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线条洒脱流畅,感受人物画用线之美,清代萧晨绘《东山丝竹图》

 ljf2623 2019-01-03

萧晨是清代早期的画家,只知道他以明代遗民自居,隐逸山林,作画为乐。他主要生活在康熙到雍正时期。康熙初年平定三藩,国家已经基本安定,除了东南沿海尚有少许抵抗力量,国家已经完成了大一统。在这种背景下,心怀故国就成了遥不可及的幻想。于是有很多人开始了隐居的生活,萧晨也是其中的一位。萧晨生活在扬州一带,是繁华富庶之地。经济上的富足哺育了艺术创作,虽是归隐山中,也能安心从事绘画。

清 萧晨 东山丝竹图

这幅《东山丝竹图》画的晋朝谢安的典故。传说东晋名士谢安曾在会稽东山隐居,经常和王羲之等名士游山玩水,赋诗清谈。谢安多才多艺,擅长书法也通晓音律,在聚会时也经常奏响丝竹之声。于是后人以此为典故,把悠闲的隐居生活称为“东山丝竹”。画中描绘了谢安双手托于腹下,侍者捧着书卷侍奉在旁。谢安扭头召唤歌姬奏响音律,歌姬共有二人,一人手捧琵琶,一人手持长笛,暗合“丝竹”之意。古人曾说过,“听丝竹之声,而天下治”,其中也暗含了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抱负。

清 萧晨 东山丝竹图 局部

坦率地讲,这幅作品构图简单,技法单一,算不上极好的作品。但是人物用线来看,线描却是极好的。传统国画中的人物,以线条为主要描绘手段。线描技法的高低,决定着作品的成败。好的线描作品用线如行云流水,抑扬顿挫,顾盼生辉,绝无生涩之感。画中描绘谢安的线条,笔法有力,潇洒自如。谢安的鬓角和谢安的胡子,都是轻轻起笔,然后加大力度,然后再收回力道。如此一来,发丝与胡须就呈现出从皮肉中长出的写实效果。这就是古人对用线的理解与掌控。

清 萧晨 东山丝竹图 局部

再比如,在描绘谢安手臂时,从肩部起笔,加重力道显示出身体结构,再用腕力利落地画出一道弧线,到臂肘关节处再加重力道。表现身体结构时,辅以大力,表现衣服质感时,轻轻运笔。古人对线条的理解与掌握,值得去学习和继承。有人说,中国古代绘画不讲究结构与立体感。如今看了萧晨的这幅作品,应该知道此言谬矣。古人在画人物时,也会追求传神生动,这其中必然暗含了对人体结构的理解。

会稽东山 谢安塑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