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名:Myristica fragrans
俗名:Nutmeg,Pokok Pala
别名:肉蔻、肉果、玉果
科属:肉豆蔻科( Myristicaceae)肉豆蔲属( Myristica)
原产地:印尼摩鹿加群岛
分布:生长於热带地区的常绿植物,常见於东南亚、澳洲及加勒比海地区,如今主要产地为印尼、巴西、南印度、马来西亚(槟城为主要产地)和斯里兰卡等。




果实黄色,成熟时左右分裂,内含种子,即肉豆蔻(中药称玉果、肉果),外被红色不规则花边的“子衣”,称假种皮,即肉豆蔻皮(中药称玉花果)。



拍摄地点:新加坡植物园
是一种重要的香料、药用植物。肉豆蔻果实是可制两种常見香料:豆蔻核仁(nutmeg)和肉豆蔻皮(mace),其果仁可製作香精油。肉豆蔻含有肉豆蔻醚(myristicin),能够产生兴奋及致幻作用。如服用过量,可产生昏迷现象。
肉豆蔻原产摩鹿加群岛,是闻名於世的香料。几百年前,中世纪的人们把肉豆蔻视为珍宝。1284年的英国,0.5千克肉豆蔻花的价值与3头羊差不多,只有富人才拿得出钱来买这种名贵的香料。肉豆蔻成了地位的象徵。
葡萄牙1513年抵摩鹿加群岛的主岛:马来群岛,建立了自己的要塞和贸易基地。1517年至澳门,当时主要的交易项目:产自摩鹿加群岛之班达群岛的丁香、肉豆蔻、豆蔻皮
(mace)。
本种是着名的香料豆蔻核仁(nutmeg)和肉豆蔻皮来源,并作药用。种子含40-73%脂肪,并作工业使用。植物的其他部位亦作药用,如痢疾、风湿痛,并可做驱虫剂。
对肠胃有益。肉豆蔻的乙醇提取物具有抗真菌和抗微生物作用。肉豆蔻油对肠胃道有局部刺激作用,少量能促进胃液分泌及肠蠕动,大量则呈抑制作用。
肉豆蔻醚对人的大脑有中度兴奋作用,肉豆蔻对正常人有致幻作用。
吃多会导致身体僵硬。从肉豆蔻油中分离得到的活性成分为肉豆蔻醚、榄香素和异榄香素,肉豆蔻醚有致幻作用,摄取过量的肉豆蔻会出现明显的中毒症状:时间和空间定向错误,超越实际,视听幻觉和其他幻觉,如浮动、飞行、手足离体等。
植物形态:
小乔木,高可达10公尺。枝条纤细,略具毛。叶柄6-12公厘,叶椭圆形,长4-8公分,近革质,基部圆叶端尖,约6-10对侧脉。
雄花序短,约2.5-5公分,4至8朵花(或更多)构成圆锥花序。花被片3(或4)片,长约5-7公厘。雄蕊9-12枚,基部合生。雌花序单一朵花或多朵花构成。雌花之花被片长6公厘。子房椭圆状,密生锈毛;花柱极短,柱头2,极小。
果实1-2枚,橘色或黄色,梨形或近圆形,直径3.5-5公分。种子椭圆形,假种皮红色,不规则深裂。
药用价值:
本品為肉豆蔻科高大喬木植物肉豆蔻 (Myristica fragrans Houtt)
的成熟種仁。主產於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我國廣東、廣西、雲南亦有栽培。冬春兩季果實成熟時採權。除去皮殼後乾燥。煨制去油用。
【性味歸經】辛,溫。歸脾、胃、大腸經。
【功效】澀腸止瀉,溫中行氣。
【主治】用於脾腎虛寒久瀉。肉豆蔻辛溫而澀,既能澀腸止瀉,又能溫中暖脾。治脾胃虛寒,久瀉不止者,常與肉桂、黨參、白朮、訶子等同用,以溫中健脾,澀腸止瀉;治脾胃陽虛,五更泄瀉者,可與補骨脂、五味干、吳茱萸同用,如四神丸。
用於胃寒脹痛,食少嘔吐。本品辛香溫燥,溫中、行氣、止痛作用。可用於胃寒氣滯、脘腹脹痛、食少嘔吐等證。常與木香、乾薑、半夏等同用。
【文獻別錄】
《藥性論》:「能主小兒吐逆不下乳,腹痛;治宿食不消,痰飲。」
《本草鋼目》:「暖脾胃,固大腸。」
《本草經疏》:「肉豆蔻辛味能散能消,溫氣能和中通暢,其氣芬芳,香氣先入脾,脾主消化,溫和而辛香,故開胃,胃喜暖故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