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代时期,没想到明军穿的竟是“纸质铠甲”难道是因朝廷腐败吗?

 思明居士 2018-12-30

铠甲是古代军队最为重要的装备,铠甲的好坏对于一支军队的战斗力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古代的盔甲发展的趋势也是越来越精良坚固。然而在明代的时候,朝廷的军队却大量的装备一种纸质的铠甲。有人认为这是由于军队的腐败,导致无力装备精良的金属铠甲,只好拿纸质铠甲来凑数。甚至于后来萨尔浒之战的惨败都与此有关,真实的情况究竟是什么样子呢?

明代时期,没想到明军穿的竟是“纸质铠甲”难道是因朝廷腐败吗?

在解答这个疑问之前,我认为有必要先了解一下古代铠甲的发展脉络。铠甲两个字通常是一起使用的,但是事实上两者的意思却大不相同。甲是指皮革布帛等制作的甲胄,而铠的意思则是金属的甲胄。在春秋战国以前的历史中,大部分军队装备的都是皮革甲胄。当时的冶炼技术不发达,青铜是极为昂贵的资源,只有地位最为高贵的贵族才有实力使用,而广大的平民能够拥有廉价的皮甲已经相当不易了。

明代时期,没想到明军穿的竟是“纸质铠甲”难道是因朝廷腐败吗?

当时战国时代战争的规模越来越大,频率也远大于之前,为了在战争中取得优势,各国的君主无不努力的提高本国军队的装备水平。最先将先进的金属铠甲普及到军队的是魏国,作为中原的霸主,魏国的实力非常的雄厚。装备有金属铠甲的魏武卆是战国初期最为强大的军队,屡次打垮其他诸侯的军队。于是各国纷纷倾尽国力,发展冶金业,这使得战国时期中国的青铜与铁的产量大幅提升。到了战国末期的时候,各个国家的军队已经普遍装备了防御性能优良的金属扎甲。

明代时期,没想到明军穿的竟是“纸质铠甲”难道是因朝廷腐败吗?

然而到了秦汉时期,铠甲大体与战国时期大体类似,没有多大改变,只是在细节方面更加的精良。汉代的时候由于国力强大,所以国家生产的铠甲数量非常的惊人,光是长安的武库里就储存了几十万件铠甲。由此可见汉代的军队配备铠甲的比例应该非常的高,这也使得汉军在与周边民族的战争中始终处于优势。南北朝时期,由于冶炼技术的提高,传统的扎甲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军队的需求。于是钢制的铠甲开始出现了,为了增强防御性能,在铠甲的正反面各有一大块金属片,被称为护心镜。甲片的连接方式也变得更加的复杂与紧凑,这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明光铠的前身。

明代时期,没想到明军穿的竟是“纸质铠甲”难道是因朝廷腐败吗?

等到了唐代的时候,有名的铠甲已经有十三种。既有金属的铠甲,也有皮革与布帛的甲胄,这也是由于战争的形势多样化,不同的铠甲可以应对不同的需求。中国古代铠甲制造的顶峰是宋代,由于缺乏有力的骑兵部队,宋代开始不断地强化步兵铠甲的防御性能,加上宋代的时候经济发达国力雄厚,所以国家可以为基层的士兵配发精良的铠甲,宋代标准的步人甲有1800多枚甲片,整体的重量不下三十公斤,可以想象这样的铠甲防御力是多么的可怕。

明代时期,没想到明军穿的竟是“纸质铠甲”难道是因朝廷腐败吗?

有的将领仍然认为这样的铠甲不能提供足够的防御力,于是进一步增加重量,比如名将张浚就曾经制造四十多公斤的铠甲。但是过于沉重的铠甲虽然可以提高防御能力,但是也会限制军队的机动能力。于是纸质铠甲就在金属铠甲最盛行的宋代出现了,在我看来,这也是一个物极必反的过程。

明代时期,没想到明军穿的竟是“纸质铠甲”难道是因朝廷腐败吗?

纸质铠甲的制作比较的繁琐,需要将上好的纸张与棉布叠加在一起,然后是用大锤将其压成薄片。若干层薄片使用铆钉连接在一起就成为了一个甲片,这些甲片再经过复杂的连接最后就成为了一件纸质铠甲。做工优良的纸质铠甲重量远比金属铠甲轻得多,但是防御力却是十分的优良,即使是强弓也不容易击穿纸质铠甲。一般的刀剑更是无法对穿着纸甲的人造成致命的伤害,但是纸甲也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十分怕火。

明代时期,没想到明军穿的竟是“纸质铠甲”难道是因朝廷腐败吗?

到了明代的时候,火器已经开始成为主要的杀伤武器。传统的金属铠甲也难以防御火器的打击,而且由于十分的沉重,限制了士兵的活动,于是轻便的纸质的铠甲开始在明军中受到欢迎。纸质的铠甲的虽然无法百分百的抵御火器的打击,但是也可以大大降低弹丸对于人体的直接杀伤。一颗子弹打上去以后也只是一片淤青而已,所以我认为纸质铠甲非但不是低劣的装备,反而是十分适应火器时代的防御武器。而萨尔浒之战的惨败,原因更多是主帅的指挥以及军队整体战斗意志的薄弱,如果仅仅归结于纸质的铠甲,无疑是十分荒谬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