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谁是具有创造力的人?

 天下知仓 2019-01-02

来自第五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的邀请,蒲公英教育智库和生生之美国际艺术教育联合主办“持续理解的艺术教育”, 11月30日-12月2日亮相南京,在“人啊人”的大会主题中,探索人文美育和创造力的回归。生生之美艺术导师Martin先生再一次震撼全场,带给中国美术教师革新性的思想与方法。



与此同时在第五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上,我们反复听到“设计思维、PBL教学法、Steam课程”这些关键词,我们看到一些有魄力的学校如何突破传统模式,通过改革课程后带给学生与老师的巨大福利。我们还看到,一些优秀学科教师,如何依据自己的“大概念”使自己成长为最受欢迎的学科教师,也让学生获得受益终生的开始。这一切,均源自一个词——“理解”,站在理解学生、理解教育本质的角度出发转变我们的教育思维。


对于首次参加“持续理解的艺术教育”这一研修课程的艺术教育工作者而言,您将接触到的理念与方法,可能与您当前所想所愿是一致的。然而,从某种意义上说,本次研修课程是将行之有效的最佳实践整合在一起,会让老师去反思,重新思考自己的备课、上课以及评估有关的习惯,从而突破所谓的“习以为常”。



谁是具有创造力的人?正如本课程的导师Martin先生所说“在新环境中应用已有的技能,是具有原创性的人”。解决一个问题并不是为了找到一个答案。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去探索和理解。Martin Moratillo先生说:“我把自己看作是一个永久的学习者,我的个人承诺是成为一个创造性和负责任的人。” 这位来自秘鲁的国际艺术家、儿童书作者、插画家、美国K12资深艺术教师,从教26年,曾在秘鲁、美国、英国、巴基斯坦、中国多个国家从教,教授的对象从幼儿园到大学。曾是大学艺术系主任也是国际IB课程文凭考官的他,透过三天时间把K12国际艺术课程设计原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带给各位老师,站在单元课程、大概念教学的角度是去传达持续理解的艺术教学,最终解决的是人的创造力高级思维。


在这些听起来高深教育理论面前,我们非常好奇为什么Martin先生能够从四岁教到大学?他是怎样的方式从幼儿开始带来像艺术家一样的思考方式和能力?为什么Martin先生40分钟的课堂有效性极高?他到底是怎样教授创造力呢?



在“持续理解的艺术教育”学习中,Martin老师深入浅出地将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运用到课堂教学,教给大家如何将目标由简单到复杂推动学习的创造力发展,如何从低层次思维一步步发展到高层次思维,生动揭示教学中关于“认知、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六个层次的连续性、层次性和积累性。与此同时,在UbD逆向设计的三个阶段:目标设定、确定评价标准与证据、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活动,如何具体实施,Martin老师展示了丰富的实例研究。


Martin老师强调:“教学生不是教技法,也不是做一个活动,我们教他们的是思维的技巧,这就是通过艺术要传递给学生的。教艺术是让学生能思考,并且更加有创造力。当我们在看各种展览的时候,不是看各种词汇,而看到的是各种思考。教师要鼓励学生成为更高级的思考者。”



“持续理解的艺术教育”课程学术负责人大连金普新区教科院李爱华老师深入展示Martin老师的教室布置及课堂教学细节,并结合以Martin老师为代表的美国K12艺术教师的课程思维如何与本土艺术课程结合落地,做了深入讲解,令与会教师豁然开朗。



李爱华老师倡导大家建构自己的教育理想。作为校长,要建构一所学校的教育理想;作为学科教师,要建构一门学科的教育理想。在建构的过程中,可以找到自己和看到自己。在建构学科教育理想中,李爱华老师提出五步方案,即:1.建构理想,为学校或学科进行顶层设计;2.寻求标准,审美作为教育全过程中的核心意义;3.设计课程,以项目制设计深度多元课程;4.改变课堂,以行动研究启动课堂深度研究;5.持续反馈,形成阶段性结果并物化成果。


在南京,许多来自全国各地四十余所的公立学校、国际学校、私立学校来参加“持续理解的艺术教育”培训,老师们热烈的探讨,提出问题,三天极为烧脑的解惑。一点点拨云见雾。是的,改变并不那么容易,但改变,需要像婴儿学步一样,从一小步开始。



 让我们听听来自南京专场老师们的声音:


“感谢两位老师的分享,收获满满!马汀老师通过分享自己的课程与工作坊,让我们用同理心体验孩子的课堂,并且通过布鲁姆分类学的细腻讲解让我们充分认识到课程体系搭建和评估先行的重要性;而落入课堂内容,生活中材料的收集与充分运用既建立了人与人的联结又让我们在课程建设中打开了新的思路。具备创造力的人能够时时打开思路,这也能让大家清楚明白艺术学科不是蛋糕上的那颗草莓,我们作为艺术学科老师应通过切身努力让大家意识到艺术学科的重要性,艺术学科能够给予孩子的各种能力是可被迁移的!”——杭州云谷学校首席美术教师 徐燕华


“感谢两位老师的课程 ,也感谢其他老师们的周到服务,今天的学习给我的收获很多,除了非常严谨K—12的课程体系和内容更让我受感染的是马丁老师的敬业精神,以及对艺术及创造性的热爱。做为民办学校的美术教师来说参加这次课程真是太棒了,K—12课程体系满足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对创新艺术教育的需求,与世界接轨的创造性艺术课程正在改变着我们的教育。”——唐山英华外国语小学 王影慧


“这次学习让我受益匪浅,我们在教学中经常把'发挥孩子的创造力'放在嘴边,而往往有时我们却把它忽略,课上我们会希望孩子按照我们的思路来达到预期的效果,其实重要的不是让学生跟我们思路走,而是需要老师给孩子抛出问题'你想怎么走',主动引导、唤醒、激励孩子自己创造,表达孩子们内心的感受,这不仅仅是单纯绘画的美术教育,而是通过绘画传达情感,让美术真正成为一种游戏体验,而非传统的美术教学。”


“收获更大的就是艺术源于生活,生活与艺术完美的融合,让孩子们能在生活中发现美,寻找身边的各种材料进行美的创造。感谢老师们的分享,不虚此行!”  ——济南高新区东城逸家小学 刘巧芬

   

“马丁老师的严谨的教学态度着实令人佩服,而将整个从幼儿园到高中的美术教学看做是一个整体,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全面的规划和执行确实是我们当前美术教育无法做到的,也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南京市建邺高级中学美术教师 沙景雯


“创造力,布鲁姆分类法、 分析 、评估、 I can、教学的四个要素……对于我们是去创造,理解、 传达、 回应、 联接,评估。这符合美国课标,一种循环式的链接。Martin老师上课条理清晰明了,是对我本人了解到k12艺术课程的碰撞和再梳理。爱华老师印发的教材和解析美国课标。 值得深入研究学习。” ——温州绿光美术绘画中心 洪易校长


北京日日新学堂的苏甄老师更是将三天课程详细整理,形成十部分的总结。



短短三天超过24学时的课程,使一线艺术教师们大大开拓了眼界,更新了艺术教育理念,了解了国际艺术教育形式与方向。同时,在艺术课程标准、课程建构及实操教学和量规评价方面,都获得清晰的视角。


国际艺术课程导师Martin先生,用他卓越的智慧、深厚的理论功底、超群的实践经验、大爱精神的人格魅力,呈现出做为一名艺术教育者的素养,使与会教师们看见了典范的力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