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简讲书法:五级课程篆书——大篆石鼓文1

 字斋 2019-01-03

一 篆書的開始

1.1大篆的產生

黄简讲书法:五级课程篆书——大篆石鼓文1

第二課講過,「篆字」有廣義和狹義兩種用法,廣義地說,秦以前的古文字都可以說是篆字,至於狹義的篆字,只包括大篆和小篆。這是從周宣王時史籀正字開始的,史籀把正字的結果寫成十五篇,後人稱之為大篆。有了「篆字」才有篆字的書體,稱之為篆書。

《說文解字敘》

■ 漢· 許慎

· 及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與古文或異。

黄简讲书法:五级课程篆书——大篆石鼓文1

《說文解字敘》說:「及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與古文或異。」「與古文或異」這一句,在徐鍇本中為「與古文或同或異」,有些字保留,有些字改定,所以說與古文或同或異。段玉裁注:「《大篆》十五篇,亦曰《史籀篇》,亦曰《史篇》。」「曰《史篇》者,以官名之;曰《籀篇》、《籀文》者,以人名之。」古代作文,沒有篇名,篇名是後人加的,所以一篇文章會有幾個名字。

段玉裁

· 大篆之名,上別乎古文、下別乎小篆而為言。

段玉裁又說:「大篆之名,上別乎古文、下別乎小篆而為言。」在文字發展史上,大篆是古文和小篆之間的一種字體。

黄简讲书法:五级课程篆书——大篆石鼓文1

籀文〔也就是大篆〕之前的文字,統稱「古文」,秦始皇時,李斯釐正文字產生了小篆,人們把史籀釐正的文字稱為大篆,史籀自己當然不知道「大篆」這名稱的。要注意,有了大篆之後,古文還在使用,並沒有消失。

《字源偏旁小說自序》

■ 五代·林罕

· 降及夏殷周通謂古文,

· 至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與古文小異。

· 七國分裂,篆與古文隨其所尚。

為什麼大篆產生後,古文沒有消失呢?這裡有好幾個原因,五代林罕說:倉頡造字後,「降及夏殷周通謂古文,至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與古文小異。七國分裂,篆與古文隨其所尚。」林罕說的是政治原因,周宣王之後,周幽王只有十一年,西周滅亡,進入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力政,無法統一文字。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大篆本身的問題,等下再說。

1.2「篆」的意義

「篆書」的「篆」字現在不常用,這字是什麼意思昵?

· 《說文解字》:「篆,引書也 。」

· 段玉裁注:「引書者,引筆而箸於竹帛也。」

這個解釋有點問題,因為寫在竹帛上的書體很多,都是「引筆作書」,為什麼其他書體不稱為「篆」書呢?

《書旨述》

■ 唐·虞世南

· 夫言篆者,傳也。書者,如也,述事契誓者也。

唐代虞世南有另一個解釋:「夫言篆者,傳也。書者,如也,述事契誓者也。」他說「篆」就是傳下來的意思,而「書」就是記錄。

到中唐,張懷灌重複了虞世南的觀點:

《書斷》

■ 唐·張懷瓘

· 篆者傳也,傳其物理,施之無窮

「篆者傳也,傳其物理,施之無窮。」這麼一說,「篆」必定是古代的字體,文化流傳下來,所以稱之為篆書,很講得通。但這一解釋跟《說文》「引書也」沒有了聯繫。

《古代文字之辯證的發展》

■ 郭沫若

· 施于徒隸的書謂之隸書,施于官掾的書便謂之篆書。篆者掾也,掾者官也。漢代官制,大抵沿襲秦制,内官有佐治之吏曰掾屬,外官有諸曹掾史,都是職司文書的下吏。故所謂篆書,其實就是掾書,就是官書。

現代郭沬若又提出一個觀點如下:「施于徒隸的書謂之隸書,施于官掾的書便謂之篆書。篆者掾也,掾者官也。漢代官制,大抵沿襲秦制,内官有佐治之吏曰掾屬,外官有諸曹掾史,都是職司文書的下吏。故所謂篆書,其實就是掾書,就是官書。」「掾」,朱駿聲說:「本訓當為佐助之誼,故從手。」官府中佐助長官的人稱為掾吏。郭沬若意思篆書就是官府中主文書者用的書體。但秦書有八體,新莽有六書,這些書體都是官府所用,同樣出於掾史之手,所以郭沬若這個解釋,未能說服人,跟《說文》定義「引書」也沒有關係。

《從書法中窺測字體的演變》

郭紹虞

· 小篆,繼承了大篆的篆引之體而加以發展,于是圖畫的成分更加减少,而成為完整的字體。

我覺得解釋「篆」這名稱,還是要從《說文》「引書也」這句話來講。「篆書」又稱「篆引之體」,以前老先生都這樣講的。如郭紹虞先生《從書法中窺測字體的演變》說:「小篆,繼承了大篆的篆引之體而加以發展,于是圖畫的成分更加减少,而成為完整的字體。」「篆引之體」是什麼意思呢?就是線條拉長。

黄简讲书法:五级课程篆书——大篆石鼓文1

「引」的本義是開弓,引伸義是拉長、伸展。所以「引書」的意思,應該是篆書的線條圓曲,書寫時比以往的字體,筆畫行筆路程顯著拉長。

黄简讲书法:五级课程篆书——大篆石鼓文1

舉幾個例子,上面是甲骨文,下面是大篆石鼓文。王國維《史籀篇疏正》說:「然其作法,大抵左右均一,稍涉繁複,象形象事之意少,而規旋矩折之意多。」篆書從史籀開始,逐步脫離了象形象事原始造字法,利用規旋矩折的線條組成字形,你一比較就很清楚。所以,「篆引之體」就是線條拉長為特徵的書體。

1.3籀文的特點

線條拉長,寫起來當然就慢了,這還不算,王國維說它「稍涉繁複」,這話講得很客氣,事實上有些籀文非常繁複,所以寫起來是慢上加慢。

黄简讲书法:五级课程篆书——大篆石鼓文1

譬如說,《石鼓文》中這個字就是大篆,看不清的話,可以看吳昌碩臨寫的。這個字是什麼字昵?其實就是「高原」的「原」本字。因為實在太繁複了,沒人吃得消,後來借用了「原」。

《說文解字序》講解

■ 章太炎

· 古文筆畫既少,結體亦不方正。大篆改之,為之增加筆畫,筆畫重疊,則不易混淆,此史籀之苦心,《石鼓文》在,可證也。

黄简讲书法:五级课程篆书——大篆石鼓文1

章太炎為史籀辯護說: 「古文筆畫既少,結體亦不方正。大篆改之,為之增加筆畫,筆畫重疊,則不易混淆,此史籀之苦心,《石鼓文》在,可證也。」這是說當時字數少,而且古文那些字的筆畫也少,這必然造成大量的字形相近,或者借用太多,史籀面臨的就是這樣一個情況,要是你怎麼辦?那只好把一部分字增加筆畫,變成一個新字,以便區別,這是史籀的苦心。

我給大家舉些例子,甲骨文第一課,我請各位臨寫這片甲骨上的八段文字。

前辭

第一句話前辭,「癸已卜」,癸已那天問卜。三個字中前兩個字都是

黄简讲书法:五级课程篆书——大篆石鼓文1

假借字,楊樹達說:「十干甲至癸,十二支子至亥,皆係借字,其字各有本義。」原來天干地支二十二個字,都是假借字。本來有一個字義,現在又增加一個意思,有時不免混淆。

黄简讲书法:五级课程篆书——大篆石鼓文1

如第一個「癸」字,本義是三鋒矛,插在架子上。在金文中,有時候還保持著矛的基本形狀,但後來慢慢就變了樣,看不出原來的樣子了。

黄简讲书法:五级课程篆书——大篆石鼓文1

在《說文解字》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是小篆的「癸」,基本上是金文寫法演變過來的。另一個是籀文的「癸」,上面借用「癶」Bo1,下面加了一個「矢」,表示是武器。金文、小篆的寫法後世不用了,寫起來太麻煩,我們現在還是用籀文的寫法,下面的「天」是「矢」的形變。

黄简讲书法:五级课程篆书——大篆石鼓文1

再說「巳」字,恐怕很多人一看就以為是「子」字吧。「巳」字的金文,以及後來的小篆是這樣子的。「巳」字的意義,借用於地支後改變了,它的本義在《說文解字》「包」字中有講到:包,「象人懷妊。巳在中,象子未成形也。」段玉裁注:「巳字,象未成之子也。」也就是說,「巳」本義是胞胎中未出生的孩子,地支的「巳」只是借用字形,本義轉移了。那「子」怎麼寫昵?《說文解字》中列出古文「子」字,跟「巳」字很相近,僅僅是上面多了三根頭髮,古文中「三」表示

黄简讲书法:五级课程篆书——大篆石鼓文1

多。考證一下,甲骨文、金文的「子」字寫法很多,有簡有繁,但都是有頭髮的,這是「子」字特徵。而「巳」字,從甲骨文到金文、小篆,都是沒有頭髮的。「子」字是指已經出生的孩子,「巳」指尚在母腹中的嬰兒。

兮甲盤

黄简讲书法:五级课程篆书——大篆石鼓文1

但問題是,很多人寫「子」字懶得加頭髮,如史籀同時期的周宣王大臣尹吉甫所造兮甲盤,最後一句「子子孫孫永寶用」,這個「子」字就沒有加頭髮。沒有頭髮會和「巳」字相混,史籀怎樣處理這問題呢?

「巳」和「子」筆畫都很少,沒法再簡化,那只好採取繁化,其中一個加多點筆畫,這樣兩個字就容易區分了。

黄简讲书法:五级课程篆书——大篆石鼓文1

籀文的「子」字

你看《說文解字》這一頁,有三個「子」字。右邊第一個小篆「子」,中間上面古文「子」,第三個最複雜的,就是籀文「子」了。史籀創造了一個繁複的「子」字,這是一個「人」,他的頭頂顱骨還沒有合縫,初生兒頭頂要十八個月才會合縫,所以有這個字「囟」。他有腳,有手,最要緊上面還有三根頭髮。你別以為

黄简讲书法:五级课程篆书——大篆石鼓文1

這是史籀自己瞎想出來的,青銅器上也有很複雜的「子」字。現在問題來了,您喜歡寫這個籀文「子」字嗎?

黄简讲书法:五级课程篆书——大篆石鼓文1

籀文是不是都很繁複昵?那倒也不是。 你看這個「邕」字,小篆是這樣寫的,籀文上面是三曲,下面是兩個圈,比小篆還簡單。推想起來,字形能否區別是一個重要標準,如果不會誤解,簡單點也無所謂。

《漢書·藝文志》

■ 漢 ·班固

· 《史籀篇》者,周時史官教學童書也。

籀文制定之後,怎麼推廣昵?《漢書·藝文志》說:「《史籀篇》者,周時史官教學童書也。」這是很厲害的一手,從兒童教育入手。要知道本來識字的人,你要他改變寫法是很困難的,但兒童開始識字,這就容易多了。一代人不過二十年,習慣一養成,改都改不了。但剛才講過,周宣王之後幽王十一年,西周覆滅,諸侯各自為政,籀文的推廣也就成了問題。

二 石鼓文

從上面的介紹可知,古文筆畫比較少,但假借多,籀文筆畫繁複,優點是字形容易區分。春秋戰國時期,各國有些用古文,有些用籀文,從史料看,不是只用一種,古籀都用,只是偏重不同。現在可見最接近史籀大篆又可靠的作品,為石鼓文。

黄简讲书法:五级课程篆书——大篆石鼓文1

2.1石鼓的正名

石鼓這名稱,是因為它的形狀像一個鼓。 如果專業點來說,立石「方者為碑,圓者為碣」,所以這是一個石碣,不應該稱為「鼓」。又因為每鼓側面有一首詩,講漁獵之事,所以應該稱之為「獵碣」,這是正式學名。但我多次講過,學者在書齋中講講的事,是拗不過群眾的習慣,沒有叫石饅頭已經很好了。

黄简讲书法:五级课程篆书——大篆石鼓文1

石鼓一共有十個,材料是花崗岩,大約兩尺高。唐初在岐州雍縣南二十里三畤原被牧羊人發現,這地點在今陝西省寶雞市鳳翔,離長安不遠。究竟是誰刻了這石鼓,為什麼丟在這裡,至今沒有定論,大致是戰國時代作品。

從唐代出土至今,石鼓飽受戰火之苦,安史之亂,靖康之變,抗日戰爭不停折騰,這些網上都有介紹,有興趣可以看一下。如今保存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石鼓館,終於安定下來了。

乍原鼓

黄简讲书法:五级课程篆书——大篆石鼓文1

其中有一鼓,在唐朝已經遺失,二百多年後北宋晩期才被找到。其上部被人削平,挖了個坑當石臼用,邊沿為一屠夫利用來磨刀,沒文化就是這樣可怕。

黄简讲书法:五级课程篆书——大篆石鼓文1

2.2《石鼓文》拓本

從實物可以看到,石鼓上的文字是刻在石皮上的,這石皮經過風化和損壞會脫落,文字也就消失了。北宋歐陽修所錄十鼓存有四百六十五字,宋代拓本到了明代僅剩四本。明代范氏天一閣藏宋拓本剩四百六十二字,後毀於火。

石鼓舊拓

留至現在的拓本,可以看到很多字損壞嚴重,有些只剰下很少幾個字了。後人有翻刻的石鼓,如乾隆五十五年仿刻十鼓置於太學,私人也有翻刻的,那些價值都不大。那你買什麼拓本最好昵?

先鋒本

黄简讲书法:五级课程篆书——大篆石鼓文1

黄简讲书法:五级课程篆书——大篆石鼓文1

嘉靖年間無錫人安國收藏十種石鼓文拓本,其中三種宋拓本,分別命名為「先鋒本」、「中權本」、「後勁本」,先鋒、中權、後勁是古代軍隊所用的稱號。這三本都已流入日本,國內有出版,這是先鋒本。

中權本

這是中權本。

後勁本

黄简讲书法:五级课程篆书——大篆石鼓文1

這是後勁本。

三種拓本各有好處,如果條件允許,可以一齊買來對照,其他拓本就不需要買了。

謝謝,下一堂繼續。

本節要點:

· 篆書始於史籀正字,即大篆。

· 「篆」字意思和籀文特點。

· 石鼓文簡介。

複習思考:

· 《說文解字》有二百二十多個籀文,你能找出三個籀文嗎?

分析你找到的籀文特點,比古文或小篆繁複呢,還是簡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