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根权品评书谱第71讲 《 授书论》 随而授之

 長江頭 2019-01-01

一、原文

嘗有好事,就吾求習。吾乃粗舉綱要而授之。無不心悟手從,言忘意得。縱未竊於眾術,斷可極於所詣

二、注释

①好事:喜爱于某种事情。此处指喜爱于书法艺术之人,即孙过庭的学生。

粗举纲要:粗略地列举了一些运笔的重点和要点。

③言忘意得:忘记了所表述的具体言辞,但对言辞所表达的意思却理解了。

众术:众多的书法艺术知识内容。

⑤极于:达到,满足。

⑥所诣:所要达到的书法艺术学习目的。“诣”,所达到的程度。

三、译文

经常有一些爱好书法艺术的人,向我求教书法的技艺。根据他们各自所处的书法艺术层面,针对他们所提出的问题,我便简明扼要地讲述了有关内容中的学习重点和要点。能够看得出来,他们对有关学习内容的理解掌握,虽然说不出更深的道理,但是他们对我说的意思是理解了,并能按照我所说的意思去实践练习,且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练习效果。如此的指教,纵然不是对书法艺术学习内容的系统教授,不能使他们全面系统地理解掌握书法艺术中的所有内容,但是可以断言,这样的指教已经满足了他们求教的要求,达到了他们求教的目的了。

四、品评

尝有好事,就吾求习”句。“尝”,曾经,经常。“好事”,喜好书法艺术的人,孙过庭的学生。“就”,向。“求习”,求教学习。这句话的意思是:经常有一些爱好书法的人,向我求教书法的技艺。

“吾乃粗举纲要,随而授之”句。“吾”,我,孙过庭自己。“粗举”,简明扼要地讲述。“纲要”,重点和要点,这里仅指求教内容的重点和要点。“随”,及时地,具有针对性地。这句话的意思是:根据他们各自所处的书法艺术层面,针对他们所提出的问题,我便简明扼要地讲述了有关内容中的学习重点和要点。

 “无不心悟手从,言忘意得”句。“无不”,没有不。“心悟”,理解,明白。“手从”,实践练习。“心悟手从”,已经领会了所说的意思,而且能够按照所说的意思去实践练习。“言忘意得”,说不出深刻的道理,但已经明白了所说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能够看得出来,他们对有关学习内容的理解掌握,虽然说不出更深的道理,但是他们对我所说的意思是理解了,并能按照我所说的意思去实践练习,且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纵未窃于众术,断可极于所诣矣” 句。“纵”,纵然。“窃”,得到。“众术”,众多的书法艺术学习内容。“断”,断然,断言,肯定的。“极”,达到了。“所诣”, 所要达到的书法艺术学习目的。“诣”,所达到的程度,求习者们所要达到的目的。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此的指教,纵然不是书法艺术学习内容的系统教授,不能使他们全面地理解掌握书法艺术中的所有内容,但是可以断言,这样的指教已经满足了他们求教的要求,达到了他们求教的目的了。

在第七讲中,对孙过庭生凭考证时已经论证过了,孙过庭是一位非常优秀而出色的书法老师。孙过庭的后半生就是以教授书法为生为业,他为书法教育事业恪尽职守,鞠躬尽瘁,最后病死在了他的书法教学岗位上。如此一位优秀而出色的书法老师,所留下的书法教学思想和教学经验是十分珍贵的。《授书论》一篇就是孙过庭撰写的书法教学经验体会总结,这一章则是《授书论》一篇的导读。解读这段导读,应该着重理解孙过庭如下书法教学思想和教学经验。

第一,“粗举纲要,随而授之”

为了理解孙过庭这一重要书法教学思想,这里有两个关键的字需要特别引起重视,一个是“粗举纲要”的“粗”字,一个是“随而授之”的“随”字。

先说“粗举纲要”的“粗”字。许多解读者将“粗举纲要”的“粗”字理解为“粗枝大叶”的“粗”。如此理解不符合本文原意,也不符合孙过庭为人做事的一贯作风,特别是不符合他所从事的书法教育事业的实际。“粗枝大叶” 的“粗”字有敷衍应付的意思,孙过庭不是敷衍应付自己学生那样的人,孙过庭对书法教学非常认真负责,他的教学方法也很科学,教学效果又是出奇地好。“粗举纲要”一语中“粗”字的意思是简明扼要的意思。“随而授之”一语中“随”的意思也不是“任凭”、“顺便”的意思,而是“跟随”、“顺从”的意思。如若对孙过庭没有深入了解,对《书谱》不作全面解读,对“随而授之”不作深究的话,对其中之“随”字,很容易理解为“随便”。如此以来,“随而授之”就被理解为随便讲一讲。这就意味着讲授的“随便”与讲授的“顺便”;意味着讲授不认真、不负责、不正规、不专业;意味着讲授不具有正确性或正确性较差,不具有可信性或可信性较差。如此理解,就得出来一个结论,孙过庭在吹牛。书法是多么的难学,有的人学习书法,学了一辈子还没学得一个名堂,凭孙过庭随便一讲,就能使人“心悟手从,言忘意得”,不可能。

“随而授之”是孙过庭书法教学中极为重要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也是孙过庭的授书理念和授书秘诀。“随而授之”强调的是讲授者要“跟随”、“顺从”着学习者,而不能让学习者“跟随”、“顺从”于讲授者。即老师要“跟随”、“顺从”于学生,而不是学生“跟随”、“顺从”于老师,更不是完全不顾学习者,而“任凭”讲授者“随便”讲。

第二,“心悟手从,言忘意得”

“心悟手从,言忘意得”既是孙过庭书法教学效果的体现反映,同时也是孙过庭书法教学的要求。“言忘意得”作为教学效果的体现,说明了学生对讲授内容的理解。作为教学的要求,那就是不要求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背记,只要求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书法艺术的表现形式是书写,但这种书写不是机械式的书写,而是“意先笔后”,“手随心动”的书写,即用“心”书写。对如此“书写”的学习,只能是理解,而不能是背记。理解可以指导“书写”,背记了不理解则不能指导“书写”。由此可见,“言忘意得”作为书法艺术学习的要求是非常实际的。

“心悟手从”作为书法教学要求,是在强调理解的重要性,即只有理解了,才能去实践练习,如果对所讲内容不理解,则没有办法去实践练习。“心悟手从”作为书法教学效果的体验反映,则说明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心悟手从,言忘意得”。说明孙过庭的书法教学效果非常之好,学生们没有听不懂的。虽然短时间内,他们不能掌握更多的书写技法技巧,但他们学习什么就明白什么,而且会练习。

第三,“极于所诣”

尝有好事,就吾求习”,这说明“好事者”人数很多,向孙过庭学习书法的人很多。这些学生虽然均具有一定的书法艺术基础,但他们的水平是参差不齐的。还有,这些人的年龄及阅历也都不相同。这样一个学书群体,不同的人所提的问题是不一样的。如何给他们教授?如何才能使他们满意且取得最佳教学效果?孙过庭的教学经验是“极于所诣” 。“极于所诣”则强调的是老师要根据每一位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看他们缺什么、少什么,就针对性地给他们补什么、讲什么;学生们眼下最需要什么,就给他们教什么;什么问题将他们难住了、卡住了,就针对性地为他们排忧解难,最大程度满足学生的学习目的要求,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不难看出,“随而授之”是从书法教学的现象上描述书法教学的,而“极于所诣”则是从书法教学的实质上描述书法教学的。“随而授之”与“极于所诣”所反映的是同一件事情,即孙过庭的书法教学。“随而授之”, “极于所诣”,说明孙过庭非常乐意给学生教授书法,说明孙过庭教授书法非常内行,不拘形式,采取的是针对性教学。如此之书法教学对老师的要求是很高的,它要求书法老师要有高深的书法艺术思想理论和高深的书法艺术实践造诣,同时还要求老师必须是一位教育学专家,他要了解学生,因人而异,学生缺什么、少什么、最需要什么,就给学生教什么,而且能讲深、讲透,让学生真正理解且能应用于自己的书法艺术练习实践之中。

孙过庭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位难得而少有的职业书法家、书法理论家,他将他的后半生全都倾注于书法教育事业之中。他长期住在客舍里,直至他生命的最后一刻。其具体工作,就是研究书法,教授书法,赠卖书法作品。其生活来源,就是书作的赠卖和学生的学费及资助。当时人们对类似于这类职业称之为“座主”,今天则尊之为书法老师。孙过庭是一位非常优秀的书法老师,是一位非常会教学的书法老师。孙过庭既有高深的书法艺术思想理论,又有高深的书法艺术造诣,且有着丰富的书法教学经验。他能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和浅显易懂的道理,去讲授书法艺术中最深奥的道理。他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书法教学效果。孙过庭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书法教育家,不愧为“有唐之不遇人也”。

现今社会上有这样一些学习书法的人和事。有的人选择了自己的书法老师,学习了若干年,还不见有明显效果,也没有什么大的长进。老师埋怨学生没有悟性、没有天赋、太笨。学生不知何为悟性?何为天赋?也不知道自己笨在那里。是学生没有悟性、没有天赋、大笨,不可教吗?可以肯定地说,不是的,是没有选好老师。是老师太笨,是老师的书法艺术造诣太浅,是老师的教学方式方法欠当,也不是。一句话,老师做不到“随而授之”,做不到“极于所诣”。

唐代是我国书法史上第二次书法发展高潮,湧现出了那么多的书法家和书法大家,想必哪个时候的书法老师也是一个为数可观的群体队伍,可以想象孙过庭当属这一群体队伍中的佼佼者和先生辈。当代是中国书法发展的又一次高潮,今天的“好事”者已经不仅仅是以读书人为主体的人群了,而是一个社会各阶层均已在内的广泛的“好事”者群体。这个群体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群体,而且还在继续迅猛地增加着。这一时期,是最需要加强书法艺术教育的时期,也是最需要书法艺术教育工作者和教育家的时期。值此时期,不能不想到孙过庭的授书理论理念和授书方法。值此时期,则倍加怀念孙过庭这位“有唐之不遇人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