾有过自杀计划,而自杀未遂者则达到了1.71。研究报告还显示,有24.39的孩子曾有一闪而过的“活着不如死了好”的想法,而曾认真考虑过该想法的人数也达到15.23。专家特别还提到学龄前儿童的心理问题,多动症在学龄前儿童中很常见,焦虑、恐惧、忧郁一些大人的心理问题也经常能在孩子身上看到。

  1010日是第13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是:“快乐心情,健康行为——关注儿童青少年精神健康”。让所有的孩子内心洒满阳光,快乐正常地学习和生活,是一项巨大而有意义的工程。

  上海孩子的心理问题只是一个侧面。近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的心理行为和精神疾病总患病率呈上升趋势。仅北京地区,1985年学龄儿童行为问题患病率为8.31993年为109%,到2003年则上升为18.2。北京安定医院儿童精神科门诊一天最多接诊40个孩子,年龄最小的只有2岁,其中3040是品行障碍,精神分裂占5。北京儿童医院心理门诊每月平均接诊200个孩子,今年暑假1个多月就有500多名各个年龄段的孩子前去就诊。

  来自辽宁省心理危机干预中心的数据显示,中心正常门诊量的50%以上竟是儿童青少年患者,许多人都已无法进行正常的学习、生活,有些人甚至丧失了正常的社交能力。

  山东省的一份抽样调查报告显示,在3000名独生子女中,出现不同程度的肥胖、多动、抑郁等行为问题的少儿占13.93,远远高于少儿生理发育和躯体发育疾病的患病率。有位老师说,一名学生从外地转学到我们学校,一直无法适应新环境,时间一长,原本只是少言的他竟患了自闭症,学习一落千丈。

  在鞍山,每天到康宁医院就诊的青少年精神障碍病人占总就诊人数的80%,其中以高一、高二学生居多。

  ……

  据专家保守估计,目前我国至少有3000万到5000万孩子存在行为问题。其中,中小学生精神障碍患病率为21.632.016.025.4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北大第六医院的王玉凤教授说,所谓儿童行为问题是指在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上都超过了相应年龄所允许的正常范围的异常行为。其广义上包括行为和情绪两个方面,行为问题如说谎、逃学、偷窃、攻击、不听管教、离家出走等,情绪障碍如焦虑、恐惧、抑郁和人际交往困难等。儿童行为问题不仅影响到他们的生长发育和社会化过程,还可能导致其成年时期发生适应不良、精神疾病和违法犯罪。

  研究发现,与儿童行为问题有关的主要危险因素依次为家庭矛盾冲突多、情感交流差、父母社会经济地位底、寄养或全托、儿童出生时(后)疾病、精神病家族史和母孕期疾病。另外,与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有关,父母在面对孩子时容易表现出焦虑、烦躁等情绪,使长期处于被动消极影响下的孩子出现焦虑、抑郁、恐惧、自闭、表达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不合群等问题。

  北京回龙观医院主治医师孙春云说,孩子的大脑就像一块模板,在与外界接触、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孩子会不断地修正这块模板,所以家庭环境的影响非常重要,尤其是父母的影响会持续孩子的一生,这种影响力主要取决于父母与孩子的关系、父母之间的关系以及父母与他人的关系。因此,父母要学会如何与孩子保持融洽的关系。过分保护,会延迟孩子的心理断奶时间;过早分离,会导致孩子身心发展存在缺陷。孙春云曾接诊过一个男孩,他外表高大但内心十分柔弱。他自诉,父亲经商常年不在家,在他成长过程中,没有男子汉榜样,大家都嘲笑他像个女孩,自己心理压力很大。

  孙春云认为,父母对于孩子,除经济投资外,更重要的是感情投资。父母应该学会凭借耐心和技巧,打开孩子的心灵之锁,深入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及时帮助孩子化解烦恼,顺利度过生理和心理发育的特殊时期。

  北京回龙观医院副主任医师李娟建议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扮演好四种角色,即人生导师、生活教练、知心朋友和“充电器”。凡事不要大包大揽,要从小培养孩子生活独立、经济独立、情感独立、精神独立的意识;督促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独立生存能力、处理生活问题的能力等;了解孩子,理解孩子,不能经常指责孩子,要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不搞假民主、假尊重;经常肯定、鼓励、赞美孩子,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自豪感,增强面对困难和挑战的信心和勇气。

  北京安定医院儿科精神卫生专家、北京儿童少年心理卫生中心主任郑毅表示,精神问题在像北京这样的大城市会越来越明显,一方面人们生活的节奏快、竞争激烈,成人的不健康心态和言行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孩子,另一方面人们对精神健康的越来越关注使这一问题得到凸显。遗憾的是,目前我国专职的儿童精神医生不足100人,北京只有不到20人,分布在安定医院、北医六院等医院。为此,北京儿童少年心理卫生中心等相关单位正在积极努力在基层普及精神卫生知识,比如与第13中学、实验中学、东城区疾控中心合作开课,并计划深入社区培训一批社区医生进行发现、介绍、转诊的工作。

  郑教授提醒家长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除了关注他们的学习成绩和躯体健康,还要注意他们的心理健康,特别是在6岁以前,要注意对孩子心理、人格等方面的塑造,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抵抗挫折、应对压力的能力。当孩子的行为情绪与平时表现及年龄不符:如孩子经常愤怒,发脾气,常伤害动物和人,破坏公共财物;胆子非常小,回避朋友家人,总是独处时,或者给个人或周围人带来持续痛苦和麻烦的时候,就应该考虑行为和精神情绪问题而及时到专业的儿童精神科就诊。

孩子焦虑怎么办?

重视理由 

    焦虑是孩子较常见的一种情绪障碍。焦虑总是和精神打击以及可能的威胁相联系,让孩子感到恐惧、烦躁、担心、紧张、不愉快甚至痛苦,严重时还伴有生理反应。过度的焦虑往往会严重影响孩子的智力发展,并且容易诱发抑郁、孤僻、自卑等心理疾病。因此,爸爸妈妈发现孩子的焦虑情绪后,应予以科学引导,以便使孩子尽早摆脱困扰。 

追根溯源 

    焦虑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几乎人人都有过焦虑的体验,但是许多人以为焦虑只是成人的“专利”,实际上,孩子也有焦虑的时候。由于孩子年龄小,遇到突然发生的挫折和打击往往会承受不了,使幼小的心灵失去平衡,因此极易产生焦虑情绪。通常情况下,多数人的焦虑体验是暂时的,具有一定的防御作用,并不会对人体产生太大的影响,但是当焦虑变得很严重并已逐渐影响孩子的日常生活时,爸爸妈妈就要注意了。 

    焦虑的孩子对紧张压力异常敏感,他们不善于用语言及情感发泄来表达内心的焦虑情绪。有强烈焦虑体验的孩子,对外界事物比一般孩子敏感、多虑。他们常是一些温顺、老实、守纪律的孩子,只是缺乏自信心,他们在爸爸妈妈心中是乖孩子,受到宠爱。他们平时克制自己的能力较强,对待事物认真、负责,但是过分紧张,特别是对陌生环境、陌生事物更容易表现出焦虑反应,惶恐不安。有的孩子对学习过度紧张,害怕考试成绩不好;有的到了新的学校,担心与同学处不好关系;还有的因为自己的缺点,怕受到老师的批评,而不敢去上学等。 

    一般来说,孩子的焦虑有以下类型:有因为神经系统发育不健全,对外界细微的变化过于敏感的素质性焦虑;由于突发事件使得孩子心理难以承受而整天担心害怕而产生的境遇性焦虑;由于与亲属特别是爸爸妈妈的分离而出现的心烦意乱,无心学习,甚至出现逃学、出走的分离性焦虑;由于爸爸妈妈对孩子期望过高,孩子害怕达不到爸爸妈妈预期的要求,担心受到责备而产生的期待性焦虑;还有由于家庭不和睦使孩子生活在矛盾重重的环境中从而产生的环境性焦虑。

    无论孩子属于哪一类型的焦虑,都与爸爸妈妈不良的教育方法有关。有些爸爸妈妈对孩子百依百顺,过度呵护,当孩子走出了家庭进入社会后,就如温室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即使是一点不顺心的事,也会使孩子产生过度焦虑。有些爸爸妈妈“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心情过于急切,不考虑孩子的负荷能力,对儿童要求过高,甚至过度惩罚,这些都会使孩子产生身体不适,如“写不完作业,不许出去玩,不准看电视,做错一道题罚十道”等,以至于使孩子整天处于紧张状态,从而出现很强的焦虑反应。

榜样魅力 

    张敏敏是一个初中女孩。在学习上,敏敏的各科成绩都较为理想,但就是怕考数学。为什么呢?因为初一年级第一次期中考试她就栽了跟头——数学只考了六十几分。从此之后,只要考数学,敏敏就吃不下饭,睡不好觉,生怕数学考不好。因此,每当考数学的时候,她就十分紧张,尽管她一再告诫自己沉住气静心去答题,可就是紧张得头顶手心都有些冒汗。若有一点不顺利便觉得耳旁有千军万马一样混乱,种种不好的考试结果让她心惊胆战。每次数学卷子发下来之后,虽然成绩较为理想,但考试时的状态实在不好。其实,小学的时候,张敏敏的数学一直名列前茅,只因为初一的那次期中考试的失误,才变得如现在这样,一考数学就紧张害怕。爸爸妈妈、老师告诉她不必这样压抑,而应适当放松,但就是不管用。

    后来,张敏敏的爸爸带她去看了心理医生,心理医生听了敏敏的叙述,告诉她这是一种反射性心理异常,通常被称为焦虑症。对于敏敏的情况,医生建议敏敏的爸爸平时多对敏敏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比如,自己设计几张数学试卷,星期天就让敏敏像真正的考试那样考一下,考试的时候,尽量模拟学校考试的各种氛围。 

    后来,在老师的配合下,张敏敏班上几个朋友一同参加了对敏敏考数学紧张的矫正训练,一段时间之后,她终于不再害怕考数学了。 

解决方法 

    焦虑是青少年中较常见的一种情绪障碍,这种情绪往往和精神打击以及将来的、可能的威胁或危险相联系,在主观上感到恐惧、烦躁、担心、紧张、不愉快甚至痛苦等难以自制,严重的时候还会伴有一定的生理反应。 

    那么爸爸妈妈该如何帮助孩子预防焦虑呢? 

    (1)对孩子的期望与要求要合理 

    现在的孩子尤其是独生孩子,担负着好几代人的希望。爸爸妈妈难免会对孩子提出这样那样的要求,但是一旦要求失当,就会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所以爸爸妈妈一定要注意提出的要求要顺应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性。同时,要尊重孩子,不能苛求孩子,当孩子未达到要求时,千万不要嘲讽挖苦,或者板着脸不搭理,这样会使孩子感到压抑,或是出于逆反心理而对抗,从而加重孩子的焦虑。爸爸妈妈应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利,与孩子谈话时应平等商讨,如果孩子脾气倔强,也要耐心教育,不要用命令、训斥的口气,甚至采用粗暴和强制的方法,须知任何与孩子心理和生理不适应的行为和方式都是错误的,都是有害的。

    (2)改善家庭环境 

    要防止儿童过度的焦虑,作为爸爸妈妈,应尽量给孩子一个宽松的环境,切不可动辄就施高压搞处罚。爸爸妈妈有责任和义务提高自己对孩子的管理、教育能力,及时发现和解决孩子产生的问题。平时,要尽量每天抽出几分钟时间与孩子交心,一方面拉近爸爸妈妈与孩子的距离,另一方面增进感情。要把孩子培养成自信、豁达、活泼、开朗的人,而要做到这一点,家庭环境一定要整洁、朴实、有条理;家庭成员之间要和睦、民主,有意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家庭氛围,这是让孩子远离焦虑、实现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条件。 

    (3)恰当地指导孩子 

    当孩子对某事表现出过强的焦虑时,爸爸妈妈要引导孩子讲出自己所担忧的事情,对孩子的痛苦表示同情,并尽量消除孩子的顾虑,帮助孩子控制不安和失败的心情。由于焦虑往往是和紧张的气氛相联系的,所以爸爸妈妈可以经常带孩子进行户外活动,或让孩子参加体育锻炼,这都有益于孩子保持乐观的情绪,消除焦虑的不良影响。任何恰当的指导,对孩子都是有益的。 

    (4)爸爸妈妈需要自我反省 

    孩子如果容易紧张、焦虑,爸爸妈妈需要自我反省:和孩子之间是否存在关系不良?和孩子的沟通怎么样?对孩子有没有过多的批评和指责?在教育理念和方法、技巧上需要做哪些调整和改变?如果爸爸妈妈自身难以调整,应该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5)帮助孩子检测不合理的思维 

    如果孩子的个性气质容易紧张、焦虑和恐惧,爸爸妈妈应该引起重视,帮助孩子澄清认识。有些孩子的焦虑,往往不是真实的困难造成了焦虑,而是不合理的消极思维和臆测夸大了困难,贬低了自己的能力。所以帮助或者识别和监测不合理的思维和担忧,代之以合理思维,对于预防焦虑的发生很重要。 

    对于胆小怯懦、优柔寡断的孩子,需要多给予鼓励和肯定,促使其尝试探索、冒险和犯错,不惧怕承担责任。如果自己无法帮助孩子,应该尽早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强体育锻炼
 

    体育运动可以促进大脑内啡肽的分泌,增加愉悦感,另外,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大脑的血氧含量,消除大脑疲劳。游泳、打羽毛球、踢足球、打篮球、跳绳均可。体育锻炼可以消除紧张和疲劳,提高孩子对紧张情境的心理承受能力,增进意志力。 

    (7)尝试音乐疗法 

    在家庭中,选择一些曲调比较舒缓、柔和、优美的音乐,如《春江花月夜》、《渔舟唱晚》、《步步高》、《喜洋洋》等古典名曲或莫扎特、舒伯特的音乐,经常播放,有助于调节和梳理情绪。 

    (8)调整孩子的食物结构 

    在孩子每天的膳食中,应该注意搭配足够的蛋白质、水和热量,特别是新鲜蔬菜和水果。研究已经证明:缺乏维生素可以造成疲劳,并且难以缓解,维生素B1B6B12和维生素EC对活化脑细胞、增加脑细胞的能量供应和恢复脑功能起到重要的作用,对消除压力造成的脑疲劳和失眠都有助益。 

    (9)对孩子采用行为调节法 

    行为调节方法很多,如深呼吸和心理放松疗法等。有效的行为调节方法无疑是焦虑症孩子的福音。

孩子焦虑,提供情感上的安全感

父母知道每个孩子都会有担心和焦虑,但是他们不明白这些焦虑的来源。父母经常问:“为什么我的孩子那么害怕?”一位父亲竟然对他不安的孩子说:“不要再胡说八道。你知道你没什么好担心的!”

这里记述一些孩子焦虑的来源,并且提供一些处理焦虑的方法,可能会对父母有所帮助。

因为担心被抛弃而产生的焦虑:通过准备工作让孩子安心

孩子最大的担心是父母不再爱他,抛弃他。

永远不要威胁说要抛弃孩子。不管是开玩笑,还是愤怒当中,都不要警告孩子说他或她将被抛弃。有时,你会在大街上或者商场里,听到一个生气的父母冲着拖拖拉拉的孩子大叫:“你要不马上过来,我就把你丢在这儿。”这样的话会唤醒孩子一直潜伏着的对被抛弃的恐惧,它会激发孩子幻想的火苗,幻想被一个人孤零零地丢在世上。当孩子的磨磨蹭蹭超出了你忍受的限度时,比较好的方法是用手拖他走,而不是用话威胁他。

有些孩子从学校回到家时,如果父母或者监护者不在家,他们会感到害怕。他们原本处于睡眠状态的、对被抛弃的焦虑会被即刻唤醒,就像已经建议过的方法,在公告板上留一个信息,告诉孩子父母去了哪里会比较好,或者用录音的方式。对于年纪小的孩子,录音带的信息特别有用。父母平静的声音和充满爱意的言语能够让他们忍受暂时的别离,而不至于产生过度的焦虑。

当生活的情势使得我们不得不离开自己年幼的孩子时,分离之前必须作好充分准备。有些父母发现很难告诉孩子他们要因为工作、假期或者一项社会义务离开家。因为担心孩子的反应,他们会在晚上,或者当孩子在学校时,偷偷地离开,把事情留给亲戚或者保姆来解释。

一位妈妈有两个三岁的双胞胎,她必须接受手术,家里的气氛紧张、不安,但是孩子们一无所知。在进行手术那天的早上,妈妈手里提着一个购物袋,假装她要去超级市场。她离开了家,三个星期之后才回来。

在这段时间里,孩子们看上去无精打采。父亲的安慰起不到任慰藉作用。他们每晚都是哭着睡觉。白天,他们很多时候站在窗前,为妈妈的事焦急、烦躁。

如果事先让孩子作好准备,孩子们接受这种分离的压力时会更容易些。有意义的准备要求的不只是一般口头上的解释,它需要交流,交流时要用孩子对玩具以及玩耍时使用的语言,一种跟孩子心灵交流的语言。

还有一个例子,一位妈妈在入院前两个星期,告诉三岁的女儿伊维特即将发生的事情。伊维特显得漠不关心,但是她的妈妈没有被她缺乏好奇心的表像所愚弄,她说:“让我们来演《妈妈要去医院》吧。”她拿出一些娃娃(专门为了这次事情买的,或者在孩子的帮助下做的),代表家庭成员、一个医生,还有一个护士。妈妈一边操纵合适的娃娃,一边替他们说话,她说:“妈妈要去医院治病,妈妈不会回家。伊维特奇怪:妈妈到哪里去啦?妈妈到哪里去啦?但是妈妈不在家,她不在厨房,不在卧室,不在客厅。妈妈在医院,看医生,治病。伊维特哭了,我要妈妈,我要妈妈。但是妈妈在医院治病,妈妈爱伊维特,想念她,每天都想念她。她想念伊维特,爱伊维特。伊维特也想念妈妈。然后妈妈回家了,伊维特非常高兴,拥抱并亲吻了妈妈。”

这出分离和团圆的戏,妈妈和女儿演了一遍又一遍。开始的时候,多数是妈妈在说,但是很快,伊维特开始说。利用这些娃娃,她告诉医生和护士要好好照顾妈妈,要让她康复,尽快送她回家。

在妈妈离开前,伊维特请求她再重演一次戏,伊维特说了大部分台词,结束表演时,她非常放心:“不要担心,妈妈,你回来时我会在这里。”

在离开前,妈妈还做了几个其他的安排:她介绍了新的保姆给伊维特认识;她放了很多她的照片和伊维特的照片在化妆台上;她录了一盒磁带,里面是几个伊维特最喜欢听的睡前故事,还有一些充满爱意的话。在无法避免的孤单时刻,妈妈的照片和话语让伊维特安心,感觉到妈妈的爱依然在身边。

孩子“焦虑“是怎么回事?

人的七情六欲,自小有之。未成年的孩子也同样有情欲。有的孩子看似无缘无故的大哭大闹,有的却好像没有理由的暗自伤心。这叫作“焦虑”。

焦虑,新华字典上称作“着急忧虑”,医学上称为一种病态的外在表现。那么,孩子焦虑是怎么引起的,又该这样对待呢?

医学心理专家研究认为,孩子的焦虑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怕进幼儿园

进幼儿园是孩子从自己的小家庭环境,进入社会的第一步。幼儿园是一个陌生的环境,宝宝开始都不适应,过几天大多数都会习惯的。但也有一些孩子好长时间也不适应,送去时哭闹,大人走后不吃不喝,情绪焦虑,精神紧张。如果这时家长仍坚持孩子进幼儿园就欠妥了,因为孩子长期焦虑下去,将导致不能自己的多动症。

●营养不均衡

如果平时孩子进食不佳,体内长期吸收不全发育需要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就会造成体质较弱,精神萎靡不振,增加患病概率;再加上由于缺课使学习成绩下降,这时如果家长不谅解,老师又责怪,同学又笑话,都会令孩子感到异常焦虑。营养不均衡还表现在吃粗粮杂豆太少,吃肥甘厚味太多,不吃蔬菜,挑食厌食,就会造成孩子营养过剩或者失衡,吸收不良,内分泌失调,从而长期处于焦虑状态。

●排便问题

排便在人的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排便不畅,全身都不舒服。宝宝长到18个月时,肌肉对排便的控制趋于完善,其表现是排便时就告知父母、亲人,或者自己上厕所。当其有了排便意识但不能自主时,孩子就会哭叫、不耐烦。这时如果家长要求过高,或又不理会,甚至训斥,都会使孩子产生焦虑并加剧病情。

●攀比逞强

现在,许多独生子女,自幼喜欢攀比,吃的要最好,玩的要最酷,总和别的孩子攀比。有的自尊心极强,考试成绩要比别人优秀,哪怕差半分也会不高兴,整天垂头丧气,恐怕见不得人,同学瞧不起。还有的过于要强,遇到挫折,或评不上标兵模范、当不上班干部,就焦虑不安,睡不好、吃不香,意志消沉,情绪低落,甚或伤心落泪,郁郁寡欢。

●父母离异

父母离异,孩子往往是最大的受害者。他们有时被夹在中间,不知所措。有时父母你争我抢,有时又像踢足球一样互相推来推去。这些,自然会引起孩子焦虑不安,精神也会受到伤害。

当然,还可以举出很多原因。

孩子焦虑,家长怎么办?

▲焦虑是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原因。每个孩子产生焦虑的原因不一,深浅程度各异,反应表现也各不相同。

▲孩子和成人一样,也有自己的个性和隐私。要尊重孩子,采取不同的灵活的多样的方式方法,帮助孩子排忧解难,去缓解情绪,解决矛盾,千万不要激化和百般责备孩子。

▲父母要及时发现孩子焦虑和焦虑的原因,真切予以关注和爱抚,给孩子以温暖,耐心听取孩子倾诉心事,尽力解决其思想包袱。

▲对小孩子要科学喂养,对稍大的孩子要多谈心、多做正面教育,对大龄子女要经常耐心倾听他们的困难与心声,如早恋失恋更要关心帮助解决,不可求全责备、挖苦刺激。

▲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早日排除焦虑,树立信心,敞开心扉,面对现实,健康成长,勇往直前。

 

父母,别把焦虑转嫁给孩子

为什么父母们给孩子制造了这么大的压力?表面看是为了孩子有出息。但心理学家说,真正的解释是,父母是将自己的焦虑转嫁给了孩子。父母,尤其是妈妈,他们自己的成长停滞下来,他们对自己能否适应社会产生了巨大的焦虑,但他们不是通过自己的成长去解决问题,而是将希望更多地寄托在孩子身上。因此他们不考虑孩子的心理需求,而是从自己的心理需求出发,为孩子设计人生。

“为了父母,我必须考上一流的大学。”
“如果不是为了父母,我早不读书了。”
“妈妈快把我逼疯了,她整天唠叨,什么谁家的孩子考上了哪所重点大学,什么你怎么学习成绩总不见起色,什么这次考试又因为马虎丢分了吧……我现在对学习厌倦透顶,一上课脑子里就响着她的唠叨,根本学不下去。”
“爸爸是个工程师,他从不打我骂我,但我特别怕他。只要我的成绩不进步,他一看我就拉下脸来,整天整天不理我。光考高分不行,我必须有进步他才高兴,才会夸我奖励我。明年就要中考了,我担心极了,要是考砸了怎么办?天啊,我一想到爸爸的反应,就觉得自己快要崩溃了。”
……
迄今为止,我收到了数百封中学生的信,很多孩子提到了父母的压力,上面几段话是他们信中最平常不过的片断了,还有多封信提到这样的话:
“我怎么努力都达不到父母的期望,我累极了,真想哪一天离开这个世界。”
对此,广州某中学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高三班主任解释说,父母比孩子对学习更着急,是再平常不过的现象了。就她看来,父母们造成的压力一点也不比应试教育低。一直从事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知名心理学家徐浩渊博士说,父母的压力远超过教师,是孩子们学习压力的主要来源。
为什么父母们给孩子制造了这么大的压力?
国内知名的心理学家徐浩渊博士说,最简单的解释是,父母是将自己的焦虑转嫁给了孩子。父母,尤其是妈妈,他们自己的成长停滞下来,他们对自己能否适应社会产生了巨大的焦虑,但他们不是通过自己的成长去解决问题,而是将希望更多地寄托在孩子身上,结果让孩子承受了双倍的压力。
“家长希望孩子好,但常不知道该怎么做。”徐浩渊博士说:“最常见的是,他们不考虑孩子的心理需求,而是从自己的心理需求出发,为孩子设计人生。结果,他们出于爱心教育孩子,最后却发展出束缚孩子成长的非爱行为。”
“请举一个例子,好吗?”我问道。
听到这个最简单不过的问话,50多岁的徐博士突然哽咽起来,她忍着泪花讲了一个“每次必然让她流泪的真实故事”:
小学生小刚(化名,下同)突然跳楼自杀。他留下遗书对爸爸妈妈说,他觉得无论怎么努力都达不到他们的期望,累极了。爸爸妈妈常说,他们对他很失望,他不想让爸爸妈妈再失望,所以想到了死。自杀前,他砸碎了自己的储钱罐,把攒了几年的零花钱留给了爸爸妈妈。他说,他走了,爸爸妈妈不需要那么辛苦了,如果他留下的钱不够,爸爸妈妈可以加些钱,“坐坐火车,坐坐轮船,你们去玩一玩吧……不要再那么辛苦了。”
回忆到这里,徐博士的泪水忍不住流下来。她说,小刚那么爱父母,他希望父母“坐坐火车,坐坐轮船,你们去玩一玩吧……不要再那么辛苦了”,这其实是他自己最大的向往。他认为这是最好的事情,自己实现不了了,但希望自己最爱的父母去实现。
小刚的心理机制是投射,他最希望做一件事情,但自己得不到,就希望最爱的父母得到。他是将自己的愿望投射到了父母的身上。其实,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很多情况下也是投射,他们有种种心理需求,但不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而是期望孩子能去实现。
孩子是最爱的人,孩子实现了,就像是自己的实现。
“这种心理是‘孩子不急父母急’的根本原因。”徐博士说:“父母们自己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却把由此带来的心理压力转嫁给了孩子。”
转嫁一:有劲儿全往孩子身上使,“全陪妈妈” 将儿子逼成“少白头”
董太太的女儿蓉蓉上高二了,现在什么家务活都不干。这倒不是董太太刻意惯出来的。一开始,董太太还要求蓉蓉做点家务,但蓉蓉只要一拖,做妈妈的就会忍不住自己动手了。譬如,看着女儿的脏衣服堆在家里,如果不去洗,董太太会觉得心烦意乱。只有洗了,心里才会痛快一点。表面的原因是,这符合自己的卫生习惯。但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她这样做给女儿节省了时间去学习。
尽一切可能节省女儿的时间让她去学习,这成了董太太的原始心理需求。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在潜意识中,她对社会的变迁感到焦虑,觉得自己适应不了目前激烈的竞争。但是,她又没有勇气去提高自己,于是就暗暗希望女儿能考上名牌大学,在社会竞争中“夺占制高点”,自己也因此产生了成就感。
所以,她有劲儿就往女儿身上使,而不是往自己身上使。
这种心理转嫁机制在妈妈的身上比较常见。不过,董太太的做法是很普通的,有一些妈妈的做法就到了一种极致。
譬如,“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一篇名为《如此“培优”令人心疼》的文章讲到了一种怪现象:在武汉,一些妈妈把业余时间全部拿来陪孩子上各种各样的“培优班”,除了工作外,她们时刻陪伴在孩子身边,不让孩子有一刻的空闲,必须拿出全部精力去增强自己的竞争能力。这篇文章是一个爸爸写的,他写道:
儿子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被他妈妈逼着“培优”,从没有过过周末。6年来,妻子把他送进的“培优班”不下30个。儿子自嘲是见不到阳光的人,早晨6时走,晚上11时休息。经常晚上八九时就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一看,他斜靠在床上,流着口水睡得正香,手里的书掉在地上,让人心疼!
儿子五年级时长出几根白发,当时我没在意。上初中后,儿子白发越来越多,现在看起来像个小老头……我们担心孩子有病,带儿子看了好多医院,看了西医又看中医,医生的结论是孩子精神压力过大。按医嘱买回核桃、黑芝麻给儿子吃,可儿子的白发仍不见少。
每天早上6时,妻子准时叫儿子起床复习功课。即便上厕所、吃早餐时,妻子也要让儿子多背几个单词。儿子上小学时,每天下午530分放学。妻子在校门口直接将儿子从汉阳接到武昌,赶6时的“培优班”。公共汽车上,妻子一手端饭,一手拿水。儿子在车上解决完晚餐后就上“培优班”了。晚上9时下课回家,儿子还要完成学校老师布置的作业。
并且,这样的妈妈成了一个群体,她们相互交流信息,听说哪个“培优班”好,就会相互告知,然后纷纷去替孩子报名。
这些“全陪妈妈”将所有业余时间都用来“提高孩子的能力”,尽管出现了明显的负面效果仍不肯停下来。为什么会这样呢?最简单的解释就是,这是极端的“有劲儿就往孩子身上使”,她们看似是为孩子,但内心中,她们是为自己不能适应社会而焦虑。
徐博士说:“很多妈妈,自己完全停止成长了,她们能不焦虑吗?但她们不努力让自己成长,而是将压力全放在孩子身上。她们说,这是爱,但不客气地说,她们是在转嫁自己的焦虑。”
转嫁二:把“理想自我”强加给孩子,知识分子要求孩子更上一层楼
前面的转嫁方式中,父母一方停止成长,而将“提高竞争能力”的压力完全转嫁给孩子。但还有一些家长,自己并没停止成长,但孩子则成了他们证明自己的工具,而不是独立成长的另外一个人。只有孩子成功了,自己才有脸面。如果孩子不能出类拔萃,自己会觉得很丢脸。
著名教育家徐国静说,她发现工人妈妈们对孩子的发展很满足,她们说,我儿子学习不错,要考大学;女儿成绩不怎么好,但她有梦想,将来一定有出息。但“知识妈妈”们对孩子的标准普遍苛刻,因为她们比的不是孩子有没有考上大学,而是有没有考上清华、北大,是否去了哈佛。
这是一种“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距问题。“理想自我”总比“现实自我”高一层,工人妈妈的“理想自我”可能是成为知识分子,孩子只要达到这个水平就行了。但“知识妈妈”的理想自我更高一层,孩子必须达到这个水平她们才心满意足。但在很多方面,工人家庭和知识家庭的孩子的起跑线是一样的,知识家庭的孩子并不比工人家庭有优势,但却承受了父母更高的压力。
一个妈妈诉苦说,自己听了很多讲座,看了许多教育书籍,希望女儿能学习绘画、英语、舞蹈和音乐,所以专门在少年宫附近买了房子。尽管这套房子格局不好,又很贵。但上中学以后,她发现女儿成绩变差了,她的“全方位”设计落空了,而且女儿变得特别不听话。自己付出这么多,为什么会换来这个结果?这位妈妈陷入痛苦之中。
徐国静认为,这些父母其实都在不自觉中把自己当成“债主”,甚至逼孩子“还债”,从而站到了孩子的对立面上,亲情关系也变得像“债主”和“债务人”般紧张,这样的家庭环境非常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转嫁三:孩子是实现目标的对象,教育学家的“完美教育”逼孩子自杀
徐浩渊博士也说,一些高知家庭的父母压力是极其沉重的,她知道有两个家庭,父母都是教育学教授,孩子却自杀了。
其中一家父母都是某师范大学教师,他们为孩子设计了一套“完美”路线,要求孩子严格按照路线去发展。孩子小时候还不错,但年龄越大问题越多。第一次高考时,没考上重点大学。在父母的要求下,他第二年参加了复考。就在考试成绩公布的前一天,因为担心自己考不上父母要求的重点大学,他跳楼自杀了。令人痛惜的是,成绩公布后,他的分数超出了重点大学的录取分数线。
徐博士说,这个孩子的父母,作为教育学教授,显然无法容忍“自己的孩子教育不成功”这样的结果。因为在他们看来,这种结果无疑是对自己职业的嘲笑和否定。
犹太哲学家马丁
?布伯将关系分为两种:“我与你”、“我与它”。前者的特征是,“我”将对方视为和我完全平等的一个人,而后者的特征是,“我”将另一个人当成了自己实现目标的对象或工具。无论目标是多么伟大,当一个人将另一个人视为对象或工具时,这种关系都是“我与它”的关系。
按照这个理论,这两个教育学教授,他们与孩子的关系就是“我与它”的关系,因为孩子成了他们教育学理论的实验对象。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有他自己的心理需求和人格,但这两个教育学教授,和那些“全陪妈妈”一样,他们都忘记了这一点,他们将自己的梦想强加在孩子的身上。
转嫁四:通过打孩子宣泄情绪,“打是亲,骂是爱”的潜意识并不伟大
小龙的语文考试不及格,爸爸把他揍了一顿,并且告诉徐博士:“就这么一个孩子,我们爱得不得了。打他是为了他好,再这样下去,他以后连个像样的工作都找不到,那可怎么办?打是亲,骂是爱,我怎么就不打邻居的孩子啊?”
但是爱的结果呢?小龙的语文成绩毫无长进,他还对语文课产生了厌恶感。显然,小龙消受不了父亲的“爱”。
但是,这真的是爱吗?徐博士说,是,但又不是。在意识上,小龙的父亲是为了爱,但在潜意识上,通过打孩子,做父亲的可以宣泄自己在其他地方郁积的负性情绪。
她说,做父母的必须要学会问自己一句,“我真考虑到孩子的心理需求了吗?我是不是把自己的心理需求转嫁给了孩子?”
譬如,小龙的父亲还做过这样一件事:小龙闹着要买一双昂贵的耐克鞋,这要花掉爸爸半个月的收入,但小龙的父亲咬咬牙还是买了。为什么这样做?因为他看到邻居家的孩子脚上穿着一双耐克鞋,如果自己的儿子没有,比不上人家,多丢面子啊?让儿子穿上名鞋,看似满足的是孩子的需要,但实际上满足的是做父亲的虚荣心。
一些家长,当对孩子的暴力起不到效果时,会将暴力转向自己,做一些自残的极端事情。“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上讲到一件事情:重庆一位“望女成凤”的张先生,为给“屡教不改”的女儿一点“颜色”看,竟用菜刀剁下自己的左手小指。看到父亲的鲜血,女儿才慌了手脚,跪在地上使劲打自己的耳光,向父亲认错。这位45岁的父亲说:“女儿从小娇生惯养,虽然已经16岁了,但是她的心理年龄可能只有12岁,打实在不起作用,我只能这样做。”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4a511d0100f5xv.html

 快乐运动让孩子远离焦虑 - ddmxbk - 木香关注家庭教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