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深入研究“烧山火”“透天凉”手法的具体操作和能量体现

 chi_ping 2018-12-31

“烧山火”、“透天凉”是明代针灸家提出的综合的针刺补泻手法,它是以徐疾、提插(或捻转)为主,结合呼吸、九六数、开合等补泻方法,分天、人、地三层进行。“烧山火”组合了针刺的补法,目的要引“阳气”深入,使产生热感;“透天凉”组合了针刺的泻法,目的要引“阴气”浅出,使产生凉感。

深入研究“烧山火”“透天凉”手法的具体操作和能量体现

本法的记载始见于徐凤所述《金针赋》(1439年),后在《医学入门》、《针灸问对》、《针灸大成》等书中均有解释。《金针赋》写道:“烧山火,治顽麻冷痹,先浅后深,凡九阳而三进三退,慢提紧按,热至,紧闭插针,除寒之有准;透天凉,治肌热骨蒸,先深后浅,用六阴而三出三入,紧提慢按,寒至,徐徐举针,退热之可凭。”结合《针灸大成》等记载作些分析说明。

“烧山火”是因其能产生热感而名。热以治寒,故主治“顽麻冷痹”等症。其法“先浅后深”,意欲引阳气深入。根据穴位深度可分两层(先5分深,后1寸深)或三层(先5分,后1寸,最后1.5寸)进行,提插时着重于插(按),故说“慢提紧按”,每层提插或结合捻转,共九次(阳数)。产生热感后,仍紧闭针穴并将针按住,以纳阳气。所说“三进三退”,《针灸大成》又作“三进一退”,即以进为主。近人临床应用,按穴位的针刺深度,分成三等分。当进针透皮肤后,在“天部”用紧按慢提法提插九次;然后进入“人部”,亦紧按慢提九次;最后深达“地部”,又紧按慢提九次;然后从地部一次提退到天部,再如上法“三进一退”,反复操作,至病人觉针下有温热感为止,出针时应快速按闭针孔。如结合呼吸补泻的补法同用,即在病人呼气时进针,吸气时退针、出针。

“透天凉”,是因其能产生凉感而名。凉以治热,故主治“肌热骨蒸”等症。其法“先深后浅”,意欲引阴气浅出。根据穴位的深度可分两层(先1寸深,后5分深)或三层(先1.5寸,后1寸,最后5分)进行,提插时着重于提,故说“紧提慢按”。每层提插或结合捻转,共六次(阴数)。产生凉感后,缓慢提针以引阴气。所说“三出三入”与“三进三退”意思相同。《针灸大成》又作“三退一进”,即以退为主。近人临床应用,与“烧山火”同样分层次,在针刺入皮下后,继续深入,直达“地部”,用慢按紧提法提插六次;退至“人部”及“天部”仍按上法分别提插六次,一进三退,反复操作,至病人觉针下有凉感为止,出针时摇大针孔,不闭其穴。如配合呼吸补泻,则在吸气时进针,呼气时退针、出针。

深入研究“烧山火”“透天凉”手法的具体操作和能量体现

关于“紧按慢提”和“紧提慢按”的补泻法,以及针刺要达到热凉效应,这在《内经》中有过论述。《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说,“刺诸热者如以手探汤,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这可看作是关于提插补泻的描写。《素问·针解》篇说的“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满而泄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这是指针后可能出现热、凉感觉。

有人报道,临床辨证属于虚寒证者,使用烧山火手法,疗效显著。如坐骨神经痛取环跳穴,在酸胀感觉的基础上使产生热感,传到足部,能起到疏经活络、止痛散风的作用;治疗月经不调,针气海穴,使酸胀感觉到达阴部,并出现热感,疗效良好。对于实热证者,则用透天凉手法。如乳腺炎针大椎穴,使凉胀感传到乳部,则病人乳部有发凉、舒适的感觉;对高烧的病人,如体温在38℃以上,针风池、合谷,能使体温下降等。

深入研究“烧山火”“透天凉”手法的具体操作和能量体现

有人通过动物实验观察到,烧山火可以立即提高动物肛温0.7℃,而透天凉可使肛温下降0.6℃。也有人在观察肢体容积曲线的变化时发现,在烧山火手法的作用下,针下可出现温热感,与此同时,肢体容积曲线上升反映肢体末梢血管呈舒张反应。而用透天凉手法,于针下出现寒凉感的同时,规律地引起肢体容积曲线下降,提示末梢血管呈收缩反应。还有人报告了冷热两种手法对血糖、血浆柠檬酸有重要的影响,热时明显上升,冷时则下降。

深入研究“烧山火”“透天凉”手法的具体操作和能量体现

本法的应用先要分清病症的虚实、寒热,才能起到补虚泻实、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作用。热凉效应的是否出现,既关系于手法,还决定于机体的反应性,血管的舒张收缩反应才是产生凉热感的一种依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