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放松,是修行的第一课

 道德经学用 2019-01-02

人们常说把修行融入生活中,可奇怪的是,有时尽管我们很努力,修行却仍然与我们的生活若即若离。

当我们打坐、念经、服务、微笑时,已经觉得自己做得很好了,可是往往在人生的低谷中,除了留下了当时极其鲜明、强烈的愤怒、屈辱和挫败感外,其他一切都变得模糊了。

有人不禁要怀疑老师教给我们的种种方法是否真的有效?有人开始产生疑问:

为什么修行没有持续地改变我们的生活?

为什么让很多人脱胎换骨、创造幸福生活的道德经学用的方法,到了我这里就总是没有作用?

让我们想一想,不论自觉或不自觉中,生活中的一切是否都对我们来说都显得太重要了?

是不是对于工作、家庭、金钱、声誉、感情这一切,我们都希望尽在自己的掌握中,最好能四平八稳,安全放心才好?

为此,我们把全副精力都投入进去还不够,还要通过修行来为生活上保险。

然而,越是在乎,生活就越像我们手里握着的沙,抓得越紧,流失得越快。

老师说:“生命的自在圆满,不是把自己凌驾于万物和别人之上,而是放空心灵,与世间万物相沟通,与大众相连交融,这是天长地久的奥秘!”

确实,在瞬息万变的世事无常面前,如果我们以强化生活和自我为目的,那么毋庸置疑我们所谓的“修行”将变得支离破碎,收效甚微。

因为这本身是与老子教诲我们的“执者失之,为者败之”的无为而治相悖。

此时,我们若能放松下来,不把生活中的每件事都看得至关重要,而是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到观照自己的不足、亮化自己的神性品质上,那么我们会发现,真正的转变会在这时出现,我们也会因为放松而第一次尝到心灵自由的滋味。

放松,可以说是修行的第一课。

生活中我们最惯常的状态是紧张和对抗——对自己、对别人、对周围的一切都紧张兮兮的。

我们不喜欢生活在自己的掌控之外,任何一点不确定都有可能让我们焦躁不安,所以我们总是神经质地忙碌着,忙到最后又忘了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偶有一帆风顺时,我们希望这种“美妙”的状态能一直保持下去,不想看到任何突发事件打破生活的完整和平静。

即使在打坐时,身体貌似一动不动,但心里也从没停过进行深谋远虑,想对人生防微杜渐。

看,身处顺境的时候,我们尚且这样不安,那么当我们陷入逆境会怎样惶恐,便可想而知了。

如果身陷在这样的情绪里,就难免会使我们觉得自己更有理由责怪、刻薄、报复、折腾下去。

殊不知,人生的一切都是自己吸引来的,生活原本就是变化无常、喜忧参半,这就是真实的现状——但这些都是一面一面的镜子,让我们看清自己真实的状态。

只不过,当我们不知道这个道理时,就会把镜子里的一切当成真实的、不可改变的,而紧抓住不放。

其实,只要我们改变自己,镜子中映照出来的一切都会随之而变。

修行,只是让自己放松下来,不再与任何人事物、包括自己去对抗,去渐渐习惯人生中那种不确定性,并安住于此——有人也把这称为“自在”。

自在怎么得?老子说:无为,才能得自在。

无为而治可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让我们把平日里那些特别执着的名利理情、个人得失、是非评判都先放下,把天地的同体大悲心装进心里,把他人的利益装进心里,把博爱、忠诚、谦卑装进心里;让自己按照规律去努力做,做好了还能功归天下。

这一变换,我们放下了对自己的执着,就能一下子就会体会到一种“放松”的状态。

所以,修行的第一步,先放松下来,让我们这颗劳碌的心敞开,去与外界连接;不必刻意去追求任何状态或结果,只是安住在当下,这就是目前最为重要的修行。

最后,用老师的一句话作为结尾:

人在自然中生,人在自然中亡。人间事物原只是自自在在的生长,不必在乎,但也不是不在乎,要懂得自然自如。

执着是一切弊病之源,不要执着,要放下。放下才能自在。

不必担心目前的势态如何,能用道来严于律己,能用道去理顺化解,就能得大自在。

逯欣心

2018129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