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邹文武:中国果酒心不在焉

 幽谷蘭馨 2019-01-02

果酒作为一个大的分支,没有成为一个新的潮流。为什么?果酒作为最具有丰富口感和体验的酒,却没有得到市场的认可。为什么?从我们接触的企业来看,中国大多数果酒企业都是心不在焉,这也许是制约中国果酒产业发展的根本所在。

 

首先说输在动机上,大多数现在的果酒企业都是发心不良的。可以说大家的利润都是靠着政府补助银行贷款在维续生命,市场建树基本为零,更不用说品牌建设。可以说,没有国家补助,基本上连维持都谈不上,因为有了政府补助,企业苟延残喘,每年果期来临发酵一点做做样子,然后奇货可居。

 

其次说输在营销上,企业神志不清不知道消费者心智在哪?目前所有的果酒企业都是在当特产销售,或者说在以原料特色销售,市场根本没有什么竞争优势,而且不管是蓝莓酒还是树莓酒、苹果酒等,全部都是按照葡萄酒的模式在开发产品,甚至价格要高于很多葡萄酒的产品,所以在产品类似的情况下,大多数人第一次会冲着果酒的新鲜去尝试购买,但是一旦体验不好,所有的营销努力都白费,消费者马上又回流到更具有品味和功能认同的葡萄酒上,这也是为什么蓝莓酒之前经过运作之后没有成为苗头的原因所在。果酒企业都缺少市场营销,从产品定价到市场定位都是乱来的,根本不考虑整个市场的逻辑及消费者心智,都是一厢情愿式的定价,企业都不知道自己要怎么活着,怎么创造出现金流,却一来就想买高价。

 

作为一个新酒种,一定要有开发商去开发产品,如果自己没有市场营销能力的时候,越多的人来开发产品越对企业有利,早起白酒的兴起也得益于对外开放品牌开发模式,比如说五粮液旗下早起有金六福、浏阳河都是中低端市场的霸主级品牌,如果没有这些品牌奠定市场基础,五粮液也很难做到品牌普及。果酒企业大部分都是冲着中高端去定位的,都是学着红酒和白酒的定价去设计产品的,根本不考虑消费者凭什么要买你的产品,为什么愿意花这么多钱来买你的产品,在这样错误的市场逻辑下所以企业最终规模和销售都是不成正比,企业的努力和工作都是在自说自话,根本不具备消费者打动能力,开发出来的很多产品都是哄政府领导开心用的,也是给自己安慰的灵丹妙药。

 

最后说输在社会资源上,企业心有余力而不足。大多数果酒企业都是很想做好果酒产品,让自己成为果酒品类的代言人,但是由于社会资源有限,企业盈利能补不足,所以造成了果酒企业普遍“贫血”,没有市场经营能力、产品研发能力及技术开发能力,更别说广告投放了,大多数企业都是小打小闹地在经营着一些市场,由于早起的果酒企业老板都是从农业口转过来的,市场营销意识及市场营销人才匮乏,因此企业很难有效的组织社会资源来放大产品。在这种长期惯性思维下,企业只能缓慢地发展,市场只能缓慢地推动,品牌只能缓慢地成长,所以资本也很难进入。

 

但是大多数企业因为没有产业链社会资源,从技术到产品开发到市场营销到资本,行业好的资源果酒企业统统都缺乏,所以企业成长非常缓慢,虽然过去十年来中国果酒产业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都是新进企业带动的,不断新人涌入了这个产业,从而形成了增长的势头,但是真正奠定行业基础的领军品牌仍然缺乏,小到一个小品种的果酒都没有领军品牌。

 

而国外果酒产业发展非常迅速,据荷兰开发银行报告显示,当前欧洲的苹果酒的发展已经快威胁到葡萄酒的销售,成为了第二大果酒产品。因为果酒企业发展不好,所以果酒企业连市场营销投入,产品开发投入都没有办法请更专业的团队来完成,大多数都是随便设计一个包装,产品就推向市场的,因此企业产品虽然非常丰富,但是大单品普遍缺乏,这样造成了企业生产很难成建制发展,市场也很难成建制推进,基本上都是在打游击战。如果继续这样下去,中国果酒还要徘徊好多年,才可能走出这样的困境。

 

虽然果酒已经是未来一个看得见摸得到的潮流了,但是当前果酒的市场基础实在太差,加上企业小农意识太强,造成了中国果酒产业发展比较困难,市场前景依然不是很乐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