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餐桌上的四十年|走进老字号张一元 忆老北京茶香流年

 cxag 2019-01-01

从拿着粮票买米买油到足不出户手机一键订餐,吃的变化成为了改革开放重要的时代缩影,北京市商务局、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为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年,联合推出“餐桌上的四十年”系列专题节目,带您一起聆听新时代的餐桌故事,回首四十年改革记忆。

北京人爱喝茶,

更对花茶情有独钟。

不少北京人早起第一件事,

就是沏一壶浓浓的茉莉花茶,

开启一天新的生活。

改革开放以来,

京城喝茶的方式也悄然发生了变化,

从单一的喝茶解渴,

到品茶及茶文化交流,

蕴含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也记录着百姓生活的变化。

今天,跟随商小编的脚步,

走进京城老字号——张一元茶庄,

品味老北京的茶香记忆。


茶香生活 来自北京张一元 27:32

北京虽不产茶,但老北京人爱喝茉莉花茶却是出了名的,春夏秋冬,茉莉花茶的香气总是浸润着老北京人的喉咙。茉莉花的芬芳与茶香相互交融,凝固了几代老北京人的芬芳记忆。

改革开放前,计划经济时代,物质资源相对匮乏,茶叶都是统购统销,茶叶品种相对较少,花茶仍是老北京人的首选。

1978年改革开放后,京城喝茶的方式悄然发生变化,已从单一的喝茶解渴,向着品茶及茶文化方向发展。品茶,也不再是那些大户富贵人家的专利,而是逐渐普及到了寻常百姓家。

而此时,茶行也在顺应潮流,凭借着“汤清、味浓、入口芳香、回味无穷”的特点,张一元花茶在京城茶行里独树一帜,口碑极佳,成为一辈辈北京人的生活印记。

不仅如此,张一元还积极拓宽宣传途径和销售渠道,同时借助大数据助力企业发展,在改革浪潮中焕发了新的生机。2018年,张一元大栅栏总店用了不到8个月的时间销售破亿,创造了新的辉煌。

从过去的瓷缸、罐头瓶、大水杯到如今的茶台、茶碗、电水壶,喝茶已经变得越来越讲究,这既体现了北京悠久的茶文化背景,也凸显了新时代消费需求的新变化。

对于很多人来说,茶不仅仅是一种饮品,一种情怀,一种生活态度,一份年代记忆。茶行的繁荣也反应了当下社会的总体状态,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开放,中华民族兼容并蓄、推陈出新,也定会迎来新盛世。


以下为音频的文字版,

不方便听的朋友也可以看

聆听新时代的餐桌故事,回首40年改革记忆。大家好,我是主持人张艳。今天为您讲述老字号代表企业,张一元的茶香生活。大栅栏儿是北京市前门那一条著名的商业街,地处古老北京中心地段,前门大街西侧,从东口至西口,全长275米。500多年来,这里一直是商贾云集,热闹非凡。许多老字号企业的旗舰店至今仍矗立于此,开门迎客,迎来送往,百年老店张一元就是其中之一。

苏雪:将盖板里边注入少量的水来温润一下花茶,然后将盖板的盖儿盖上润大概十秒钟,然后咱们来高冲。等待30秒,然后就可以品尝这杯茉莉花茶了。

主持人:苏雪是张一元茶馆的一位茶艺师,88年出生,北京人。虽然很年轻,但她在张一元工作已经13年了,还曾担任2008年奥运会茶艺讲解员。之所以选择这个工作,她说是从小受家庭氛围的影响。

苏雪:那会儿就是喜欢茶,老人都是北京人,起来就喝一杯花茶,基本上都是大杯子半缸子那种,然后沏一杯,可能就是从小熏陶。

早年间老北京人晨起第一件事就是先泡一壶热茶。有钱人家沏一壶香片,没钱的也会泡一壶从茶叶店买来的碎茶叶末子,名曰高沫。回忆起这段生活场景,60年代生人张一元公司副总经理刘家博印象深刻。

刘家博:原来住四合院里边那些老北京人,早晨起来第一件事先烧水,那时候叫汆儿,它中间是空的,就类似于像吃火锅,中间是空心的,两边是水就是生炉子似的。把那个汆儿做在那上面,一个是水量少,还有开得特别快。来这么一杯茶喝下去以后就痛快。高碎也好高沫也好,因为它是一窨两窨三窨反复,在这个印制过程当中难免有一些茶芽,包括叶儿就碎了。第二印的时候,就等于要把这些东西筛掉,积攒到一块。等一个生产季完事以后,最早那时候都是筛子,多少木的多少孔的,剩一点小颗粒,再重新印花,高档一点的就叫高碎。

主持人:北京人喝茉莉花茶始于清朝咸丰年间,到民国的时候,北京城大大小小、有名、有姓、有字号的茶庄有300多家。不过到现在,真正创始于前清年间的茶叶老号,在北京已是屈指可数,张一元是其中之一。刘家博是1992年来到张一元工作,作为一名资深的爱茶人士,他对张一元的感情很深厚。

刘家博:第一家店是创始店,1900年在花市,一开始不叫张一元,他是叫张玉元。张是张昌翼,很多老企业都是这样,字号的第一个字都是他的姓氏。玉包括在茶经,讲茶的书里边都有一个解释,茗指好茶的意思。元就是第一的意思。第二家店就开进大栅栏儿周边那一块,第二家店它改成叫张一元。从这种商标的角度来看特别好记好读,这些名著里边都有这方面的解释。一元是宇宙的起源,“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不断的创新,有这么个意思。

主持人:刘家博回忆,改革开放前计划经济时代,物质资源相对匮乏,茶叶都是统购统销。那个年代茶叶的品种相对较少,而花茶是老北京人的首选。

刘家博:最早叫统购统销,计划经济要有计划。因为北方不产茶,北方是销区,当时来讲茶叶加工厂,要统计北京现在一共有多少茶庄,包括专柜,甚至于商场里边,比如副食店。一年能销售多少,把这个数据统计上来以后,就负责跟南方产茶区对接。像这些茶庄,去批发,不是说有什么需求给供给什么,是供给什么就去卖什么。类似像张一元其他字号,可能卖的茶叶都是一样的,统一的一个地方供给的产品。那肯定在不同的渠道购买,但是产品是一样的,就是以茉莉花茶为主。它的品类也不是特别多,像原来那时候啊也有点红茶、碧螺春、西湖龙井,甚至于说黄山毛峰。北方人特别是北京人,喜欢喝茉莉花茶。基本上在改革开放之前,物资相对紧俏。甚至于曾经一度买茶叶还得凭票儿,叫工业券,凭票供应。

主持人:1978年改革开放后,茶行在时代大潮中也在顺应潮流。这一变化首先从产茶的南方开始体现,逐渐影响到了北京。

刘家博:改革开放的初期,因为从南方这一块,这种沿海地区有一些试点。80年代的中后期,有很多的茶园,包括茶山,甚至一些茶商在南方土地的这一块,或者说从茶园的这一块已经完成了联产承包。300亩茶园等于这一个村,这一个大队一共有多少人,按人头分,自己去管理。80年代中后期在产区、也就是源头已经这样,国营的茶厂已经转型了。从销区来讲,其实这一块也就打活了。

主持人:1992年改革开放的第14个年头,也是刘家博来到张一元的那一年,那一年取消了计划经济时代统购统销的模式。他回忆那一年的5月份,成立了以张一元为龙头的公司。不过公司有了,如何借助张一元的优势,借助改革开放的浪潮做大品牌,成为摆在大家面前的难题。

刘家博:92年改革开放已经有成效了,在三四月份召开一个探讨会。针对下一步的发展,针对改革开放,有的人提出来,作为张一元原来的历史包括影响力各方面有再塑造的潜力。其实时间也很快,两三个月的时间,应该是3月底开始筹划,4月底就成立一个以张一元为龙头的茶叶公司,我算是其一。张一元5月份就正式的挂牌成立,也在琢磨怎么去发展,怎么借助改革开放的大潮把它做大。这是一个课题,用集体的智慧先寻回原来张一元的这种特色。张一元原来是以花茶为主,但是花茶特色的什么。通过走访一些老职工,张家人,通过他们的这种介绍,那时候花茶有那么几个特点。汤清,味浓,入口芳香,回味无穷,基本上把张一元茉莉花茶的特点给概括了。汤清,这茶沏出来以后要清亮,茶质要好,产地的土壤里有很多成分,本身它是农作物,种在土壤里边吸收的成分,决定着内质的味道。味浓是双层含义,一个是讲茶味要浓。茉莉花茶一定要有茉莉的花香,没有茉莉的这种花香,茶叶再好看那也称不上好茶。这个入口芳香就等于茶叶在熏制过程当中一定要给熏透,用鲜的茉莉花,跟那个茶胚拌合在一起,经过12个小时。张一元茉莉花茶的制作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茉莉花的这种香气完全的吃在这个茶叶里边。以后再通过冲泡的方式,一遍两遍三遍,再让花跟茶叶的滋味出来。通过品饮的方式,把有一些营养的成分被身体所吸收,其实也是花茶的内在品质的反映。包括这种特殊的功效,最早原料基地都追溯寻根。原来的花茶主要都是福建的,福建茶胚是什么地方,也去探寻完善产品。

主持人:找回了老味道,新的销售还得有好渠道。

刘家博:有了产品以后怎么把品牌给扩大,再恢复原来传统的影响力。品牌做起来以后,再去它扩大的销量,那就要做渠道,通过连锁。其实这种连锁经营最早还是中国人发明的,包括很多品牌,商业品牌等于开那些分店。要迅速的扩大,怎么满足市场需求,加盟连锁做了很多的工作。像92年那时候,基本上有传播的那一块,但是不像现在有很多这种新媒体,包括有很多传播手段。那时候更多的是店面的活动,通过口传,发点小广告。那时候我记得都摆茶摊,张一元老传统老习惯都有,这个摆茶摊来往的人就可以先尝,不管是老北京也好,还是那些旅游的人。觉得这不错挺好,可能就要买点。到99年来讲,对张一元也是一个质的飞跃。因为99年国家出台一个政策,促进中小企业的改革。当时张一元作为老宣武区试点单位,进行了这种改革,从原来的这个纯国企转为了股份制,职工相对控股的模式。当时有60多个职工,大家都参股,收益和投入各方面捆绑在一起,无形当中有压力肯定也有动力。通过这种改制等于又更进一步,促进大家工作热情,销售也好,包括一些管理,甚至于奉献,这样来讲就有一个质的飞跃。主持人:汤清味浓,入口芳香,回味无穷。这种老北京人熟悉的老味道,至今让很多人留恋回味。小亮是土生土长的北京80后,他说至今他的父亲每年过年都要来张一元总店买茶叶。

小亮:别的店还不成,必须得总店。其实都一样,但老年人有自己的想法。

主持人:店内的销售人员向我们介绍,逢年过节光顾茶店的老客户尤其的多,同时平日外地游客慕名而来的也很多工作人员每天都要向大家介绍这里的茶,一天下来销量也不错。

销售人员:半斤一包的量卖的比较多,本身就是旅游街区。所以大部分的顾客是以游客为主,好多不太清楚的地方,就介绍一下花茶从价位来分有什么不同,看看需要大概什么价位的。是自己买的,还是帮人代装,用桶还是装盒。

主持人:什么茶卖的比较好?

销售人员:主要是花茶

主持人:还有那纸包吗?

销售人员:有的,把茶叶放在上面直接包就可以。

主持人:改革开放40年,老店依旧矗立,新店也开了不少,店里的茶香还是老味道,但是服务却有了新变化。进入新时代,销售工具和茶叶品种都发生了很大改变。

刘家博:原来大栅栏店现在是地下一层,地上三层,原来那时候是两层。一层的前半部分是销售,东西两侧是销售柜台。原来的柜台都是矮木头的,后来改良完了以后上面也是玻璃的。因为好做展示,那时候包装茶、叶形等展示。那时候那个秤是铁盘的罐头盒子,台式的,现在都改成电子秤可联网,考虑到管理的数据采采集,店铺和秤跟电脑都是联网的。比如两个人一个班,秤的数据显示一个班卖了2万块钱,这样都细分了。各个店数据采集,采集完了以后直接到系统,现在也完成大数据。像一个人卖了多少笔,这买的人是会员或者不是会员,还是等于消费的。比如今儿在这买的是100,明天买的是200的,后儿买的是黄山毛峰,昨天买的是茉莉花茶,突显的是大数据时代。

主持人:不仅如此,从茶叶价格上和人们的购买力水,平也能看出改革开放几十年大家生活条件的改善。刘经理回忆,如今上千一斤的茶也很有市场。

刘家博:原来的时候最早买的是几分钱几毛钱,现在花茶这一块,相对来讲好一点差不多五六千块钱人民币一斤,便宜一点的也得百十来块一斤。像原来那时候可能十块钱一斤的,那就相当好了。80年代初左右,可能比较好一点的五六块钱算大众了。到90年代应该是在七八倍十来倍左右,主流是五六十。现在大数据来看,这10年的主流消费应该在300左右,现在茶叶高碎基本在40块钱一斤。

主持人:采访当天,茶叶店大厅内十分热闹,一位上海来的吴先生说,他就是奔着张一元这一老字号老品牌来的。

吴先生:还是一种情结,一种亲切感,工作服装比较一致,一进来茶叶店的时候,感觉这个味道清香还是比较浓郁的。

主持人:除了可以到店里光顾买茶,新时代,借助新的手段,销售渠道也在不断扩展。

张一元公司品牌部经理刘春贤说,一位远在美国的90多岁中国老奶奶,常年享受着店里推出的代客邮寄服务,远在海外也可以尝到这正宗的家乡茶香味。

刘春娴:代客邮寄是总店很多年的一项服务,最远的是在美国,一位90多岁的老奶奶,刚开始的时候通过建国门中国邮政,就只有那一个邮局能给邮。老奶奶直接给我们打一笔钱,茶叶钱+国际邮费,再用茶叶补这个差价。“代客邮寄”服务最早通过信件,原来没有电话这么方便,通过邮局收款寄茶叶。最早用瑞蚨祥买的白布包茶,现在随着时代发展,用纸箱打包了。那位老奶奶原来就是喜欢喝花茶,到了美国以后就心里想着这茉莉花茶香。算是一个特别忠实的老顾客了,总店专门给她建了一个档案。代客邮寄有专门一套文件,每年都会存档。顾客越来越多,虽然已经成立电商公司,天猫、京东的【张一元旗舰店】可以直接买非常方便,但是像一些中、老年人还是喜欢打电话,代客邮寄也一直也随着电商发展没受影响,销售金额,服务范围也越来越广,越来越多,总店代客邮寄一年也有几百万的销售。

主持人:找回了老味道,拓宽了宣传途径和销售渠道,同时借助大数据,张一元大栅栏儿老店曾用了不到八个月的时间,销售破亿,创造了新的辉煌。从贫困到温饱再到富裕,从过去的瓷缸罐头瓶大水杯,到如今的茶台茶碗电水壶,现在喝茶这件事儿已经变得越来越讲究。

在刘家博看来,这背后既体现了北京悠久的茶文化背景,也凸显了新时代消费需求的新变化。

刘家博:现在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怎么去创造或者满足现在广大消费者这种需求,现在企业再发展再辉煌的一个动力。包括社会的发展,现在传统文化的回归,作为茶叶和健康,特别是大家对精神需求有更大的发展空间。针对传统的一些产品,去研究、提升。一个是如何提高方便快捷,另一个如何提升茶叶品类的质量,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比方说消费者觉得现在喝茶好像跟不上感觉了,出现这种情况,企业就做错了。企业应该是永远引领,消费者有这个想法的时候,就要把这东西给人家。不要跟市场脱节,要去了解市场,了解消费者。有这种需求,刚有这个想法,就把产品要给到消费者,就是最好的。

主持人:八五后的苏雪如今已经是张一元大栅栏儿茶馆的经理了,她带了好多个徒弟,很多都是90后,也都非常有经验。

苏雪:生活中沏茶比较好掌握,简单明了。茶艺主要有表演性,在家就实用性,只要水温是滚开的开水,找一个杯子就可以。尽量不用自来水,因为自来水里边的水碱会影响一些茶的味道,最好使用矿泉水或者纯净水。我算是比较老一批干茶艺的,现在再来都是90后多一些,也有80后,也有以前是茶庄比较喜欢茶艺,就过来学习。

主持人:现在喜欢茶艺的人还挺多,大家觉得很有意思。

苏雪:而且其实也不难,都是一些基本功,好多东西还是熟能生巧。在学校学的比较基础,在工作当中可能每个顾客的口味都不一样。如果都是传统的沏法,可能有人就觉得这杯茶不好喝,有的人经常喝茶,就会在时间上稍微调的长一点,口味重一点。像老北京人就喜欢喝浓的,要喝特别淡的,可能觉得茶不好。所以还是先跟客人聊一聊,问问客人平常喝一些什么茶,根据个人口味。

主持人:像你身边80后,会用这种茶台或者电壶泡茶的多吗?

苏雪:我身边比较多,可能也是受我影响,慢慢都喜欢喝茶。在家没事的时候可能吃完晚饭,一家人就坐那喝。喝饮料少,基本上都是喝杯茶。

主持人:这家店二楼就是一个茶室,让大家在喝茶放松聊天的。

苏雪:主要承担宣传张一元的企业文化。

主持人:平时这边什么时候客人会比较多一些?

苏雪:下午或者节假日是最多的,像星期五的下午到星期日这个茶馆会忙一点。寒暑假会特别多,毕竟这个区域还是旅游的人比较多。顺便宣传一下张一元,宣传北京文化,给大家介绍点好吃的好玩的。

主持人:介绍完了他们通常会买点带走。

苏雪:对,会下楼带走点,也当个随手礼。

主持人:百年老店经历了历史变迁,在改革浪潮中焕发了新的生机,如今前门大栅栏儿地区商贾云集,既有中国的老字号,也有很多西方舶来的品牌。作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中国的茶饮品如何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在刘家博看来,兼容并蓄,年龄可以老,创新不能停。

刘家博:世界的三大饮料,茶是其一,咖啡也是其一。毋庸置疑,都有自己的文化,作为茶的文化,对我们中国人影响力更大。刚才提到了一些咖啡的品牌,包括有一些外来文化,我们一定要有一个兼容的态度,要借鉴一些模式。在这个领域里,为什么年轻人喜欢。可能有一些自己不足的地方,这样来讲有一个相互的借鉴,相互的学习。其实现在有很多老字号老品牌,也在探讨国外有很多老企业老品牌,

为什么现在做成一个全球的产业。现在中国有很多老品牌老企业,年头不比人家少,东西很有特色,为什么还是属于地域性。这些东西来讲,可能都是属于下一步民族品牌,传统品牌,甚至于有民族特色的产品的这种品牌去研究和学习。新时代,就跟张一元字号一样,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其实有的时候来讲,企业发展,团队、核心领导层、领导班子一定要把握时代的脉搏,要有创新的思想。作为老字号岁数年龄可以老,但是思想和创新的这种动力不能少。

主持人:对于很多人来说茶不仅仅只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文化,一种情怀,一种生活态度,一份年代记忆。刘经理说,茶行的繁荣也反映出当下社会的总体状态,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开放,更多西方饮品涌进来,中华民族传统饮品兼容并蓄,推陈出新,也定会迎来新盛世。

笔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