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汇兑天下第一人”不是乔致庸

 国民一员 2019-01-01

“汇兑天下第一人”不是乔致庸

平度张舍镇胶东首富老白家比他还要早

《城市信报》记者  宫岩

 

 

平度市博物馆院内收藏着一块三角形碑石,这块碑石是从张舍白氏的善行碑上断下来的,上有“壬午科举”四字,指的是道光二年(1822)壬午科举人白玉堂。就在那时,张舍白家的财产达到鼎盛,成为胶东首富。

张舍镇张舍村老白家,发富于清康熙年间,兴盛于乾隆时期,于道光年间败落,前后经历130余年。对于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大家族,在如今的平度,人们依然喜欢对老白家的故事津津乐道:说他们是个乐善好施的老翁、说他们修建了学堂、说他们靠“捐纳当官……不过,老白家到底有多少钱?无人能知,只有史料上记载:土地万余倾、当铺72座、“银钱桌子70多处。而研究张舍白家这么多年,平度市原文化馆副馆长、民间文学学会会长陈传瑜提出自己的质疑:乔家大院的乔致庸并不是“汇兑天下第一人,胶东首富老白家比他们要早若干年。

 

老白家怎么发家的?白狐狸来报恩

 

白家是在明末清初时从外地迁到平度市张舍村的,此后代代在这里繁衍生息,成为远近闻名的大家族。“话说每一个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背后都会有些民间传说,老白家更不例外,从记者坐上平度市的出租车到见到采访人物,耳边便充斥着各种关于老白家怎么发家致富的民间传说,真是充满着传奇色彩。

有人说:“曾经老白家在上山时遇到一只受伤的白狐狸,老白家的人把它救了。之后白狐狸修炼成人变成狐仙前来报恩,做法弄来了黄白之物,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个传说大家是不是觉得耳熟呢,好像狐狸版的“新白娘子传奇”。

还有传说称,根本不是白狐狸,是白鸡,这又从何说起?说是白魁白老爷子是个远近闻名的大善人,对自己家里的长工特别好,讨饭的到了家门口他肯定给顿饱饭,他的大善举感动了神仙。一天晚上,白老爷子睡不着到院子里走,听到“咯咯声音,往墙边一看,一群白色的小鸡。第二天晚上又是如此。白老爷子觉得奇怪,悄悄跟在小鸡身后,找到了小鸡消失的地方。拿着铁锨一挖,挖出一堆元宝……

当然,这些传奇故事并不是真实存在的,只是人们对老白家赋予的传奇。老白家究竟怎样发家的,还得听听陈传瑜研究的历史资料,“老白家在当时的平度是最大的土财主,非常会经商,那时的人们觉得有钱就是手里有土地,但白家人却已经有了市场经济的意识,依靠手里的土地、当铺,还有‘银钱桌子’,将家族事业越做越大。他们是纯粹靠经商发展起来的。只是人们对这种发家的形式不理解,老白家为什么这么有钱?便给老白家编了这些传奇故事。

 

到底有多少钱?进京吃住都在自己家

 

在《平度文史》中,对张舍老白家的介绍称之为“平度巨富,老白家到底有多少钱?恐怕没有人真正知道,记者只能在采访中搜集到了下面这些事件,说明老白家的资产之多。

老白家的土地多、处处都有房产和生意,他们上省进京,从不吃别人家的饭、住别人家的店,都在自己店里。      

白家第六代共有“田、书、堂、佩四子,四兄弟分居后,便建了白家四大宅,当时的白宅修得华丽堂皇,四大宅之间院接墙连、错落有致,尤其是各宅大门两旁石狮中所衔的石团,都是镂雕而成,被当时的人们视为“省内独一无双

张舍村曾经有一条白家大街,路北处据说就是当年的白家花园,占地百余亩。那时的大富商家里修建花园是正常之事,老白家的花园可不一样,花园里的假山都是用花山口的山石建成的。华山口距离张舍有六七十公里,这里的山石形奇多姿,白家人不惜工本将其搬到了自家。

除了这些,还有个地方也能说明老白家确实有钱,白氏墓地,墓地在张舍镇的西岭和东岭,墓地有大碑十幢,五幢花岗岩青石碑、五幢大理石白石碑,尤其是青石碑上刻有螭龙,这可不是一般人家能做到的。不过这些墓碑在“十年动乱时期遭到破坏,之后便逐渐消失了。1947年时,有人曾在白氏墓地这挖出了黄金、金元宝还有其他的饰物。

听完这些,仍然无法推算老白家到底有多少钱?陈传瑜翻阅《平度州志》和《平度文史资料》发现几个数字:老白家从康熙中期白魁开始致富,经白率宗,到乾隆后期白克敏当家时,已经田连阡陌,富甲一方。从乾隆中期经嘉庆、道光至咸丰百年间,是老白家的鼎盛时期,有土地一万两千顷、当铺(质押物品的定期高利贷)72座,“银钱桌子(这是银行、钱庄的雏形)70多处、骡马上百计。

 

白家子孙最多娶过6个老婆 13个孩子

 

家大业大才能称之为家族,老白家的家产已经让人瞠目结舌了,再提到这个家族更是名不虚传,根据白家现存的族谱记载,到了老白家第五代白克敏,白家人子孙已经达到47口之多。记者将这白家7代人进行总结:

白家始祖名叫白九坤,白九坤膝下只有一子取名叫白东杰,白东杰生了两个儿子,一个一个叫白梅,从此白氏便分成了两支,长支柏魁操持有方,家道到日隆,而白梅则平庸无为,门户落俗,“张舍老白家指的是白魁的家事。

在第三代传人白魁手里,老白家开始蒸蒸日上,膝下却只有一子叫白率宗,白率宗娶了两房太太,原配无出,继配生了三个孩子,一男两女,男的就是第五代传人白克敏。虽说这五代之前白家的人丁都不是很理想,但从白克敏之后白家才真正开枝散叶。

白克敏也娶了两个老婆,共生下10个孩子,其中46女,这四个男的就是前面所说的:田书堂佩。四个人里面娶老婆最多的是白玉堂,共有6个老婆,生有13个孩子(67女);其次是白玉书,4个老婆13个孩子(76女);然后是白玉佩,3个老婆5个孩子(23女);最后是白玉田,2个老婆6个孩子(33女)。这样算下来,第五代传人白克敏,有4个儿子、6个女儿、18个孙子、19个孙女。白家人已达47口之多,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家族。

 

想走仕途路 白家却只出了三个举人

 

老白家的人有一些自己的特点,发家的白魁头脑灵活、会经商。但慢慢的,白家人也悟出了一个道理,光有钱光会经商不行,没有影响力,商家在那个时候是被抑制的。在那种“重农抑商”的历史背景下,白家人的思想也发生了变化:我要去读书上学、我要去可科考、我要得往仕途路上走。

所以,老白家便开始办私塾,让自家的女子接受教育。在上世纪70年代时,陈传瑜听张舍的有关老人讲起:“当时老白家对教育特别看重,打听到哪里有好老师,便花重金请到自己门下”。经过这样的教育,老白家人的思想确实收到了一定效果,但却没有想象中那么好。白家子弟科举功名最高者只有三个人:白克敏的三子白玉堂、四子白玉佩,还有白玉书的儿子白星炜。三人都是道光举人,却都没有考中进士。

作为举人想要当官,官级非常小,个别的可以做个知县,一般就做州县的学官。白家人怎么能忍受这样的待遇,便只能放弃了。这时白家人也寻思过来了:“看来,我白家的子女也就这么个本事了,生来只适合做生意,根本不是当官的料。

这条路行不通,白家人又走了另外一条捷径,叫“捐纳。哪里需要帮助,有钱的人家捐款帮助他们,作为皇家朝廷对这些人的答谢,会给与一定体面的官职。白家不少人就是通过这一点进了仕途路,比如白玉堂挂上了四品道衔、白玉佩是内阁中书衔,还有“太学生、“国学生、“候选州同等,多数是以“捐纳得来的。“对于清代的富豪家族,倘有子弟以科举入仕,取得政治上的更大优势,则可更加显赫。尽管做了这么多努力,但在这一点上,与别的富豪家族相比,这是老白家的明显不足。陈传瑜介绍。

 

救灾办学做义举 人人都有善行碑

   

当初老白家办学是为了自家的子女,后来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便把这事做成了义举,白克敏在晚年时赞助文教事业发展:道光三年(1823),捐资建了张舍义学,“以教乡子弟之能读书而无力者,并“捐田五十亩,供其资,为经久事。同时,出资在平度城“建文昌阁,以励学者。不仅为当地人修建学堂、还支援外地办学,位于济南的贡院就是老白家人捐款修建的。

前文已经说过,老白家的人祖祖辈辈都是人们口中的大善人,发家的白魁在家族还没有达到鼎盛时期时便乐善好施,传承下来的白家人自然也有不少义举。除了办学,多次救灾白家人都慷慨解囊。乾隆五十一年(1786),平度发生饥荒,白家人“以粟五百余石赈其乡 嘉庆十五年(1810)到十七年(1812)又连续灾荒,人多流亡,白家再次拿出四百石粮食。道光甲午(1834),平度再次被灾荒笼罩,白家兄弟四人共捐钱两万,为莱郡助赈之首。这些都让白家人成为远近闻名的大善人。为此,大家为白家人立了多处善行碑。在平度市博物馆发现的那块三角形碑文,便是其中一块,说的是白家第六代白玉堂所做的善行。残碑石上有“捐军需……建坊祠并大泽山智……字样,专家对此的解释是,白家人不仅捐军需建坊祠还捐资重修过智藏寺。据了解,大泽山有不少刻石,绝大多数是老白家留下的。

救灾、办学这是白家人的两大义举,通过这两件事不仅说明了白家人的善行,在事情背后,陈传瑜还看到一点:“老白家渴望有一定的社会地位,通过救灾办学,既让大家看到了自己的善心,也起到了扩大影响力的效果。至于大泽山上出现的那么多老白家的善行碑,其实也是一种精神追求。所以,老白家是有追求的一家人,很乐意跟官场打交道,而对于老百姓更多的感情是怜悯。

 

“汇兑天下第一人”不是乔家大院乔致庸

   

张舍老白是张舍镇的名人,也是平度的名人,在谈完这个家族的特点、家族的资产后,陈传瑜第一次提出一个大胆的质疑,这个质疑在他脑海中已经想过很久:究竟谁才是“汇兑天下第一人 

电视剧《乔家大院》让我们看到一个山西首富乔致庸的发家史,里面曾经提到道光年间的乔致庸开了中国第一家票号,实现了“一纸汇票汇通天下,他是“汇兑天下第一人。但了解完胶东首富张舍老白家之后,陈传瑜觉得:“汇兑天下第一人不该是乔致庸。

所谓“汇兑天下指的是,以前商家进行买卖交易得拉着大量的金银前去交易,不仅麻烦可能还会遭到抢劫,怎么办呢?有人便建议,拿着一张银票就行了。明白了这个意思,陈传瑜进行两者分析:“乔致庸是道光年间的首富,但根据史志发现,在之前的乾隆年间,张舍老白家就已经有了‘银钱桌子,已经有了汇兑。也就是说,老白家比乔家大院的乔致庸用汇兑还要早。虽然根据目前的史料,无法断定张舍老白家是不是‘汇兑天下第一人’,但绝对不是乔致庸!

 

一个丫鬟惹得祸?

修城墙、修路修垮了老白家

   

咸丰年间,张舍老白家开始没落。没落的原因不是因为经商出了问题,而是因为一个丫鬟。因为这个丫鬟,当地知县逼迫着老白家给平度城修路、修城墙,将老白家数百年的积蓄掏空。自此,再无胶东首富。

修的那条路叫“石条街”,修的那道城墙坚韧牢靠,但现在这些都已遍寻不着。只剩下在张舍村里那几间无人居住的老房子,老白家第11代传人白世良说:“都没了、都没了。

 

老白家第11代传人白世良

 

张舍镇在平度市西北28公里处,从平度市里坐车一个小时,在当地镇政府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找到了张舍村,这里便是曾经胶东首富老白家生活居住的地方,一排排整齐的房子早已将百年前的历史痕迹抹去,只剩下几间年久失修的老房子。张舍村书记说:“这些房子就是曾经老白家留下来的,大概有七八处,都已经没有人住了。

在其中一处仓库的房门上挂着一幅对联“三春鸟语话文章,满院花香呈翰墨,驻足观看时,对面走来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他叫白世良,是老白家第11代传人之一,之所以说之一是因为自从老白家没落后,老白家的子孙也如一串断线的珠子,四处散落。有的子孙走了、有的子孙留了下来,之后又经过了这么多年,也早已不知去向。73岁的白世良说:“老白家那些正宗的嫡系早就不在了。

这些房子年久失修,长期无人居住,书记好不容易找人打开一间屋子,里面遍布的蜘蛛网和灰尘呛得人不敢往里走。更别提分清楚之前屋子到底是用来做什么的了。“你看到那个围墙没?原来老白家的围墙全是仓房围起来的,仓房里面堆满了粮食,说明那会家族多有势力的。对自己这个曾经荣耀百年的家族,白世良说,他所知道的也都是听说来的,也不知道是真是假,后来听说平度市博物馆还有省里的博物馆收藏着些老白家的东西,他也不知道是什么。对于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属于白世良老人的一处旧宅里只剩下一扇房门,上书“斗室藏天下

 

曾经的老白家什么物件都是白色的

 

也许是时间久远的关系、也许是老白家没落后,这里的一切都被破坏掉了,在白世良的记忆里并没有什么特殊的东西。他只知道,曾经这里是个大家族,现在他是个普通的张舍人。在上世纪70年代时,平度市原文化馆副馆长、民间文学学会会长陈传瑜曾经来看过老白家,那时他还找到了丝丝留下的痕迹。

“老白家的人是有颜色崇信的,自己姓白家里很多东西都是白色的。比如说墙,那个时候多数人家都是土墙,稍微有钱些的在土墙里面塞些砖头、缝里烙上水泥,从外面看,这个墙面是‘海青色’的。但老白家的不一样,全是砖块垒墙,外面还得涂成白色的。远远一看就特别醒目,一看,那不就是老白家嘛。

根据陈传瑜介绍,老白家的颜色崇信很厉害,墙是白色的,连家里的马也都是白色的,别的颜色的不要,还有那些赶大车的人的衣服也都做成了白色,成为当时张舍村最显著的标志。

在张舍村转悠了很久,除了这些留下来的围墙、残缺不全的门,还有已经破旧不堪的老房子,在房子门口的一堆石头也引起大家关注。白世良说:“那里曾经就摆放着石狮子,都没了呢。书记说:“曾经我们想到要把张舍老白家仅留下来的这些东西做翻新或者保存,但因为年岁久远有些地方已经无法修复,而且工程量也很大,所以一直没有操作。

 

没落之路:一个丫鬟惹得祸?

 

眼前的场景很难与史料上那个错落有致、华丽堂皇的白家大宅联系在一起,有着100多年历史的胶东首富究竟是如何没落的?《平度文史》上记载:到了后期白家的子孙开始腐败,沉溺于酒食、烟花,有个白家子孙仅下江浙、游苏杭就花掉了十三座当铺的钱财。不过,除了子孙的腐败,还有个至关重要的人物加速了老白家的没落,这个人就是老白家的丫鬟。

当时白家少爷有个丫鬟天天侍候左右,有一天晚上丫鬟铺好了床铺正准备离开,少爷“哎呦了一声说着被子上有东西,搁着人了,让她找找。丫鬟里里外外找了半天,什么都没发现,就说没有。少爷又躺上去,还是说咯得慌,丫鬟找来找去找烦了:“你这不是欺负人嘛,有本事你自己找,看能找出什么。

少爷真趴在床上一点点找,最后手里揪着一根头发,伸到丫鬟面前:“你看,这不是就是那东西吗?

一根头发也能搁着人?丫鬟一看更火了,噼里啪啦的顶了几句嘴,这下可把少爷惹着了,一个巴掌过去:“反了你了!”丫鬟踉踉跄跄摔倒在地,后脑勺碰到桌角,不动弹了。一看,出了人命了!

事情闹到了官府。这样的事,在那个年代并不少见,丫鬟死后多给点钱也就处理了,但偏偏这是老白家出的事,也就不容易就这么过了。(丫鬟的死这里还有别的版本,说是当时几个丫鬟溜出宅子去看灯戏,有人揭发她们私通男人勾引入室,白家夫人将他们拷打后便关起了紧闭,结果有丫鬟受不了悬梁自尽了。不管丫鬟是怎么死的,都不影响后面的事情发展。)平度知州许县令之前就跟老白家有过节,好不容易逮着这么个事,还不想办法好好收拾收拾他们。便佯装好心给白家人出了个主意:“毕竟这是人命关天的大事,这么算了跟百姓们也交代不过去。这样吧,平度的城墙早就坏了,你们老白家就借此去修修城墙吧,要全部用石头。

修城墙!这是老白家接到的第一个任务!干吧,那段时间,老白家雇上了人白天黑夜的拉石头、修城墙。没有现代这么方便的交通工具,光运石头就得大费周折,好不容易白天运过来了,到了晚上却又被人偷走了,第二天还得接着再运。陈传瑜说:“那些可都是些‘石条’呢,后来残留的几块,我去量过,有1.8长、25公分厚、40公分宽,修城墙这个活可是真不容易啊。

不管怎样,老白家搭上人力物力把城墙给修起来了,城墙上面还有炮台、每隔一段都有个小房子。一看这情况,许县令坐不住了,下达第二个任务,修马路!非得把老白家的钱倒腾干净才行。

陈传瑜带记者去了个地方,平度市胜利街东端的千佛阁,拱形墙洞下面正是一块块石头,“这就是当时修建的石头街,全部都用这种花岗岩铺成。从这里开始到西阁足足有5000的距离,都是老白家人修的。修完了这一段,还有一段,两断刚好交叉成个十字形。这几条街道一修完,老白家也被彻底破产了。

 

没交往好地方官酿成大祸

 

在分析老白家没落原因时,陈传瑜推理出两点原因。一个原因是:老白家人没有交往好地方官,酿成大祸。当时朝廷在全国固定地区设置了驿站,官员上任或者赴京汇报工作时沿路居住的地方,相当于现在的招待所。在驿站居住官员是不用掏钱的,每年朝廷会有补助,实在不够就向当时的平度官员要。恰好,当时附近有个灰埠驿,白家大宅所在的张舍街离灰埠驿很近,也就是通过这个机会,老白家结交了很多政府官员,邀请他们到家里做客、陪同他们四处游玩。这些政府官员的级别都比当时平度的官员级别大,老白家也不叫着地方官一起陪同,而是自己伺候他们。虽然结交的外地官员多了,却也得罪了本地的官员,觉得老白家没把自己放在眼里。为以后的事埋下祸端。第二个原因是当时出现的社会仇富心理。老白家这么有钱、这么会做事,让官员心生妒忌、看不惯他们的行为。所以当丫鬟的事发生后,本是件容易解决的事情,却被一个小小的平度知州差点送上了断头台,并借此耗尽了老白家的家资。怪不得当时的老白家人忧心忡忡:“天要亡我白家了!

 这就是曾经胶东首富张舍老白家的故事,兴盛于清康熙年间,衰落在清道光末年,前后延续了130多年。曾经数不尽的财产最终却毁在一个丫鬟手里。自此,再无胶东首富张舍白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