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针刺取穴顺序

 图书 馆员 2018-12-31

按照一般教科书的内容编写,针刺包括体位选择,揣穴定穴,消毒,针具的选择,进针,补泻手法与出针等内容,但并没有告诉你针刺顺序。而临床常常用多个穴位治疗疾病,而针刺施术顺序对于疗效是否存在影响?

针刺顺序即依不同的病症按一定的顺序进行针刺治疗,针刺顺序是影响针刺疗效的重要因素。《内经针灸类方语释》一书中曾提到针刺取穴顺序与施术先后对针刺疗效的影响。临床用同一腧穴处方,由于施术先后不同,产生效果因之而异。

《灵枢·五色篇》中有记载“病生于内者,先治其阴,后治其阳,反者益甚”体现了腧穴针刺顺序对疗效的重要影响,《内经针灸类方语释》一书中曾举一病例,“如治一急性胃痛患者,取内关,中脘,足三里,并依此顺序施术,顷刻病减痛止,但在留针过程中给予行针时,其顺序恰于其反,结果其病又作,复又施术如前,才告痛止”。

此例可以看出,针刺取穴顺序与施术先后对针刺疗效影响之巨大。而符文彬教授更是认为,针刺的不传之秘在于针刺顺序,足以见得针刺顺序的重要性。

关于针刺顺序规律,一般有几种取穴顺序规律,现简要整理介绍如下:

一、主配穴处方中,先针主穴

在一张针灸处方中,一般先针治疗主症的主穴,后针治疗兼症的配穴,此规律为临床基本规律,大多医生用此法。若主穴非一个穴位,通常使用从上到下的顺序进行施术,而配穴也根据治病需要进行针刺顺序的选择。

二、急则首刺治标穴,缓则先刺治本穴

按照病症的缓急,通常“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急症先针治标穴以缓其急,缓则先刺治本穴以治其本,也是临床较为常用的方法。

三、先病后病同时存在:先病先刺

疾病的发展常常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故宜先病当先刺,后病当后刺。但需要注意的是,此条中先病必须与后病同时存在,若先病或后病转为急症,则采取“急则首刺治标穴,缓则先刺治本穴”的方法。

四、特殊作用穴位当先刺

按照临床经验,某些特殊作用或特殊刺法,当先刺其穴。如符文彬教授治疗精神疾患等疾病经验为先升清后降浊,针刺中采用印堂,百会二穴取其升清降浊调节气机之效,故先刺之,后用它穴以辅助。

五、依证的虚实定序

阴盛阳虚,先背后腹;阴虚阳盛,先下后上;先补其虚,后泻其实。《灵枢·终始》提到:“阴盛阳虚,先补其阳,后泻其阴而和之;阴虚而阳盛,先补其阴,后泻其阳而和之”。《难经·八十一难》指出:“其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当先补其阳,而后泻其阴。阴气不足,阳气有余当先补其阴,而后泻其阳”。这里的先后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立法的先后,也即整个疗程的先后顺序;二是治疗的先后顺序,也就是每次施术的先后顺序。

阴阳互为制约、互为消长,阴盛阳虚,先补其阳,后泻其阴,阳气旺盛了,阴邪会自然消匿,即“益火之原,以消阴翳”。我们知道,背为阳,腹为阴,所以在施针时,阴盛阳虚者,先针背,后针腹。

如我们治疗哮喘,在取穴上也不外大椎、定喘、肺俞、心俞、膈俞、脾俞、天突、中府、孔最等,但在针刺顺序上是先刺背部腧穴,再刺胸腹四肢腧穴,或第一疗程刺背部腧穴,第二疗程刺胸腹四肢腧穴。哮喘病多属阴盛阳虚,所以先针背后针腹的针刺顺序是能够取得理想疗效的重要因素之一。而阴虚阳盛,先补其阴,后泻其阳,是滋阴潜阳的一种体现。阴精不足,不能制约阳气,应首先顾及其不足的阴,阴精充足了,亢奋的阳气将自然平复,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在临床上,阴虚阳盛者常表现为上盛下虚,上为阳,下为阴,所以针刺时,要先刺其下,补其阴,后泻其上,潜其阳。比如高血压病,临床常表现为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等上盛下虚症,常选百会、风池、曲池、上巨虚、太溪等穴,在针刺顺序上可遵循先太溪、下巨虚、上巨虚,再百会、风池、曲池。在依证的虚实定序规律中,补泻手法的先后顺序也有规律可循。《难经》中“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当先补之,然后泻之。”这里不仅指出了补泻的母子关系,同时也提出了补泻的先后顺序。虚实夹杂之证,若需补泻手法同施,多先施补法,后施泻法。

六、依主客经传变定序

表里同病,先刺主之原,后刺客之络;表里未传,先补客之原,后泻主之络。

表里经由于其经络相合,而互为表里,因此疾病的传变常常是两经之间相互传变,例如手太阴肺病,可以传及手阳明大肠,此时肺为主,大肠为客。相反手阳明大肠病传给手太阴肺,则大肠为主,肺为客。杨氏《十二经治症主客原络图》中就有古人应用此规律的经验总结,今人用来也常会取得意想不到的疗效。依“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原则,故表里未传,先补客之原,后泻主之络的理论。也就是说,若表里经尚未传变,要先补将被传经的原穴,再泻传变经的络穴。经气充盛了,邪气就难以深入,原气会聚之处在于原穴,所以治疗时应先补被传经的原穴。络脉为联接两经的穴位,既是邪气传变的通路,又是两经经气相交接之处,所以在先补客之原的基础上,还需再泻主之路,以断其路。

七、依病症与治法定序

针灸经典中,有关针刺顺序的系统论述不多,但有关具体病症的针刺先后顺序的记载并不少见,如《长桑君天星秘诀歌》中记载“天星秘诀少人知,此法专分先后施”,并对宿食、中鬼邪、脚气、耳鸣等十七种疾病详细记载了针刺的先后顺序,《拦江赋》、《席弘赋》、《玉龙歌》等中医歌诀中也有关于针刺取穴顺序的记载。

此外,运用灵龟八法、子午流注针法时,当根据其针刺规律施术。

如子午流注针法先刺值日穴位开穴,后刺其他穴位等。

故针刺顺序是决定针刺疗效的重要因素之一,采取一定的针刺选穴顺序,对于激发正气,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作用。

针灸取穴的诀窍和方法

针灸根据我们人体的穴位来进行取穴,然后对穴位进行刺激,通过这种方法来帮助我们治疗各种疾病。因此,针灸怎么取穴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那个穴位进行施针,针灸的角度、深度和方向都是我们需要知道的。

关注养生的朋友们应该都知道针灸疗法治疗疾病的吧。但是你知道针灸疗法是怎样取穴的吗?

其实,不用解释大家都知道,针灸疗法的关键就是取穴了,取穴取的准确,针灸疗法的效果才会好哦。

针灸取穴有诀窍

一个人身上的穴位有很多个,仅仅是经穴就有360几个,还不包含一些不常见的奇经脉络。

我们从针灸治病的各种成功案例可以分析出,很少有病人只针刺一个穴位就把病治好的,往往需要针刺很多个穴位,这些穴位共同作用,才能有效治愈我们的疾病。

肘膝关节以下,属于经脉的根部和本部,是'特定穴'比较集中的地方,特定穴的临床意义很大,奥妙无穷,针灸文献中不乏记载,兹不赘述。

我们的头部是个重要器官,蕴含着无数重要的穴位。属于经脉的结部和标部,是交会穴比较密集之处, 全身103个交会穴,属于头部就有38个之多。这一特点提示了该部穴位主病范围的广泛性。

有人说:头面部穴位能治它处病证者多矣。例如:水沟、素髎治厥脱;眉冲、攒竹治哕;晴明、天柱疗腰腿痛;风池、风府治卒中。

迎香治蛔厥;下关疗跟痛;翳风起足痿;听宫除三痹;通天宣鼻窍;玉枕治目疾;神庭治癫狂;百会举陷气等等。

验之临床,都有得心应手之妙。近些年来比较盛行的头针、耳针、眼针、鼻针、面针等疗法,在临床上所积累的新经验,也说明头面部经、穴在主病范围方面有着很大的潜力。

我们的颈部起到链接身体各个部位的桥梁作用,因此,颈部的穴位在治病的时候就非常关键了。

比如说天突、大椎、天鼎、人迎、扶突、天窗、天柱等等这些比较大的穴位,刺激这些穴位可以真正治疗比较重大的疾病。

天突穴位是治疗噎嗝、哮喘、咳嗽、气厥这些病症的,天柱穴可以治疗肩膀、背部、和腰部的酸痛,对于头重脚轻也有很好的效果。

任、督两脉是躯干部经脉的纲维,总括一身阴阳,其中也有几个主要穴位,疗效各有千秋。

长强治癫狂、痔疾;中枢治胃胀、脊强;至阳治膈塞皖痞;神道治惊悸、失眠;气海、水分治腹胀痛泄。

巨阙、中脘治心胃之恙,关元、神阔,扶阳固脱甚效;膻中、鸠尾,理气宽胸最灵。

奇穴是经穴的补充和发展,临床价值亦不可低估。例如:印堂治惊风;太阳治头痛;百劳治咳嗽;腰奇治癫痫,鹤顶治膝冷;十宣治厥、热;四缝治疳积等等,临证都很有效。

此外,华佗夹脊穴察足太阳与督脉之气,治疗内脏疾病有独到之功。其主病范围,可参照同水平之背俞穴掌握,而其疗效及针刺的安全性,却又较背俞穴为优。

以门、海、冲、关、池、泉、溪、谷命名的穴位,针感一般比较明显,疗效也较突出。

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他们都有一套自己的方法来治病救人,拿中医针灸来说,每一个病症都有它相对应的穴位来进行治疗的,我们自古以来都有很多记载针灸穴位的相关的书籍里。

临证点穴,虽有文献可考,但也不宜过分拘泥。揉按体察,指下有空软或突起之感,而患者自诉舒适或酸痛,此处是穴。于此下针,容易得气和行气;一旦气至病所,多能获效。

穴位配伍,应该本乎阴阳。下为阴,上为阳;右为阴,左为阳;腹为阴,背为阳;里为阴,表为阳。无论任何疾病,究其根源,不外阴阳失和;针灸治病,也总不离调和阴阳。

因此,临证配穴,除要考虑经脉的本经循行、相关脉象、所主病候、标本根结、别络所属、经筋皮部,及经脉之间的表里联系、同名联系、交接联系、生克联系。

气衔联系、奇正联系之外,充分注意到阴阳配伍的原则,对于提高临床疗效是很有帮助的。

譬如临证拟取二穴,则最好按照一上一下,或一左一右,或一腹一背,或一表一里的原则去选取最恰当的穴位。

这样可以充分发挥穴位局部、邻近、远端及全身的治疗作用,因而可以取得最好的临床疗效。

中医针灸取穴的三大方法

中医处方并不是中药无序杂乱的堆砌。用药如用兵,讲究法度:君、臣、佐、使,每一味药的使用均有根据。

同样,选穴如选兵,经络美容每一个穴位的选取也讲法度、原则。要明确取穴的原则及取穴的基本规律。

 近部取穴 

腧穴在什么部位,就能主治这个部位所发生的内外病证,尤其是头及躯干部的腧穴多以治疗局部病证为主。

比如,面部、手部的穴位利于面、手部局部的皮肤美容,单纯性肥胖以腹部肥厚明显者应取腹部的穴位。

脘腹部穴位能治疗消化道胃肠疾病,妇女经带病少不了腰骶部、少腹部的穴位,背部腧穴调理相对应内脏。

 远部取穴 

这是十四经取穴的基本规律。在十四经腧穴中,尤其在肘膝关节以下的穴位,除了主治所在部位的病证外,还可以治疗较远部位的组织、器官、脏腑的病证,有的穴位甚至具有影响全身的作用。既可本经取穴,也可异经取穴。

远部取穴的主要依据是:①经脉所过,主治所及;②经脉阴阳表里关系;③脏腑与经络络属关系;④五脏之间的阴阳五行功能关系等。

如胃经的足三里用于调整脾胃消化道功能;针刺肝经的太冲治疗肝郁黄褐班;带下多而清稀、子宫脱垂取百会);清降虚火用涌泉风痰阻络,口眼歪斜取丰隆等等。

在临床上常远近取穴相配,如头部前额病变近取印堂、阳白,远取合谷、内庭;口齿病近取地仓、颊车、下关,远取合谷,内庭;胃腑近取中脘、粱门、胃俞,远取内关、足三里、公孙;肝脏近取期门、章门、肝俞,远取太冲、支沟等。

 腧穴特异作用 

有些穴位还具有相对特异性的治疗作用。比如,大椎、曲池、合谷泻热;水分、阴陵泉利水消肿;足三里、关元、气海强身健体;百会能升提清阳中气等。

对症取穴 

针对具体症状选取穴位,又叫经验取穴。

如虚脱灸百会、神阙、关元,针足三里;汗多取合谷、复溜;失眠取神门、三阴交、太溪;多梦取心俞、太冲、神门;便秘取天枢、支沟;皮肤瘙痒取曲池、血海、三阴交。

中医针灸的好处

扶正祛邪 

长期患有体虚易感、过敏性鼻炎、哮喘、支气管炎、肺气肿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往往容易在冬季发病。

这是因为这些病人平素正气不足,到冬天气温偏低,病邪力量较强的时候,体内的正气不足以与病邪相抗争从而发病,故而冬天宜治标为主,尽可能减轻症状。

而冬天正是扶正祛邪的好时机,这时候影响发病的气候因素比较少,症状相对较轻,这个时候扶正固本,可以提高肌体的免疫能力,更好的透邪外出。

 培补脾胃 

脾胃是人体的'后天之本'。人体消化功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体的能量供给。

脾脏喜燥恶湿,湿邪最易困脾,影响我们的消化功能,冬季培补脾胃,可以健脾化湿,使我们远离腹胀、腹痛、腹泻的困扰。

冬季阳浮于外,过食寒凉也会引起诸多消化系统问题,如胃痛、腹痛、腹泻等,所以夏季固护脾胃尤为重要。

助阳散寒 

在冬季除了呼吸系统病高发以外,还有一类疾病的发病率也不容小觑,那就是阳虚证和颈肩腰腿痛。

和呼吸系统疾病一样,在冬季寒气盛的时候,人们感受了寒邪而产生的疾病,在冬季不能够从根本上消除,只有到了盛夏季节,人体本身的阳气充盛了,才可以更好地驱散体内的寒邪。

而冬季节气针灸正是这样一种可以激发人体经气,防病治病的好方法。

结语:针灸的好处就不用小编再强调了吧,针灸对人体的副作用小,尤其是老人比较喜欢针灸治疗疾病。

本文介绍的主要是针灸取穴的诀窍和四个取穴方法,有兴趣的朋友们可以学习一下哦。

针灸根据我们人体的穴位来进行取穴,然后对穴位进行刺激,通过这种方法来帮助我们治疗各种疾病。

因此,针灸怎么取穴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那个穴位进行施针,针灸的角度、深度和方向都是我们需要知道的。

去眼袋秘方——五个穴位

眼袋问题是不少女性的烦恼,总是给人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网络上去眼袋的方法有很多,但是省钱又有效的却很难找,而手术去眼袋风险太高有容易反弹。怎么办呢?今天老中医为大家带来了去眼袋的最好方法,只需经常按摩几个穴位就能轻松去除烦人眼袋,快学起来吧!

一、按摩太阳穴去除眼袋

当你对着镜子的时候发现你已经有眼袋了,一定要重视!特别是过了25岁的女性,因为眼袋是在警示你眼周肌肤松弛、肌肤的代谢出现问题,此时刺激太阳穴可以促进肌肤新陈代谢。

按摩方法:双目轻闭,双手大拇指按太阳穴,反复10次,每次停留3~5秒钟。在耳廓前面、前额两侧、外眼角线延长线的上方就可以找到此穴位。


二、按摩鱼腰穴对抗眼部浮肿问题

当饮水量过多,肾脏代谢增大,或者睡眠质量不好时眼部浮肿就易出现。此时需要激活鱼腰穴,加速眼部排毒排水能力,让眼部肌肤尽快消除水肿。

按摩方法:鱼腰穴就处在瞳孔直上、眉毛中间的位置,所以用食指在眉毛处以画圈的方式进行轻揉按摩,直至眉毛处感觉到热为止。

三、按摩承泣穴消除黑眼圈

电脑、光线的刺激,加上经常熬夜,导致眼周肌肤的黑色素沉淀严重。按摩承泣穴可以活血化淤,促进黑色素分子之间的相互撞击,并迅速代谢出体外。

按摩方法:食指用按揉的方式按摩下眼睑,因为在瞳孔的正下方,眼球与眼眶下缘之间是承泣穴的位置,按摩此处30次。

四、按摩瞳子穴预防眼角细纹

干燥的季节,眼周肌肤缺少水营养的滋润,再加上眼周长期处在疲劳状态让眼尾细纹不断出现。此时需要点按瞳子穴增强眼周肌肤的锁水能力,尽早抚平眼尾小细纹。

按摩方法:瞳子穴在眼角外侧约一指腹的凹陷处,用食指在眼尾处以轻揉提拉的方式按摩15次,就可以有效预防细纹生成。


五、按摩晴明穴解决眼睛肿胀感

如果你总是感觉眼部干涩、有异物,眼球出现肿胀感,视力也会逐年降低,按摩晴明穴可以帮助你。

按摩方法:睛明穴位于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处,每隔两个小时用大拇指和食指以画圈的方式按压此穴位,可令疲劳的双眼立刻得到放松。

终于去眼袋是人体通过激活眼部自身代谢能力逐渐分解眼袋内的淤积水液、黑色素及脂肪,从而达到从根本上解决眼袋问题的,不反弹。对于眼袋人士来说,这是一种最为安全稳定有效的治疗方法,在经济上的压力也相对于手术来说小的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