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视频】鲁庵印泥的制作过程/书画印泥配方/印泥成分

 余闲书屋 2019-01-02
 来源:    点击数:    文章作者 :篆刻导航网

由篆刻家、收藏家张鲁庵先生创制的“鲁庵印泥”,是一种专门使用在书画篆刻领域的高质量印泥,创制至今近八十年来,一直受到书画篆刻界人士的普遍欢迎。2008年3月,鲁庵印泥申报我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已获通过。

上集

 

下集

张鲁庵(1901—1962),名咀英,字鲁庵,浙江慈溪人,后定居上海。他家资殷富,其父开设上海益元参行,又在杭州开设药行,同时经营房地产。张鲁庵虽是“小开”(上海话,有钱人家的子弟),却没有纨绔习气,但他对经商也没有什么兴趣,一直师从著名篆刻家赵叔孺,深得赵氏真传,还早早就加入了西泠印社。他又精于收藏鉴赏,藏品极为丰富,有“海内第一家”之称。他逝世后,其家人遵其遗愿,将其所有藏品都捐给了西泠印社。

鲁庵印泥是张鲁庵留下的最重要的文化遗产,也是系统地整理了古代油朱印泥制作的结晶。张鲁庵斥巨资从国外进口设备,又聘请复旦大学化学、物理专家陈灵生教授,把史籍中记载的印泥制作方法逐一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获得了大量数据,纠正了许多以讹传讹的东西。就拿八宝印泥来说,他花费了好几个月的时间反复试制,结果发现并不像传说的那样有明亮感、凸起感,反而时间一长就会发黑——这是银箔氧化所致。而红宝石坚硬无比,根本无法研磨。最后,他得出结论:所谓“八宝”,只不过是宣传手法或传言,其实八宝印泥中并没有琥珀、玛瑙之类的成分。此外,经过试验,他还否定了古方中所说的“蓖麻油日久会发黑”、“芝麻油、茶子油日久泛黄”,并对古方中要添加某些中药的说法表示怀疑,认为并无实际作用。

从1930年到1948年,张鲁庵进行了数百次一丝不苟的试验,研究朱砂、蓖麻油、艾绒三种制作印泥的主要原料的质量标准和最佳搭配比例及有关辅料的合理添加、制作过程中的加工要求等,把其中53次比较成功的配方和加工方法作了仔细记录。经过再进一步的完善,他终于制成了三种鲁庵印泥:朱砂印泥、朱磦印泥、和合印泥。这些印泥都通过手工操作和自然氧化制作,工艺流程严密,有特定配方和制作工艺——这在印泥制作史上可是前所未有的。

1955年,中国金石篆刻研究社在上海成立,王福庵任社长,张鲁庵任秘书长,符骥良任秘书助理,社员大都为著名篆刻家。符骥良小张鲁庵25岁,不但精于书法、篆刻,还长于钤拓,因而深知印泥的重要性。研究社成立之际,张鲁庵已体弱多病,再无力自行制作印泥,有人来求,他总是委托符骥良握杵代劳,并把自己几十年摸索出的制作秘诀及复杂工艺一 一传授,后来更把那53张秘而不宣的配方奉献出来,让符骥良很快就成为了鲁庵印泥的传承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