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升麻,临床应用

 植物游记樊蓉 2020-10-29

升麻

升麻(Cimicifuga foetida)来自于毛茛科,升麻属。别名绿升麻,西升麻,黑升麻。Cimicifuga,cimex臭虫+fugo逃避,指某些种可驱臭虫。

根状茎粗壮,坚实,表面黑色,有许多内陷的圆洞状老茎残迹。叶为二至三回三出状羽状羽状复叶;茎下部叶的叶片三角形,顶生小叶具长柄,菱形。

花序具分枝3-20条,花药黄色或黄白色。种子椭圆形,褐色,有横向的膜质鳞翅,四周有鳞翅。

在我国分布于西藏、云南、四川、青海、甘肃、陕西、河南西部和山西。生海拔1700-2300米间的山地林缘、林中或路旁草丛中。在蒙古和苏联西伯利亚地区也有分布。

升麻在《神农本草经》中列为上品,用根状茎,治风热头痛、咽喉肿痛、斑疹不易透发等症。也可作土农药,消灭马铃薯块茎蛾、蝇蛆等。

 

民族药

【藏药】贾子豆洛:全草治流行性感冒,皮肤瘙痒,皮肤病,热病发斑,创伤伤口久溃不愈,肉瘤《藏本草》。当更那保:根茎用于解毒,退烧,强心《青藏药鉴》。

【傈僳药】土堵子:根、茎用于风热头痛,齿龈肿痛,咽痛痛口疮,麻疹不透,胃下垂,久泻,脱肛,子宫脱垂《怒江药》。

【彝药】七鸡丹,施玛:根用于高热,伤风感冒,头痛《滇药录》。

 

开头

文中的升麻是在曲靖遇见的,是一个草医种的。我们前面说玫瑰茄的时候有介绍过那个草医和他的药园子,升麻是著名药材了,我们来看升麻的用途吧。

 

双重作用

升麻具有“主升”与“主降”的双重作用。其性味辛、甘、苦、寒、凉,辛主散,甘缓可补,苦、寒、凉主清、降、泻,可见升麻具有“清降”作用;

另一方面因其功能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主治风热头痛,齿痛,口疮,咽喉肿痛,麻疹不透,阳毒发斑;脱肛,子宫脱垂等。

升麻在某些病症用其主升之药性,对于某些病是则其主降之性,因此,升麻既有“主升”,亦有“主降”的双重作用。

 

配伍

升麻的功效随配伍的不同,在各方剂中所起的作用亦不同。

“清胃散”中,升麻既能清热解毒,善治口舌生疮,可协助黄连清泻邪火;又可辛凉散火解毒,并兼作阳明引经使药,引导诸药直达病所。

“益气聪明汤”中,升麻配葛根、蔓荆子升提清阳,鼓动清阳之气上升,转输正常,故诸症平复。

 

多发性神经炎

多发性神经炎,是指各种不同病因引起的全身多处周围神经的对称性损害。相当于中医的“痹证”、“痿证”范畴。

男,40岁,四肢无力,初起时劳累后感觉肢体疲软乏力。此后感觉四肢呈手套、袜子状麻木抬举无力。

伴四肢不温,精神委靡不振,面色无华,倦怠欲睡,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无力。辨证:脾阳不足、脾气虚弱。

处方:升麻10g,黄芪50g,党参30g,当归15g,陈皮10g,柴胡10g,砂仁10g,鸡血藤20g,杜仲20g,川续断15g,薏苡仁20g。

水煎服,每日3次。连续服用15剂后告愈。

 

阴道炎

阴道炎的临床特点主要是阴道分泌物异常增多和外阴瘙痒。

属于中医“带下”病。认为由湿热蕴结下焦引起,常因脾气虚弱,脾阳不振,水湿运化失常,固摄不力所致。

在临床上治疗本病:一是注重健脾除湿,二是升发脾阳之气温阳摄带而收功。

女,28岁。带下量多已3年余,多方治疗疗效不显著。时见带下,量多清稀,淋漓不尽。

伴面色萎黄,腰背酸楚,四肢不温,小腹冷坠,神倦乏力,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或濡弱。辨证:脾阳不足,脾虚湿泛。

治则:健脾除湿,升阳固带。

处方:升麻15g,茯苓20g,白术20g,怀山药20g,芡实30g,柴胡10g,苍术15g,党参20g,怀牛膝10g,薏苡仁30g,白果30g。

水煎服,每日3次。每次200ml。连续服用5剂后告愈。

 

小儿腹泻

婴幼儿腹泻,主要是指由于饮食不当,气候变化而导致正常的消化过程发生障碍,产生代谢不全产物刺激肠壁,使肠蠕动增强引起的腹泻。

属于中医“泄泻”范畴。由于饮食、气候等因素,导致脾阳受伐,脾气虚弱,肠道滑泄不止所致。

治疗本病时,应注意小儿的生理特点:一是“易虚易实”,二是“稚阳之体”。使其脾阳温煦,升举清气,脾气旺盛,固摄有力,消化功能健旺腹泻自止。

男,3岁。因贪吃雪糕后,腹泻2天余。腹泻水样大便,泄下稀薄不化,色淡薄不臭,量多,每日3~4次。

伴面色萎黄,精神欠佳,食欲减退,苔薄白脉濡细。辨证:脾阳受伐,脾虚泄泻。治则:健脾益气,温举脾阳。

处方:升麻6g,党参10g,白术6g,茯苓5g,怀山药5g,白扁豆5g,薏苡仁5g,陈皮5g,柴胡3g,砂仁6g。

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服2剂后痊愈。

 

乙型肝炎

男,38岁。患者为乙肝病毒携带者,已10年,近1个月来,由于工作劳累,心情郁闷,出现周身疲倦乏力,腹胀,纳差,厌油,巩膜轻度黄染。为急性乙型肝炎。

经住院给予降酶、保肝等治疗20余天,病情未见好转。

诊见患者面色晦暗,巩膜黄染,食欲不振,呕恶腹胀,小便发黄,大便不爽,体温38℃,舌质暗红苔腻微黄,脉沉滑有力。

诊为湿热疫毒,瘀阻气分,予升麻化瘀消毒饮:升麻、滑石、丹参、白花蛇舌草各30g,茵陈15g,郁金、栀子、大黄各10g,水煎服。服药5剂,烧退纳增,腹胀均减,自我感觉良好。

上方升麻加至45g,并配服化浊保肝散(冬虫夏草、升麻、黑豆、猪胆汁等),继服5剂,诸症均减。继服30余剂,诸症消失。

 

结尾

升麻的介绍就到这里啦,中医药啊,复杂也简单。复杂在于每一个药不同的配方会有不同的效果,这里面的排列组合比数学还复杂。

简单在于,若你明白大部分的疾病都是因为正气不足。生活习惯或心态不好,导致的无法战胜外来的邪气,因而得病。会调理就会好很多呢。

 

声明

医家讲求“辨证施治”,人人“证”皆不同。本公众号所载内容为探讨学习之用,不构成用药建议,如有需求,请谨遵医嘱。

 

参考文献

(1)升麻临床应用体悟 马翠翠 马融 张喜莲 天津中医药大学 天津300193

(2)升麻临床运用举隅 重庆市垫江县高安人民卫生院 盛刚

(3)升麻善治乙型肝炎 山东省聊城职业技术学院 朱树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