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亲家庭的概念 单亲家庭的概念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含义:①家庭成员关系只有一种,即只有单一父亲或母亲与子女关系;②子女应有年龄界定,以成年为标准。我国年满18周岁的人在法律上已被赋与成年人的权利与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章),因而单亲家庭子女的年龄可以界定在18周岁;③子女的婚姻状况应是未婚且不具备独立生活能力。根据这三点,我国学者刘鸿雁将“单亲家庭”定义为“只有父亲(母亲)一方与其未婚的、年龄在18周岁以下的、不具备独立生活能力的子女共同生活的家庭”是较为合适也是有法理依据的。单亲家庭根据其发生的源起不同,而分为以下四类:丧偶式单亲家庭、离婚式单亲家庭、未婚式单亲家庭、分居式单亲家庭。 需要说明的是,界于我国单亲家庭的源起和组成主要是以离异家庭为主,本文的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主要以离异家庭的子女教育作为个案来阐述。 二、学生个案情况 (一)基本情况 学生小华,男,163cm,O型血,广州市荔湾区某中学学生,顺产,单亲随母,独生子女,体检无异常,睡眠、饮食正常,身体健康。父母离异,是因为父亲因违法犯罪被判入狱,父亲入狱、父母离异,给小华造成了很大的心理阴影,挥之不去,长期缺乏安全感,感情比较脆弱。小华跟随母亲后,母子之间的矛盾突出严重,与母亲交流甚少,亲子关系严重不良。妈妈学历较低,初中文化,开着一个士多店,大多的时候没有时间管教小华,但是,每次教育小华的时候又特别严格,母亲的教育方式欠妥,遇事打骂居多,这导致小华更加不愿意与妈妈沟通,对妈妈更加抗拒,母子之间变得愈加沉默。据小华的班主任反应,小华的社会关系较简单,思想还算单纯,在学习方面,没有心思上学,上课时候经常走神、开小差、经常无精打采、作业不能及时完成、缺乏动力,没有规划,帮他制定计划,他却无所谓,问他人生的理想是什么,他说没有,小华在校厌学情绪严重,甚至开始了逃学。 (二)案主生态系统图 1、案主社会关系生态系统图 通过上述社会生态系统图,首先,可以看出小华的生活圈不大,主要集中在学校场域和家庭场域,没有太多接触社会,更没有接触到社会上所谓的的“混混”,生活相对比较简单和单纯。其次,自从爸爸犯罪入狱后,对爸爸就更加地痛恨,很少有机会与爸爸沟通,父子之间的关系严重不良;小华和同伴的关系一般,他在学校没有很好的同伴,这和他一直比较沉默的个性也有关系;小华和妈妈的关系也是形同陌路,经常疏远妈妈,家庭氛围比较紧张;因为在校学习成绩较差,小华和任课老师的关系也非常一般,唯独与班主任的关系还比较好,主要原因是班主任老师经常找小华谈话,对小华也做了很多思想工作,所以小华有些话还是愿意对班主任说,对班主任有一定程度的依赖。 2、案主个人生态系统图 从案主个人生态系统图中可以看出:(1)在生理方面,小华身体状况良好,只是身体偏瘦,不影响身体发育,属于B血型者,向往自由,所以不太喜欢约束的生活,妈妈对小华过于紧张,管理严格而粗暴,这造成他对妈妈有一定程度的反感。(2)在认知方面,小华存在一定的认知误区,对某些问题的看法比较固执和偏见,父亲的入狱加上母亲的粗暴教育,使得他更加无心向学。(3)在行为方面,小华基本上不能完成作业,上课也不认真听课,喜欢与妈妈“冷战”,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行为偏差。 从案主小华的生态系统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小华本质上是一位比较善良的孩子,在校没有严重的行为偏差,但是心理长期处于焦虑状态,焦虑程度高,存在一定的程度上的心理障碍,从当初的“好学生”变成如今的“坏学生”的心理反差,使得小华心情非常失落,无心向学情绪更加严重,甚至对学习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厌恶感。 (三)心理测验结果 经《中小学生团体智力筛选测验》测试,求助者小华的智商IQ=98,属于平常;根据学习动机测验量表分析,求助者小华学习动机强度低、欲求水准较低、考试中能适度紧张、焦虑程度高、缺乏学习热情逃避困难、对自己要求较低,结合他在校的表现和心理测试结果进行分析,求助者小华具有较严重的厌学情绪。 三、探寻行为背后的原因 1、父母之爱的缺失 小华的父亲因为违法犯罪入狱,让小华从小就失去了父亲的关爱,甚至对父亲心怀恨意;小华跟随母亲,母子之间的关系紧张,用小华的话说,母子之间的关系简直形同陌路,更不要说难感受到母亲的爱。离异的家庭现状以及父亲的入狱,导致小华家庭的亲子关系严重不良,让小华长期处于紧张和焦虑状态,对小华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缺乏父母之爱的孩子,所培养出的人,往往是有缺陷的”。小华常年缺乏父母之爱,单向度的家庭生活使得小华感觉不到家庭的温暖,在心理上更多是独立承受,心理长期处于焦虑和抑郁之中,这种紧张的心理气氛对小华的成长极为不利。 2、放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 通过对小华的全面了解,可以发现小华的家庭教养方式主要以放任型为主。一方面小华的母亲忙与看管“士多店”,根本无暇顾及小华,再加上自己文化程度偏低,根本无法对小华进行文化的指导和科学的教育,对教育和管教小华更是显得有心无力,小华很少会对妈妈叙说自己地想法,妈妈说的话小华也基本上不听,遇到问题,妈妈更多采用棍棒教育,导致母子之间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亲子不良。父亲的入狱给小华带来了很大的痛苦,也不可能对小华带来正面的教育,小华在家庭生活中长期缺乏关心、关注和关爱,在家里小华基本上处于“无人问津”的境地,完全处于“真空”之中,这种放任型的教育方式是导致了小华的心理障碍和厌学情绪的一大原因。 3、强自卑感和低自信心 父母离异以及父亲入狱,让小华深感羞耻,致使他在同学面前很没面子,抬不起头,甚至低人一等,产生了严重的自卑感和不良情绪,使得小华丧失了原有的生活信心和学习动力,在学校,他开始,他越来越无法安心地学习,对学习失去信心,成绩一落千丈。再加上个别同学对他的冷嘲热讽,他开始厌学、逃学,以回避同学的异样的眼光。回到家中,依然是一个人,依然不能感受到家的温暖,没有人可以述说,没有人可以聆听他的声音,在这样的环境中,小华感受不到任何幸福与快乐,而这一切,却只能深深地埋在他的心底。 4、伤害事件导致心理创伤 父母的离异、家庭的破裂以及父亲的入狱,多重伤害事件给小华带来了极大的伤害,给他幼小的心灵造成了莫大的创伤。这些突发的伤害事件对小华在精神上产生了很大的刺激,严重冲击并伤害了小华的精神世界。使得小华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使得小华在学校集体活动中时常感受到胆怯,变得越来越懦弱,生怕同学看不起自己,同学的眼光和话语都成为他焦虑的原因,最终导致了小华强烈的厌学情绪,甚至产生了逃学的行为。 四、教育指导方法 (一)学校教育指导:辅导、理解和接纳 1、以诚打动孩子—辅导学生。通过与小华同学的沟通与交流,发现小华在某些问题的看法上较固执,想法有些偏激,认知主义认为错误的行为,往往是因为错误的认知所造成的,为此,对小华的心理辅导首先要对小华认知方面进行必要的辅导,澄清错误的认知,改变其固化的错误认知,从而来纠正其不良的行为。 2、以心温暖孩子——理解学生。首先,找到他内心世界中最在乎和最容易接纳的人,从这些人入手,寻找突破口,与小华多沟通,多交流,多交往。理解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信任是教育转化的良方,关心是激发学生向上的力量。心理学家认为:“现代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要了解孩子,而了解孩子的核心就是理解。”只有理解,才会做到有的放矢的爱。班主任老师是小华比较亲近和信任的人,班主任老师一直从小华心理健康的需求出发,多方面地去了解小华,理解小华,运用各种合适的方法,给予小华适当的“帮助”,进而帮他一步步度过危机,把父母离异的伤害降低到最低点。其次,通过写日记和孩子对话。小华文笔很好,让他每天写日记,通过日记来观察小华同学的内心世界,深入其心灵,小华有什么心思,在想什么,都可以在日记中找到线索,这是打开小华同学心灵世界的一扇窗,通过日记与小华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并在日记上写上寄语或建议,实现师生间心灵的沟通。 3、以爱感染孩子——接纳学生。首先,可以采用分步制定小目标。让小华来完成,让小华多做点有意义的事情,可以是集体的,也可以是自己的。善于发现小华身上的闪光点,来帮助他建立自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容易成功的事情,让他产生成就感,以降低厌学情绪。此外,对小华同学的积极行为给于及时的强化,在班级中公开给于积极的表扬,让他感觉到老师很在意他的点滴进步,一旦有进步,就及时的对其鼓励,给于正强化。其次,可以让小华同学多些阅读,选择籍一些有针对性的书,如感恩类的书籍,或者讲述单亲孩子如何走出阴影长大成人的励志故事等。再次,融入集体生活是治愈创伤的关键。同学的接纳是关键,通过融入集体生活,让小华逐渐减少父母离异带来的孤独与痛苦,同学们的主动接纳而不是异样眼光是小华融入到集体生活的关键,通过集体的力量和同伴的关爱,让小华在集体的生活中感受快乐和生活的意义是抚慰小华受伤心灵的重要力量。 (二)家庭教育指导:协同共育,改善亲子关系 1、建立“学校与家庭联系本”。让班主任老师经常和小华的母亲保持定期的联系,积极邀请小华妈妈参加班级的亲子活动和家长会等活动,对小华妈妈的教养方式给于必要的干预,积极争取母亲的配合,在教育问题上达成共识,共同为小华的成长创设一个好的环境,以形成教育合力。 2、改善亲子关系和家庭氛围。首先要让小华妈妈明白作为一位母亲的应有的责任,多为自己的孩子着想,需要母亲做出积极的改变。一方面要改变放任型的教养方式和错误的棍棒教育,让小华母亲明白这种方式是导致母子之间亲子关系不良的主要原因。另外一方面,还需要在生活中抽出时间关系自己的孩子,多一点时间陪伴孩子,以改善与小华之间的关系,一最大程度地减少离异给小华带来的负面影响,毕竟妈妈的爱是任何人无法替代的。 五、评估与反思 (一)再次评估 经过一段时间的家校协同共育,小华在学校和家庭方面的表现有了一定程度的转变,老师和同学们都普遍反映小华变得开朗了,已经开始主动与他人交往和沟通,这是非常可喜的变化;学习方面,学习态度和过去比有显著改善、自信心也有较大提升、特别是学习成绩有了一定程度的进步;家长评价:据小华妈妈反映回到家改变了以往和妈妈冷战的局面,也主动帮妈妈做一点家务,还能主动洗碗、铺床,并按照老师要求写作业和记日记,尤其对妈妈的态度和过去判若两人。 学生的行为背后的许多问题往往可能有家庭和学校的原因。 小华由于早期家庭关注太少、伤害事件的伤害、长期的焦虑情绪和自卑心理,导致了他不喜欢与人沟通,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障碍,影响其心智的发育和成熟;学校和家庭关系的改善,为小华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给于了小华充分的关注和及时的强化,在家校协同共育,综合干预的情况下,小华才有了如此大的改变。为此,为了有利于小华能平稳过渡这段艰苦的时期,寻求一个更好的成长和发展,我们还需不断地努力跟进。 采用学习动机因素(KKT)测试量表 从最近的一次心理测验看,小华的各项指标有了很大改善。学习动机增强了,欲求水平符合现实的理想,考试也不如过去的退缩和消极,焦虑程度中等,有了一定的学习热情,但学习的毅力不够,对自身的要求还不甚高。 (二)案例反思 父母离异这一伤害性事件对孩子的影响巨大,如果处理的不好,可以使得一个个稚嫩的孩子失去了童年的幸福和纯真,生活逐渐变得痛苦、茫然,甚至灰暗,性格会变得更加孤僻、自卑和封闭。离异给孩子带来的负面情绪,如果长时间得不到引导和调节,非常容易导致孩子的厌学情绪和逃学行为,使得孩子发展成为心理偏常和行为偏差的的“问题学生”,导致教育的难度相对较大。研究证明,孩子的成长与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孩子的不良行为很多是因为不良环境造成的。为此,离异的家庭,孩子是家庭的最大受害者,学校和家庭要为离异的孩子创设一个好的接纳的环境,以诚打动孩子,以爱感染孩子,以心温暖孩子,以尽力减少离异因素对孩子的伤害,把伤害降到最低,以保障每一个离异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