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存在先于本质

 sys_wutao 2018-12-30
“存在先于本质。”
这是法国哲学家萨特的名言,也是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思想。

这六个字很经典。
我个人觉得,这是西方哲学中最适合作为心灵鸡汤的内容之一。
当然,这里的“鸡汤”不含贬义。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简单来说,它的意思是:人和器具不一样。
器具可能是先有【本质】,然后再【存在】。
但人类一定是先【存在】,然后才会去寻找所谓的【本质】。

这么说太抽象,还是得举个例子。
比如,筷子就是一种器具。
人类已经制造了成千上万的筷子。这些数不清的筷子,它们是先被人类预先设计好的。
换句话说,人类在把它们制造出来之前,就清楚地知道,这些筷子的本质是什么,比如它是用来作为餐具、方便取用食物的。
如果一双筷子达不到这样的要求,那它就不是合格的筷子,甚至不能被叫做筷子。
所以,筷子是先有了本质,然后才会存在。它的本质是第一位的,是相对固化的。

但人类与筷子不同。
一个孩子在出生之前,你就能预设他的本质吗?
显然不能。
谁都不能规定某个人的本质应该是什么。
人必须先存在,一开始根本没有什么“本质”。存在之后,我们便具备种种可能性,通过自主的选择,自我创造,不断地去获得自己的本质。这种本质是第二位的,是流动的、可能随时变化。

这就是【存在主义】哲学的观点。

比如,一个家长教育孩子:“你是我的孩子,所以你就必须孝顺我,听我的话。”
或者,一个老师批评学生:“你怎么不好好学习?你是学生,就应该每天好好学习。”
又如,一个服务员说:“我是谁?我是一个服务员,这就是我的身份。所以我必须像《服务员手册》上写的那样blablabla。”

以上这些说法,姑且不论其内容有无道理,至少从思维模式来说,显然不符合【存在主义】的思路。
因为这些说法都预设了一个人的本质。或者更通俗地说,这是在给人贴标签。

这种“标签主义”的思路是:
我先给你贴一个标签(比如“孩子”、“学生”、“服务员”),这个标签等于你的本质,于是你就被装进了一个模子里,必须按照这些标签的要求来做事。如果你不照做,你就不符合你的本质。
哇,真可怕,你竟然不符合你的本质!那你就不是一个合格的人,就像一双不合格的筷子一样,是可耻的废品。

很多人害怕成为“废品”,因此陷入了这种“标签主义”模式,甚至无时不刻不在自我标签化、自我物化。
就像上面例子里的那个服务员,他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服务员”标签之外还有别的可能性。他在物化自我,活成了一个标准的工具。

而【存在先于本质】这句名言,就是在反对上面这种“给人贴标签、强行定义本质”的思维。
存在主义哲学认为,人的本质是需要自己去探索、自己去创造的。而且,本质是可以改变的,人类永远拥有无限多种可能性。
所以萨特说:“人,不外是自己造就的东西。”
其他任何人都不能塑造你,只有你自己可以。你掌握自己的命运。

现在,你就能读懂萨特的这段话了——
“人像一粒种子偶然地飘落到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本质可言,只有存在着。要想确立自己的本质,必须通过自己的行动来证明。人不是别的东西,而仅仅是他自己行动的结果。”

所以,人们不能再用“限定自己本质”的方式推脱责任。
比如,你不能这么说:“我就是一个学渣,无可救药的学渣,所以我没办法认真学习,考试挂科才是正常的。”
也不应该这么说:“我就是一个内向的人,所以不可能从事需要大量与人打交道的职业。”
如果你说了类似这样的话,你也是在给自己贴标签、限定自己的本质,把自己当成了筷子一样的器具。

以上,是不是很心灵鸡汤呢?[doge]

其实,这碗鸡汤在西方世界的影响力更大。对中国人而言,可能药效不是那么强烈。
因为犹太教、基督教认为,人类是上帝创造的,上帝当然也预先决定了人类的本质。这种思想在西方世界影响深远。
而【存在先于本质】推翻了这种观点——谁都不能决定你的本质,连上帝都不能。

中国人虽然没有“上帝决定了我的本质”的想法,但也有一些传统的观点,比如儒家的“孝道”等等,影响深远。
下次,如果有人对你说:“孔子说过,人就应该blablabla。”
你讨厌听到这样的话,就可以风轻云淡地甩出这六个字:存在先于本质。[二哈]

最后必须补充提醒一点:这碗鸡汤虽然看起来很鲜美,但其实不是那么容易喝的。

的确,它给了你很大的自由,让你可以选择自己做什么、成为什么样的人。但与此同时,你也必须为你自己的每一个选择负责。
既然你的人生都是你自己的选择,无论结果如何,你都不能甩锅给别人。
其实,这种绝对的自由也是一种巨大的考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