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农业科学2011,9:99 101Shandong Agricultural Sciences 收稿日期:2011-03-10 基金项目: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 “农药高效安全科学施用技术”(200903033)作者简介:刘庆娟(1986-),女,硕士研究生。*通讯作者 二斑叶螨的发生与防治研究进展 刘庆娟1 ,于 毅2*,刘永杰1* 马 惠3,张安盛2,张思聪2,李丽莉2,门兴元 2 (1.山东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山东泰安271018; 2.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山东省植物病毒学重点实验室,山东济南250100; 3.山东棉花研究中心,山东济南250100) 摘 要:简述了二斑叶螨的发生与危害、发育历期、产卵量、抗药性研究现状及机理;并提出了防治二斑叶 螨的综合治理措施。 关键词:二斑叶螨;生物学特性;抗药性;防治中图分类号:S433.7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11)09-0099-03 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 Koch )是一种 重要的世界性害螨, 是叶螨科中食性最广的物种,其寄主植物有800余种[1] ,包括蔬菜、玉米、棉花、果树及花卉等植物。因其扩散速度快、分布范围 广、抗性增长快等特点使得防治极其困难,给农业 生产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二斑叶螨在鲁西南苹果产区危害日益 严重, 发生面积逐年扩大,已经上升为苹果产区的主要害虫,造成苹果早期落叶,树势衰弱,产量降低。据调查苹果一般减产11.3% 13.6%,高的 达29.8%[2] 。二斑叶螨在国外主要分布于美国北部、英国、土耳其、地中海沿岸、南非、澳大利亚、摩洛哥、前苏联、新西兰和日本等地 [3,4] 。目前,二斑叶螨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及苏皖 两省北部,危害多种果树及经济植物,在山东、辽宁、陕西等省已上升成为果树的三大害螨之一。 1 二斑叶螨的生物学特性 1.1 形态特征 雌成螨体长0.42 0.59mm ,椭圆形,生长季节为白色、黄白色,体背两侧各具1块黑色长斑,取食后呈浓绿、褐绿色;密度大或种群迁移前体色变为橙黄色。在生长季节绝无红色个体出现。滞育型体呈淡红色,体侧无斑。幼螨和若螨身体均呈乳黄色或黄绿色。雄虫体长0.26mm ,近卵圆形,前端近圆形,腹末较尖,多呈绿色。 1.2危害特点及传播途径 二斑叶螨主要危害植物叶片,被害叶初期仅 在叶脉附近出现失绿斑点,以后逐渐扩大,叶片大面积失绿,变为褐色。螨口密度大时,被害叶布满丝网,提前脱落。 二斑叶螨的传播行为受自身和外界条件的影响, 在一个世代交替过程中形成主动和被动传播两种途径。二斑叶螨拉丝的特性在同类中表现最强,以蛛丝作为传播的通道和载体已成为该螨主动传播的途径。另外,流水、昆虫、鸟兽、人畜、各种农具和花卉苗木的携带传播构成了其被动传播途径。由于其体形小、繁殖力高、寄主范围广等特点,使其能够在一个新的环境中很快地建立种群。1.3不同寄主植物对二斑叶螨的发育历期和产卵量的影响 二斑叶螨主要为两性生殖,既有有性生殖,也有营孤雌生殖。在两性生殖中,雌雄交配获得有两性个体的后代,营孤雌生殖所产生的下一代全是雄性个体。不同寄主植物上二斑叶螨的发育历 期和产卵量均有差异。马俐等(2005)[5] 在室内25ħ恒温条件下,分别采用菜豆、茄子、月季、桃树 和转Bt 基因抗虫棉等5种植物饲养二斑叶螨,结 果表明二斑叶螨在桃树上的发育历期最短,在菜豆上的雌成螨5日产卵量最高。刘学辉等(2007)[6]研究表明,二斑叶螨在接骨木上从幼螨至成螨发育历期最短,为6.73d ;平均单雌产卵量 最多,为125.17粒;其次在苹果上发育历期为7.04d,产卵量为67.67粒,比在苦楝、火炬树、木瓜、大叶黄杨上显著增多。 2二斑叶螨的抗药性 2.1抗药性现状 李瑞娟等(2005)[25]对果树害虫的抗药性作了较详细的介绍,指出在以色列、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挪威、美国等国家的苹果园和梨园,二斑叶螨对常用农药对硫磷、三氯杀螨醇、三氯杀螨砜、乙酯杀螨醇、除螨酯、苯硫磷、乐杀螨等均已产生不同程度的抗药性。Van Leeuwen等(2006)[7]通过二斑叶螨敏感品系与联苯肼酯抗性品系的杂交试验表明,二斑叶螨对联苯肼酯的抗药性完全是母体遗传。 据国内有关资料报道[8 12],二斑叶螨对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拟除虫菊酯类药剂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哒螨酮对二斑叶螨各螨态几乎无效[13]。赵卫东等(2003)[14]在室内模拟田间药剂的选择压力,用阿维菌素、哒螨灵和甲氰菊酯对二斑叶螨逐代处理,选育至12代,对阿维菌素抗性增长到6.72倍,对哒螨灵抗性增长到12.1倍,对甲氰菊酯抗性增长到19.9倍。二斑叶螨不仅对多种药剂产生了抗药性,而且其交互抗性也日益突出。高新菊等(2010)[15]室内用甲氰菊酯药剂筛选二斑叶螨38代,抗性达到247.35倍;甲氰菊酯种群对三氯氟氰菊酯、苦皮藤生物碱、氯氰菊酯、三唑锡和四螨嗪有明显的交互抗性,抗性指数(RI)分别为19.53、19.02、12.13、8.80和5.13。 2.2抗药性机理 二斑叶螨抗药性的增强与遗传学、生物学、生态学及害螨的防治措施等有关。其中,大面积长期频繁地使用单一或同一类型的化学农药是二斑叶螨产生抗性的重要原因;寄主植物的种类、耐性和面积也影响二斑叶螨对杀螨剂的抗药性。Go-ka报道果树及玫瑰上的螨对哒螨酮、唑螨酯较草本植物上的螨有更高的抗药性[25]。此外,温度、光照等因子也影响二斑叶螨的抗性。 据报道二斑叶螨抗性机制与其体内的解毒代谢作用增强、穿透作用降低、靶标部位的敏感度降低等有关。Smissaert曾报道,二斑叶螨对有机磷的抗性与其体内AChE的不敏感性有关。赵卫东等(2002)[16]指出哒螨灵产生抗药性的主要原因是多功能氧化酶和羧酸酯酶活性的增强。王兴全等(2008)[17]报道二斑叶螨対甲氰菊酯抗性的产生与磷酸酯酶的活性相关,磷酸酯酶活性升高是二斑叶螨对甲氰菊酯产生抗性的原因之一。二斑叶螨对梅岭霉素抗性的主要机制是羧酸酯酶、多功能氧化酶解毒作用的增强和药剂对害螨体壁穿透性降低;对溴虫腈的抗性与药剂对害螨体壁穿透性降低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酯酶代谢作用的增强有关[18]。 3二斑叶螨的防治 3.1农业防治 春季中耕除草,清除阔叶杂草,及时剪除树根上的萌蘖,冬季刮除树干上的翘皮、老皮,清除果园里的枯枝落叶和杂草,集中深埋或烧毁,消灭其上的二斑叶螨。 3.2生物防治 草蛉、小花蝽、蓟马、多种捕食螨等都可以捕食二斑叶螨。孙月华等(2009)[19]研究表明伪钝绥螨雌成螨对二斑叶螨各螨态的控制能力依次为幼螨>卵>若螨>成螨,因此在二斑叶螨始发期释放最好。东亚小花蝽对二斑叶螨的选择性为雌成螨>若螨>幼螨[20],可以在害螨发生盛期释放。陈霞等(2008)[21]研究表明,在20 30ħ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上升,热带吸螨雌成螨捕食二斑叶螨雌成螨的数量增加,处理猎物时间缩短,单位时间攻击率增大,控制能力随着温度的上升而增强,以(30ʃ1)ħ温度条件下的控制力最强。3.3化学防治 甲维盐是由阿维菌素B1为母体合成的一种新型、广谱、高效抗生素类杀虫、杀螨剂,具有胃毒和触杀作用,且甲维盐的毒性低于阿维菌素,对鳞翅目害虫的活性比阿维菌素高[22],非常适合在无公害果品生产园或鳞翅目害虫与害螨同发时施用[23]。可选用1.9%甲维盐EC5000 7000倍液防治二斑叶螨。张美淑等(2009)[24]研究表明, 0.5%君子剑乳油(剂量2.5mg/kg)在喷药后1d 药效达100%,表现出明显的速效性和高效性,且其有效成分为阿维菌素,是低毒、低残留的无公害生物农药,是防治二斑叶螨较好的杀虫剂。 另外,也可根据不同季节二斑叶螨的发生特 001山东农业科学2011年 点进行针对性的防治。早春是越冬后第1代螨和螨卵孵化初期,也是用药的最佳时期,可选用5%噻螨酮EC2000倍液防治。此期用药可降低螨口基数及后期螨口密度。春末时节可选用15%哒螨灵EC2000 2500倍液或78%阿维·哒螨EC6000倍液防治。夏季气温偏高,是螨类发生危害的高峰期,应选用15%哒螨灵EC2000 2500倍液或1.8%阿维菌素EC5000 6000倍液喷雾,对夏卵、成螨、幼螨、若螨均有较高的毒杀力。 目前二斑叶螨的防治主要是以化学防治为主,但使用农药时,要了解农药的性质和防治对象,还要注意将不同类型、不同作用方式的杀螨剂混用或轮用,以发挥最理想的控螨效果,同时也能延缓抗药性的发生和发展。 参考文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