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有“心理创伤”吗?

 周松涛图书馆 2018-12-31

以前提到过一个说法:只有一种“心理问题”,它的名字叫“不接受现实”。其实这只是一条线,道出了所有“心理问题”的共性之一——但却不会是“唯一”的共性。

比如这个句式还可以表达为:只有一种“心理问题”……

它的名字叫“创伤”;

它的名字叫“挫败”;

它的名字叫“丧失”;

它的名字叫“不了解自己”;

它的名字叫“离开当下”;

它的名字叫“不愿长大”……等等等等。或许可以写一个系列,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心理问题”,自然也会看到不同角度的“解决”之道?这是后话,今天先说“心理创伤”。


所谓“心理创伤”,听起来很大条,其实用白话说就是三个字——

过不去


担心自己哪句话说得不合适,就耿耿于怀好些天;

一有什么事挂在心上,就躺在床上辗转难眠;

总觉得自己不够好、总想要“改变”自己;

总觉得父母给的爱太少,所以今天自己才会过得这么糟;

或者经历一场车祸之后,就轻易不敢出门……

所有这些被“困住了”、“过不去”了的状态,都可以说是“心理创伤”的表现。

当然就程度来说,既然用到“创伤”这个词,当然得“疼”、或者减损了某些功能才算数。区别在于,有些“创伤”明显关联到某件事、或某些人,而其它的“创伤”只见结果,来龙去脉却显得扑朔迷离;

有些创伤明显影响深远,有些似乎只是癣疥之患;

有些创伤人们已经司空见惯、以至于都不认为它是什么“问题”,另一些创伤却看起来很特别,于是在人群中显得相当“扎眼”……


如果说有谁是没有“创伤”的,那么这人要么“不是常人”、要么“不是正常人”——因为创伤的存在,表明这个人内心存在自动保护自己的能力——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所以如果你发现自己身上存在“心理创伤”的痕迹,说明你还算正常。


有些创伤是“一次成形”的,比如成年人经历重大灾难、或幼儿经历无力承受的情感冲击——太过强烈的刺激,导致直接在心理上“印刻”下一个标记,之后只要触及到这个标记,就会“回到”经历创伤事件的情绪状态。

比如我见过不只一个儿时被猛犬惊到甚至咬过的人,平时看来与其他成年人无异,可是一旦突然面对一条狗时,他们的表情、动作、声音和应对方式,都会表现得像一个低龄幼儿——所谓“潜意识意识化”的治疗过程,尤其适用于描述这种“一次性创伤”的个案。


更多、也更普遍的“创伤”形态,其实是“渐进式”、或“叠加式”的——相似的轻度“创伤”愈演愈烈、或一再重复的结果。

最常见的例子,莫过于一个严苛的父亲/母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始终传递着焦虑、担忧、不满、不信任等等情绪,孩子在这样的氛围下反复“浸染”,自然会在内心深处埋下忧虑的、自我怀疑的、对抗的、无力的等等种子,于是在他/她成年后,就很容易观察到,自己一旦碰到这些情绪主题,就会陷入开头提到的“过不去”的状态——或者左右摇摆、或者咬牙死磕、或者望风而逃……跟一次性创伤相同的是,同样是“退回”到早年的情绪当中、以一个孩子的方式应对眼前的困难。


“过不去”三个字,其实已经说明了治愈创伤的方向——过去了,也就好了。
这个“过去”当然不是掩耳盗铃,告诉自己“一切交给时间”之类自欺欺人的话。而是正面面对、接近、经历、最后穿越的过程。


许多人是经年累月地卡在第一步——想“放下”,先要“拿起”才行啊。常常听人故作豁达地念叨着“放下”——哦忽然想到个好例子,有谁看江苏卫视的“蒙面歌王”了没?那个伊能静啊,真是让我忍不住想吐槽。跟祥林嫂一样,一不小心就要把话题扯到自己的婚姻上去,还努力想展示自己已经“过去了”的形象,却不知道看看自己在这样的场合,都三番五次忍不住要关注这件事,究竟意味着什么?自知力貌似也够呛……

继续拿她为例吧,“面对”或“拿起”,首先要做的就是承认:这件事没有过去。这件事、那个人,对我很重要,并且,我不愿意承认他们很重要……

这一步无法发生的话,就好象通向“治愈”的门紧闭着,内心翻涌着却又被压抑的情感,根本不可能被触及,当然就更别提被“消化”了。
治愈创伤,最重要的就是这一步,没有这个“1”,后面加再多的“0”也是徒劳。如果说“一切交给时间”这句话要成立,就得先有前面这个“1”才行——因为打开那扇门、走上那条路之后,里面的涌动带来的惯性,会自然推着人往前走,迟早,会有新的变化发生。

还有一个常见的“坎”,是在“经历”的过程里。
许多人说,我试过了啊,我反复体验了那些痛苦,但还是找不到方向、“过不去”啊!!
这里的问题可能在于——“沉溺”、或者“顽抗”,看起来跟“经历”长得很像。

举例来说,许多拿刀片在手臂上划拉着“自残”的人,可能并没有充分意识到,自己在经历那种状态的过程中,除了绝望的痛苦,至少还有惩罚和报复的快感同时存在——也就是说,某种程度上,他们是在“享受”那种痛苦。
确切来说,享受的当然不是痛苦,而是跟痛苦缠绕在一起的一些满足和踏实感。于是这种过程,“历”是“历”了,却实际上缺少了“经”的动机,变成了一次次沉溺其中,却没有真正“前进”。

另一种状态也很常见,尤其是理性发达的人,意识层面知道、也尝试着向前,但是每当真正体验创伤情感时,却总是有意或无意地施尽浑身解数去“防御”它们——比如转移注意力或跑神,找点什么事干来缓解焦虑,或者一边咬牙硬扛一边幻想着“过去”之后的“美好生活”——沉溺的人叫“历而不经”,顽抗的人是“经而不历”。一阴一阳一动一静,缺了一半,自然是不会成功的。

还有一种情况是——期望太高。想一口吃成胖子,一上来就冲着最难的、情绪最强烈的状态去,试图直接来个正面决战。
也不是没有成功的,行为治疗中著名的“满贯/暴露疗法”,就是这样的策略。
但尤其对经年累月的困扰来说,因为积聚的情绪太多太强,潜意识的自动保护会产生强烈的反弹,于是大多数人是搞得很痛苦,结果还是撑不下来,挫败地失败;更偏执的人会搞得更痛苦,但还是一样撑不下来(就像人不可能主动憋气憋死,深层的保护机制不会允许这种事发生),结果更糟糕,二次创伤,搞不好就完全丧失再次努力的勇气……

所以还是给自己一点时间,对自己温柔一点,慢慢地接近。从外围的观察开始,到前进一小步——有时还可以允许自己后退一小步……

小心接近的同时仔细观察,许多人会忽视“观察”的作用,你就把“创伤”想象成一只大乌龟——而你从未见过这种生物。
这个奇形怪状的东西,我想你不会冒险直接去抓它对吗?你会仔细地观察它的行动,在远处换着角度偷窥它。慢慢地你发现,这东西好像行动很迟缓,于是你就可以大着胆子再走近一点。
你看得更清楚了,你可能会慢慢注意到,这东西胆子很小,一有风吹草动就会把头缩进去——此消彼长,对比之下,似乎你的胆子变得更大了?那就再接近一点……
看累了?支个帐篷休息一下,吃一顿,天黑前拿个铁笼子罩住它,明天睡醒了再继续研究……
说不定你一起床,就发现它四脚朝天翻不过来了,这显然是个充满喜感的画面,你想笑就笑吧……自然而然,你会想找跟棍儿来捅捅它看看,噢天呐!你碰到的是只鳄龟!它一口就把你的棍子咬断了!
吓了一大跳的你,当然就知道不能把手伸到这货嘴边去了,不过这并不妨碍你把它拖来拖去、放进箱子带走。至于你想把它捐给动物园、还是留下当宠物、或者……呃,尝个鲜?我们就不知道了……

说到底,“创伤”是我们自己的一部分。它的存在并不是为了伤害我们,我们也没必要——也不可能去“掐死”它。
接近它、了解它,我可以“剧透”一下——所有的“创伤”,只要能被自己充分理解,你最终一定会发现,它其实从来都不是“坏”东西,而是一个个真正的、珍贵的“宝藏”。祝“寻宝”成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