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影响幼儿习惯养成的四个家庭教育矛盾

 木香草堂 2019-01-03
影响幼儿习惯养成的四个家庭教育矛盾 - ddmxbk - 木香关注家庭教育
 

要使孩子养成稳定的行为习惯,家庭成员得采取一致的教养观念、教养态度和教养行为,否则,孩子可能变成“两面派”,在妈妈面前是一种表现,在爸爸面前是另一种表现,这样就不利于孩子形成统一的行为习惯,反而滋长一些不适宜的行为习惯。一个家庭的教育矛盾体现在很多方面,这里总结了四个方面的矛盾。

1.教育方式的矛盾

宁宁四岁,爸爸妈妈都是大学教师,他们家里是与传统“严父慈母”恰恰相反的“严母慈父”。爸爸慈爱宽容,妈妈理性严格,他们对宁宁的教育方式也同样有这样的差别。爸爸的教学科研任务很忙,但自从有了宁宁以后,工作再忙,他也要抽出时间照顾宁宁,与她一起做游戏,宁宁的什么要求他都满足,只要他在女儿身边,他就不让宁宁出现哭声。妈妈并不是不温柔,也不是对孩子不好,而是觉得对孩子应该有所要求,不能孩子想怎么样就让他怎么样。于是,夫妻俩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总会出现矛盾。一天,宁宁又发脾气了,她一脚把小椅子踢翻了,妈妈让宁宁扶起小椅子,宁宁不干,妈妈就吵她,她就大声哭,爸爸听见了赶紧从书房里出来,知道是怎么回事以后,他对宁宁妈妈说:“不就是一把小椅子吗?顺手扶起来就得了,至于把孩子吵成这样嘛!”说着就去哄宁宁了。妈妈见爸爸总是这么迁就孩子,觉得女儿变得越来越不好调教了,而且与宁宁爸爸沟通很多次,他总是说:“小女孩娇气点是正常的,长大慢慢就好了。”

现象分析:家庭成员在教育方式上形成差异,与他们个人的生活经历和受教育经验等因素息息相关,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这种差异过于悬殊,就不利于孩子的习惯养成,使他性格倾向任性,难以接受外面的行为规则。

教育建议:

1)预防在先。想办法让孩子执行要求,把矛盾冲突消灭在萌芽状态。宁宁妈妈很容易就能预见到自己与丈夫将要发生的教育冲突,这时候就警告自己先把孩子摆平,于是她可以改变以往过于直白的教育要求,换个方式对宁宁说:“哎哟,小椅子一定摔疼了,咱们看看他的脸上有灰吗?他的身上流血了吗?”宁宁一定会被这种拟人的语言吸引,把小椅子扶起来看看,就这样,让孩子执行扶椅子的要求就实现了。

2)解决在即。有时候难免教育方式急躁了点,一场冲突已经在所难免,这时父母要避免在孩子面前争执,影响亲子关系,一方暂且容忍,找机会再沟通。

3)渐渐改变。宁宁爸爸对自己的研究课题钻研精深,但对孩子的教育有点想当然了。可以向他推荐一些幼儿家庭教育方面的书籍看看,也可以邀他参加一些父母聚会,聊出相关话题,给他创造慢慢反思和渐渐改变的机会。

2.培养目标的矛盾

琦琦六岁,个子比较高,精力旺盛,活泼好动,总是闲不住。于是爸爸妈妈商量怎样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培养他。妈妈认为孩子太好动了,应该给他报一个乐器学习班,比如钢琴或者小提琴,让他学会安静,矫正性格缺陷,另外,还可以获得考级证书,为以后上重点学校准备资格。爸爸嫌在家里弹琴太吵闹,而且认为男孩子不适宜学琴,学武术比较好,一方面强身健体,一方面符合他爱动的特点。父母当着孩子的面商量不定,然后问琦琦学什么,琦琦的意见被爸爸妈妈的暗示牵引得东倒西歪,一会儿说学钢琴,一会儿说学武术,后来干脆两个学习班都报了。可是学习必然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是一个锻炼意志的过程,爸爸妈妈培养目标的分歧造成的不利影响渐渐显露出来。琦琦对弹琴指法越练越不感兴趣,初学自然也弹得曲不成调,于是爸爸说了:“弹什么琴?别学了,你就不是弹琴那块儿料!好好把武术学好就不错了。”于是琦琦断断续续学了两个月就放弃了。琦琦的武术学习虽然坚持了一个学期,但妈妈总是说:“学武术有什么用?好多同事的孩子都学艺,将来有个一技之长多好!”

现象分析:父母都想按自己的设想培养宝贝,在教育目标上没有达成共识,即使孩子已经有所学习了,父母仍然没有统一意见,相互配合,于是造成孩子“乘虚而入”,不想学了就挑起爸爸妈妈的矛盾,在他们的争执中为自己“知难而退”找到“庇护所”,结果父母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没有及时抓住机会培养孩子的意志力,在学习上半途而废,对孩子的学习习惯培养有消极作用。

教育建议:

1)以孩子为中心定位。教育目标的差异实际上是教育价值观上的差异,就是说父母在培养孩子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上存在分歧。父母作为孩子的监护人和教育者,有责任为孩子走向美好的人生打基础,但是要多从孩子的角度为孩子着想,而不是从自己或其他角度决定培养目标。其实,琦琦的爸爸妈妈当初是从矫正孩子多动为出发点来选择学习内容的,这一点他们是统一的,也是从孩子的角度来考虑,谁知后来触及到他们深层次的分歧,于是爸爸从个人喜好(不喜欢钢琴的吵闹,对男孩子学艺有偏见)出发,妈妈从社会潮流(考绩证书)出发,把孩子的真实需求放在一边,以至分歧越走越远。

2)“条条大路通罗马。”孩子小时候主要是打基础的阶段,没必要为将来的目标早早打造一个模子,这样反而会限定他的发展,只要孩子基础建造得全面、扎实,将来他发展的舞台宽广、后劲十足。琦琦不管是学钢琴还是武术,父母只要多鼓励他克服困难、坚持到底,都能锻炼他的自我控制能力,为将来漫长的学习人生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在这同时也学到了一门技艺,可惜父母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目的意识”太单一,功利性强,反而忽略了途径的多样性,造成孩子坐失发展机遇。

3)背着孩子磨合观念分歧。孩子对矛盾的辨别力和判断力是比较弱的,父母有分歧要背着孩子沟通商量,否则,孩子一会儿跟着爸爸的意见,一会儿跟着妈妈的意见,而他根本不能理解爸爸妈妈的意思,结果父母还以为孩子“同意”了,其实他只是“迎合”了父母,这不利于提高孩子的认识水平。

3.言传身教的矛盾

豆豆四岁,妈妈是公司职员,爸爸是公务员。豆豆上幼儿园的情绪有一个变化周期:每周一都特别爱懒床,磨磨叽叽不愿意上幼儿园,周二稍微好一点,周三才正点起床、准时上幼儿园,周四、周五也会快快乐乐地来幼儿园。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豆豆的妈妈平时工作总是熬夜,公司随时都可能要求加班,夜里休息不好就得起床上班,她特别喜欢双休日有机会就睡个懒觉,于是豆豆跟着妈妈也不起床,晚上玩到很晚,这样就形成一个不良循环,豆豆周一出现“入园焦虑”。豆豆爸爸没有睡懒觉的习惯,双休日他会按时起床,开窗通风,打扫卫生,然后出去走走,最后为她们母女准备早餐。老师已经向豆豆的爸爸妈妈反映了孩子周一适应困难问题,比如她周一情绪不好,吃饭不香,有时午睡还尿裤子,户外活动不积极等等,可是他们一直没有做改变,因为他们认为孩子上的是幼儿园,又不是小学,这点小问题不碍事。

现象分析:很多父母都感到纳闷:孩子专挑父母不好的习惯模仿,他为什么不模仿父母好的行为模式呢?豆豆不就是这样吗?不学作息有规律的爸爸,偏偏学习作息无常规的妈妈!这与父母对自己行为模式的优越感有关。豆豆妈妈在平时的言谈中流露出对双休日睡懒觉的盼望和回味,这种情绪感染了在旁边看似若无其事的豆豆,他也想与妈妈“同乐”、“共享”睡懒觉的“福份”;而爸爸对双休日睡懒觉没有什么特殊的感受,这种“平淡”的情绪和态度自然对豆豆没有吸引力,于是豆豆学妈妈而不学爸爸。父母在言传身教方面的其他矛盾也是这样影响孩子的,而成人的许多言谈举止是孩子不宜模仿的,不利于他们从小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育建议:

1)以平常的心态表露自己的行为习惯。建立各方面的常规是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然而,成人要承担来自工作、生活、学习等多方面的压力和事务,有时候不得不出现违反常规的言谈举止,这一切孩子却不可能理解。他只会跟着爸爸妈妈的情绪漂游,如果父母不渲染、不夸张,孩子不容易察觉“非常规”的言行有什么优越的地方。因此,父母要意识到自己的哪些言行是不得已而为之,不利于孩子模仿,应以平常的心态表露自己的行为习惯,这样就避免了对孩子的不良影响。

2)教育孩子遵守自己的行为规范。虽然孩子和父母两代人生活在同一屋檐下,但是大人有大人的行为规则,孩子有孩子的行为规则。要教育孩子不能模仿父母的某些行为,给孩子一个明确的行为界限。比如爸爸可以教育豆豆:“妈妈上班很辛苦,好孩子不打扰妈妈休息。豆豆是只勤快的小鸟,咱们按时起床看看在外面能不能捉到小虫子好吗?”这样给孩子一个正面引导,而不是放任自流。

3)不宜当着孩子的面说成人世界的事情。有的父母常会把在工作上的不顺心之事带回家庭消化融解,并且意识不到它对孩子的消极影响,以为平时自己的言行挺规范的,偶尔发泄点“垃圾情绪”或“垃圾言行”没关系。其实,一些脏话秽语、摔东西踢板凳等不文明言行就这样毫无保留地暴露在孩子面前,而且那么容易操作,孩子一学就会,学会了就忘不掉,这就是孩子行为模式的刻板性。因此,父母要关着门发泄一些与平时自相矛盾的言行,不要直接演示给孩子看。

4.隔代养育的矛盾

田田6岁,一直与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生活在一起。平时爸爸工作繁忙,很少管教田田,主要是奶奶和妈妈对田田进行抚养和教育,她们在很多方面对孩子有着不同的教育观念和态度。田田上幼儿园只有10分钟的路程,奶奶认为孩子早点起床,步行到幼儿园可以锻炼身体;妈妈认为幼儿园的大多数孩子都是父母开车接送,田田也应该享受这种“待遇”,否则会影响她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如果自己上下班时间紧张来不及开车接送田田,就让奶奶打车。奶奶认为这样对孩子太娇惯了,只要妈妈不开车接送,她就乘机带孩子走走路。妈妈回来当着孩子的面就说:“你奶奶舍不得花钱,下次你就跟奶奶说别那么抠门,咱们家花得起这个钱。”奶奶听了心里很不高兴。后来田田自己学会招手打的了,奶奶拦都拦不住,感觉一肚子的怨气但也没办法。

现象分析:妈妈和奶奶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在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上有很多不同是自然的,但并不是说老年人的观念都是落后于时代的,年轻人的观念都是跟上时代发展潮流的。很多传统的价值观与家庭美德还是需要发扬光大,因此从这个角度说,年轻的妈妈要尊重老年人,学习他们的一些教育观念。直接在孩子面前“批判”奶奶,损失的不仅是孩子的习惯养成,还不利于家庭伦理教育,让孩子不尊重老人;另一方面闲置了老年人的教育资源,很多家庭美德得不到传承。

教育建议:

1)爸爸出来“和稀泥”。妈妈与奶奶抚养孩子的矛盾是婆媳矛盾的一个表现方面,这种矛盾是潜在的、隐晦的,同时也是持久的、深刻的,具有很强的穿透力,它不可能像夫妻之间的矛盾那样简洁明朗,处理起来比较容易挑明,把话说在明处。因此,爸爸再忙,也要抽时间与孩子的妈妈和奶奶交谈,听听他们在教育上的分歧在哪里,并且灵活调节好她们的关系,不让她们在心理上产生疙瘩,因为都是为了孩子好。如果爸爸把教育孩子看成是女人们做的“家务事”,不闻不问,那么隔代教育矛盾得不到沟通和化解,不但家庭关系受影响,孩子的健康发展也受影响。

2)谁对谁错需要探讨。两代人在家庭教育上存在差异是很正常的,也是社会发展现实的体现。哪些传统的家庭美德需要我们向孩子传授、怎样传授,哪些新的价值观念和做法需要我们学习、怎样学习,需要两代父母平等地商讨和尝试,谁都不能保证自己是绝对正确的。所以,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两代人之间,谁也不能太自信,谁也不能太自卑,要善于吸取对方的可取之处,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3)千年古训特别中用。隔代家教需要娴熟的家庭成员相处技巧,一些古训是千锤百炼出来的精品,比如“明着敬老,暗着爱小。”“当面教子,背后教妻。”“当面教子,背后劝老。”仔细品味,这些话浓缩的内涵相当丰富,并确实效益显著,因为它具有调节“家和万事兴”的功效。由于隔代教育涉及的家庭成员比较多,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复杂、微妙、晦涩,心理上的隔阂不利于对孩子采取一致的家庭教育。所以,做好隔代家教需要以“家和万事兴”作为基础,整个家庭温馨、协调的“人气”是搞好家庭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影响幼儿习惯养成的四个家庭教育矛盾 - ddmxbk - 木香关注家庭教育

http://www./Article.asp?ID=789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