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平菇接种后菌丝生长异常现象的原因及防治

 缘份天空2015 2019-01-02

       平菇生产中,菌丝生长阶段出现异常的现象,主要包括菌种不萌发、接种后料面和菌块上出现绿霉、菌种萌发后不吃料。分析以上异常现象发生的原因并提出了防治措施,仅为广大菇农参考。


一、接种后菌块不萌发:


1、菌种存放时间过长,发生老化,生活力很 弱。

2、接种时,菌种块受到酒精灯火焰或接种工具的烫伤。 

3、遇高温天气,接种和培养环境的温度超过30°以上,菌种 受高温伤害。

4、原料处理不当,没有进行平晒,由各种微生物活动产生的有害化学毒素存在于培养基中。

5、装瓶或者装袋后没有及时灭菌,培养基因酵母作用而发酸发臭,产生大量的抑菌物质。

6、石灰加入过量,使碱性过高。

7、原料混入松杉柏木屑较多,芳香油等抑菌物质含量高。

8、培养料中加入过多的尿素等化学肥料使料中氨气过多,一致菌种萌发。


防治措施:

1、使用适龄菌种,菌龄在20~30d菌丝活动力较旺;

2、高温天气,安排在早晨或夜间接种,培养室加强通风降温或适当推迟栽培时间,避免高温伤害。

3、接种时防止菌丝烫伤。

4、培养料适时适当加入石膏用量,装瓶后及时灭菌。

5、石灰用量不能过大,一般为2%左右。

6、选用晒干无霉变的原料,对混有松杉柏原料应该自然堆放风化半年以上,经日晒雨淋出去芳香油类抑菌物质。

7、根据所选材料加入适量化学肥料,尿素添加量不超过0.1%或不要添加。

二、接种后料面上或菌块上出现绿色杂菌

       产生绿霉杂菌属于木霉和青霉,这两种杂菌孢子在空气中分布广,活动频繁,遇到合适的环境就萌发生长,造成危害。原因主要是接种时无菌操作规程失误或接种环境消毒不彻底,杂菌孢子在接种过程中与菌种一起寄居在培养基上。由于刚接入的菌种没有萌发,没有抵抗力,一旦产生杂菌,首先就在料面上出现。

防治措施:

       菌种制作中,接种箱应密封好,接种前用紫外线、臭氧机、气雾消毒剂等做好消毒处理;栽培接种时,对接种产地(接种室)消毒要彻底,操作时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进行,增大用量,让菌种铺满整个料面。

三、菌种萌发不吃料


       接种后菌种块菌丝萌发良好,色泽绒白,大量生长气生菌丝,但迟迟不向料里生长。原因主要是培养料不适合菌丝生长,常见于:

1、原料霉烂变质,产生大量细菌有害物质。

2、培养料含水量过高。

3、拌料后闷堆时间过长,装袋后未及时灭菌,原料发酵变质。

4、皮或米糠等辅料质量低劣,生活力减退,菌丝吃料能力减弱。

5、克霉灵、石灰等抑制菌剂添加过量,菌丝难以生长。

6、菌种质量低,生活力减退,菌丝吃料能力减弱。

7、接种后,棉塞过紧、料袋两头扎紧或没有及时刺眼,造成菌丝缺氧而停止生长。

防治措施:

1、不用霉烂的原料。

2、配料时把握好含水量,含水量为60%~65%。

3、及时装袋灭菌,防治原料酸化。

4、选用优质的皮或米糠,添加量为15%~20%,做好添加2%~5%的玉米面,有利于菌丝生长。

5、克霉灵等抑菌剂添加量以0.1%~0.2%为宜,或不添加,石灰用量不宜过多,一般为2%左右。

6、选用优良菌种。

7、棉塞不能过紧,菌袋两端及时刺孔,以利通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