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40年后我们再相逢——八坼苗圃76名知青团聚迎新年

 吴越尽说 2019-01-03
——八坼苗圃76名知青团聚迎新年

作者: 沈卓琪



从左上到右下分别是项桂香、沈一仙、林秋霞、金丽娟。


大合照。(李俊源摄)


      2018年12月30日上午,76名老人再度相聚,共同迎接新年。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八坼苗圃的知青。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们从吴江各地来到八坼苗圃,当时苗圃里只有几间草棚和一大片荒地。现在,曾经的八坼苗圃变成了胜地生态公园美丽的苗圃探险区。时隔40多年再次相聚,不少人已年过古稀,他们激动得相互拥抱、问候。


远道而来 见面机会难得


      上午9点不到,聚会策划人之一的汤海琴已经赶到了此次聚会的地点明珠城附近的一家饭店。饭店开了门,但还没有营业,在所有人到来之前,汤海琴想再去检查一遍布置好的场地,没想到刚走进包厢,手机就响了,“喂,我们到了啊,哪个包厢啊?”电话那头是乘718公交车从盛泽赶来的马凤英、熊仁元等10个积极分子。

      随后不到40分钟,来的人已经把饭店的巴黎厅挤得水泄不通。汤海琴准备了一条横幅和一本签名簿,刚过10点,签名簿上就剩下两页空白了。

      来得最晚的是74岁的陶新生,早上从上海青浦特地赶来吴江,他乘了1个半小时的车。由于身体欠佳,陶新生是由老伴陪着过来的。“难得有这样的机会,就算要坐3个小时的公交车,也要过来的。”陶新生说。

      既是策划人,又是苗圃知青微信群群主的周建华告诉记者,大家都很重视这次活动,除了陶新生,还有老人从昆山、无锡专程赶来,为的就是能跟老朋友们见上一面。


载歌载舞 共忆农场时光


      当年,被分配到东太湖“围栏”边种桑苗的共14个人,其中11个女的,3个男的,叫太湖队。聚会现场,曾经八坼苗圃太湖队的11朵“金花”为大家带来了一首《浪漫夕阳》。“金花”之一的茹榴芳告诉记者,当年她们姐妹11人来到东太湖培育桑苗,一边干活,一边放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青春的回忆很难忘。

      一道道可口的菜肴被端上餐桌,老人们一同举起酒杯,庆祝这次聚会,也庆祝即将到来的新年。觥筹交错间,松陵镇二村社区的成菊宝起了个头,唱起了沪剧《敦煌女儿》;吴明珠、杨福珍2个积极分子也不甘示弱,唱起了上世纪70年代的歌曲。

      “感觉像是回到了40多年前,那时候大家住在一个宿舍里,早上7点半起来一起干活,中午一起到食堂吃大锅饭。有时,晚上吃完饭大家还会围坐在空地上讲鬼故事。虽然干的都是农活、累活,但大家都很开心。”来自盛泽的王敏说,就是在那段知青岁月里,他与妻子魏新民相识,而当天来参加活动的老知青里,还有几对因苗圃结缘的夫妻。


两次聚会 人数越聚越多


      聚会厅内人声鼎沸,窗外却慢慢下起了雪。下雪是个好兆头,但汤海琴却有点担心,原本准备聚餐结束大家一起到室外拍一张集体照,如果地上有雪,计划可能就要泡汤,所幸最后地上没有积雪。

      裹上外套,76名老知青在寒风中站成了三排,留下了一张集体合影。

      周建华说,这是苗圃知青微信群建立以来的第二次集体活动,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活动。2017年8月30日,他创建了苗圃知青微信群,虽然当时群里一共就七八个人,但他每周都会组织活动。

      “我跟盛泽老年大学申请了活动室,每周五下午,群里的几个人就到那里去喝茶、聊天。”周建华说,有时群里的人还会带上自己的知青朋友一起来,不到1个月,微信群的人数就超过了40人。看着朋友越来越多,他就提议办一次集体活动,于是在2017年11月,群里的40多个成员一起去了苏州银泉山庄。

      那次聚会后,群里成员的数量再次翻了一番,没参加过第一次活动的老知青也想见见老朋友,于是就有了这次76人的聚会。“这已经是我第二次参加聚会了,真的要感谢群主和几位策划人,把活动办得这么好,让我们和几十年不见的老朋友能再度重逢。”杨福珍说,她希望这样的活动越办越多,越办越好,如果还有这样的活动,她一定会参加。

      来源:吴江日报 2019-01-0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