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统中国年之贴春联 |周兰

 刘沟村图书馆 2019-01-01


这篇文章应得多少稿费?由你来决定!


【慢生活】


传统中国年之贴春联


周 兰


北方过年有很多地方习俗,比如贴对子、帖窗花、贴福字、挂拉花、祭拜祖先、供奉仙神。从小到大,一到过年,就看着父母忙前忙后,除了准备好吃的年货之外,就是忙着做这些传统习俗,其中写春联帖对子是我们春节必不可少的仪式之一。

通常,家里的春联都是父亲亲手写,而每次看父亲写春联,帮父亲裁红纸,倒墨汁,打糨糊,帖春联就成了我们这群孩子们最最兴奋的时刻。当醒目的红底黑字的春联被贴在大门小门的门框上,房子就像穿上了一件吉祥喜庆的外衣,那一张张写满祝福吉利话的春联又仿佛是一条条通往幸福和富裕的路,在新的一年开始之际,在我们的眼前徐徐铺开。春联作为中国年的传统习俗,使“年”更多了一份浓浓的生活寓意和文化气息,它不仅渲染了春节的吉庆热烈,也蕴含着期待和祝愿,祈福新的一年家人平安,日子红火。

父亲写对联,不是一个动作,而是一种非常正式隆重的仪式。从买来红纸和笔墨开始,当带着寒气的父亲从北风呼啸的室外走进温暖的房间,将一大张红纸铺在平常我们吃饭用的桌子上,那一瞬间,仪式就正式开始了。我们姐弟几人围拢过来,就会感觉年在门外,马上就到了。父亲会让我们根据他设计的尺寸裁纸,哪些是写横批的,哪些是写上下联的,哪些是写大小福字的,只几分钟功夫一张大红纸就被我们分割停当了。父亲将编好了上下联,读给我们听,有时会让我们帮着选哪个好,哪个该贴在院子里的大门上,哪个该帖在房子前后的门上。有时他也会让我们这群孩子试着帮他编写上下联和横批,他笑着给我们纠正文法和用字,并通过鼓励和夸奖来满足我们小小的虚荣心。所以,很多关于对联的文法和形式,上下联的区别,横批的写法等知识都是那时候父亲慢慢渗透教会我们的。那时的我,还不懂父亲的良苦用心,直到长大后,我才真正了解父亲的用意。细细回想,他总是通过生活中的这些小事有意无意地锻炼提高我们的语言文字能力,并在这些传统习俗的沿袭中向我们展示着中国古老文化的魅力。

又快过年了,关于儿时过年的记忆就这样一段段在心里翻起,我仿佛又回到了童年自己生活的那间房子,那个被红通通的春联烘托得热烈而快乐的家,那被炉子里的火烘烤得温暖舒服的我们。室外,房檐上的冰凌如宝剑挂着,闪着明亮的光;室内,蒸腾的水汽将玻璃窗氤氲得浪漫而朦胧,房间里充满了温馨和幸福。炉子里的火烧得很旺,我们几个孩子围着炉子烤爱吃的花生,一张张小脸也被烤得红彤彤热乎乎的。待到母亲要用面粉打糨子的时候,我们就把炉火调得温和些,把放在小铁盆里或者搪瓷杯子的面糊摆在炉子上,一边和着花生的香气,一边拿筷子帮大人搅拌以免浆糊熬糊了。待到墨汁研好了,对联写好了,一张张散发着淡淡墨香的对子被铺在热乎乎的炕头等待晾干,我们几个小鬼就开始房前屋后地跑,拿着小扫帚去将门上的旧对子和尘土扫净,准备迎接新对联。待到一切准备工作做好,父亲便开始指挥我们帖对子帖福字了。通常,个子小的负责帖水缸米缸的福字,个子高的负责帮大人擎着对子,按照大人讲的上联帖门的右侧,下联帖门的左侧,福字什么地方该倒着帖,什么地方该正着帖。我们小孩子拿着红红的对子来来回回地在房前屋后跑着,笑着,兴奋异常。其实,不难想像,在寒冷的北方,因为太过高兴来不及多穿外套就跑出门外的我们,清扫大门,不得不认认真真一遍一遍地把糨子刷匀,在它们还未冻干的时候赶紧将对联贴紧,为使其牢固还要细心擀平,这一过程我们一定是受冻的。但不知为什么,在如今的回忆里,我的脑海竟然感觉不到一丝丝的寒意,留下的只有家人在一起时的温暖和荡漾在脸上开心的笑容。

童年的家离我渐渐地远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年似乎越来越难以兴奋我的神经,唯有家——父母的家永远留存一份我珍藏的年味。其实,年,更像我们生命之路上的一个又一个时间的坐标点,它们是一个个等距的石像,被人们制作成不同的艺术形象,站立在那里。经过时,你可以将它们贴上红对子,贴上大福字儿,用彩灯缠绕着,将它打扮成缤纷多彩的模样,它永远会站在那里迎接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它会不变地等待一个人,一家人,一群人经过,等待这些人去开启属于它的快乐和欢欣。而关于年的习俗和仪式我想除了传承,还要传承,因为,唯有传统文化的存在才能让我们的年更像个中国年。

 

作者简介:周兰,大连沙河口作协会员,任职大连自来水公司,热爱文学艺术,喜欢写散文和随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